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)

1. 厥續法

〔《活》〕冷厥者,初得病日,便四肢逆冷,脈沉微而不數,足多攣,臥時惡寒,或自引衣蓋覆,不飲水,或下利清穀,或清便自調,或小便數,外症多惺惺而靜,脈雖沉實,按之遲而弱者,知其為冷厥也,四逆湯、理中湯、通脈四逆湯、當歸四逆湯、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隨症用之。

熱厥者,初中病,必身熱頭痛,外別有陽症,二三日至四五日方發厥。兼熱厥者,厥至半日,卻身熱,蓋熱氣深,方能發厥,須在二三日後也。若微厥卻發熱者,熱深故也。其脈雖伏,按之而滑者,為裡熱,其人或畏熱,或飲水,或揚手擲足,煩躁不得眠,大便秘,小便赤,外症多昏憒者,知其熱厥也,白虎、承氣湯隨症用之。

又有下症悉具,而見四逆者,是失下後血氣不通,四肢便厥,醫人不識,卻疑陰厥,復進熱藥,禍如反掌。大抵熱厥須脈沉伏而滑,頭上有汗,其手雖冷,時復指爪溫,須便承氣湯下之,不可拘忌也。

〔海〕厥陰症,四肢厥冷,爪甲青,脈沉疾,按之有力者,為陽,則當下,宜大承氣湯。如脈沉遲,按之無力者,為陰,則當溫,宜四逆湯,更須速灸之。

〔羅〕省掾曹德裕男婦,二月初,病傷寒八九日,請予治之。脈得沉細而微,四肢逆冷,自利腹痛,目不欲開,兩手常抱腋下,昏昏嗜臥,口舌乾燥。乃曰:前醫留白虎加人參湯可服否?予曰:白虎雖云治口燥舌乾,若只此一句,亦未然。今此症不可服白虎者有三:傷寒症云,立夏以前,立秋以下,不可妄用,一也;太陽症無汗而渴者,不可用,二也;況病人陰症悉具,其時春氣尚寒,三也。

仲景云:下利清穀,急當救里,宜四逆湯五兩,人參一兩,生薑十餘片,連須蔥白九莖,水五大盞,同煎至三盞,去渣,分三服。一日服之,至夜則止,手足溫,翌日大汗而解。繼之以理中湯數服而愈。孫真人習業論云:凡欲為太醫,必須精讀《甲乙》、《素問》、《黃帝針經》、《明堂流注》、十二經絡、三候九部、本草藥性,仲景、叔和,並須精熟,如此方為太醫。不爾,猶無目夜遊,動致顛殞,執此用藥者,再思可矣。

陽症治驗,真定府趙吉夫年三十三,至元五月間,因勞役飲食失節,傷損脾胃,時發煩躁而渴,又食冷物過度,遂病身體困倦,頭痛,四肢逆冷,嘔吐而心下痞。醫人不察,見其四肢逆冷,嘔吐而心下痞,乃用桂枝末三錢匕,熱酒調下,仍以綿衣覆之,作陰毒傷寒治之,須臾汗大出。

汗後即加口乾舌澀,眼白時紅,項強硬,肢體不柔和,小便淋赤,大便秘澀,循衣摸床,如發狂狀。問之則言語錯亂,視其舌則赤而欲裂,朝輕暮劇,凡七八日。家人輩悉謂危殆,不望生全,鄰人吉仲完舉予治之。診其脈七八至,知其熱症明矣。

白話文:

[厥續法]

冷厥:

病人剛發病時,會出現四肢冰冷,脈象沉微細弱且不快,腳容易抽筋,躺著時怕冷,會自己拉被子蓋住身體,不想喝水,有時會拉肚子,排出像沒消化的米粒,有時小便正常,有時小便頻繁。外觀看起來多半是清醒但安靜的狀態。脈象雖然沉實,但按下去感覺遲緩無力,這就是冷厥。治療可以使用四逆湯、理中湯、通脈四逆湯、當歸四逆湯、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等方劑,依據具體情況選用。

熱厥:

