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2)

1.

蓋頭者,三陽同聚,若三陰,止胸而還,有頭汗出,自是陽虛,故曰汗出為陽微,是陰不得有汗也。若少陰頭有汗,則死矣。故仲景《平脈法》云:心者,火也,明少陰則無頭汗者可治,有汗者死。心為手少陰,腎為足少陰,相與為上下,惟以意逆志者,斯可得之。

傷寒厥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水,當服茯苓甘草湯,卻治其厥。不爾,水漬入胃,必作利也。

茯苓甘草湯

茯苓,桂枝(各二錢),生薑(三錢),甘草(炙,一錢),

上㕮咀,水煎溫服。

少陰病,四逆或悸者,四逆散加桂枝主之。(方論見欲寐。)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,此誤也,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躁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若重發汗,復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。

甘草乾薑湯

甘草(四兩),乾薑(二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
芍藥甘草湯

白芍藥,甘草(各二兩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
調胃承氣湯(方見發熱。),四逆湯(方見下利。)

問曰:症象陽旦,按法治之而增劇,厥逆,咽中干,兩脛拘急而譫語。師曰:言夜半手足當溫,兩腳當伸,後如師言。何以知此?答曰:尺寸浮而大,浮則為風,大則為虛,風則生微熱,虛則兩脛攣急。症象桂枝,因加附子參其間,增桂令汗出,附子溫經回陽故也。厥逆,咽中干,煩躁,陽明內結,譫語煩亂,更飲甘草乾薑湯。

夜半陽氣還,兩足當熱,脛尚微拘急,重與芍藥甘草湯,乃脛伸。以承氣湯微溏,則止其譫語,故知病可愈。少陰病,食入則吐,復不能吐,手足寒,脈弦遲者,宜吐之。(論見吐。)

下利而厥,下重者,四逆加薤白。脈微者,通脈四逆湯、白通湯。溫後無脈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。汗後拘急者,四逆湯。下後咽不利者,麻黃升麻湯。(方論見下利。)

吐利,發熱惡寒,汗出而厥者,屬霍亂,宜四逆湯。吐利,煩躁欲死而厥者,屬少陰,宜吳茱萸湯。吐利止,脈微欲絕而厥者,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。(方論見吐利。)

中暑口乾而渴,治法見中暑門。

傷寒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,膚冷,其人躁無暫安時者,此為臟厥,非為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,令病者靜而復時煩,此為臟寒,蛔上入膈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,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當自吐蛔。蛔厥者,宜,烏梅丸,主之。

烏梅(七十五個),細辛,附子(炮,去皮),人參