病人剛發病時,一定會發燒、頭痛,身體有其他的陽熱症狀,大概在二三天到四五天后才會出現厥逆。熱厥的病人,厥逆的症狀持續半天後,反而會開始發熱,這是因為熱邪深入體內,才能引發厥逆。如果只有輕微的厥逆,但又開始發熱,那也是因為熱邪深入的緣故。脈象雖然伏藏,但按下去是滑利的,這是體內有熱。病人可能怕熱,想喝水,會揮手踢腳,煩躁不安,睡不著,大便乾燥,小便赤黃,外觀看起來多半是昏迷不清,這就是熱厥。治療可以使用白虎湯、承氣湯等方劑,依據具體情況選用。

血氣不通導致的厥逆:

還有一種情況,病人雖然有下瀉等症狀,但卻出現四肢厥冷的現象,這是因為下瀉後,血氣不通,導致四肢冰冷。醫生如果不了解情況,誤以為是陰厥,反而使用熱性藥物,那就會造成反效果,危險性極高。一般來說,熱厥的脈象是沉伏而滑利,頭部有汗,手雖然冰冷,但時不時指甲會發溫。這種情況,必須使用承氣湯來攻下,不能有所顧忌。

[海氏觀點]

厥陰病,會出現四肢厥冷、指甲發青、脈象沉而快,但按下去感覺有力的,這是陽證,應該使用攻下法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如果脈象沉而遲緩,按下去感覺無力的,這是陰證,應該使用溫補法,適合用四逆湯,還必須趕快用艾灸來治療。

[羅氏醫案]

地方官曹德裕的兒子得了病,在二月時,傷寒發病八九天後,請我去看診。把脈後,發現脈象沉細而微弱,四肢冰冷,腹痛腹瀉,眼睛不想睜開,兩手常常抱在腋下,昏昏沉沉想睡覺,口舌乾燥。他問我:「之前有醫生開了白虎加人參湯,可以吃嗎?」我說:「白虎湯雖然可以治療口乾舌燥,但不能只看這點。現在這個情況不能使用白虎湯,有三個原因:傷寒的說法,立夏之前、立秋之後,不可亂用,這是第一個;太陽病沒有出汗但口渴,不可使用,這是第二個;何況病人陰證都齊全了,而且當時春天還很冷,這是第三個。」

張仲景說:「拉肚子,排出像沒消化米粒的,必須趕快溫補裡氣。」我開了四逆湯五兩,人參一兩,生薑十多片,連根的蔥白九段,用水五大碗,一起煮到剩三碗,去渣,分成三次服用。病人一天服用後,到了晚上就停止腹瀉,手腳也變溫暖了。隔天出了很多汗,病就好了。之後又服用幾帖理中湯就痊癒了。孫真人說,想要成為太醫,必須精讀《甲乙經》、《素問》、《黃帝針經》、《明堂流注》、《十二經絡》、《三候九部》、《本草藥性》、張仲景、王叔和等人的著作,融會貫通後,才能成為太醫。不然,就像盲人晚上走路一樣,很容易跌倒,執著使用藥物的人,要再三思考啊。

陽證誤治的案例:

真定府的趙吉夫,三十三歲,在元朝五月的時候,因為過度勞累,飲食不節制,損傷了脾胃,時常煩躁口渴,又吃了太多冷的食物,導致身體疲憊、頭痛、四肢冰冷、嘔吐、胸悶。醫生沒有仔細診斷,看到病人四肢冰冷,嘔吐胸悶,就使用了桂枝末三錢,用熱酒調服,還用棉被蓋住,當作陰毒傷寒來治療,結果病人馬上就出了很多汗。

出汗後,口乾舌燥更嚴重,眼白有時會發紅,脖子僵硬,身體僵硬不柔軟,小便淋漓赤黃,大便乾燥,手會亂抓被子,像發狂一樣。問他問題,他會語無倫次,看他的舌頭,發現是紅的快要裂開了,早上病情較輕,傍晚病情加重,持續七八天。家人都覺得病危,沒有希望可以活了。鄰居吉仲完推薦我來治療。我把脈後,發現脈象很快,每分鐘有七八次,知道這是熱證無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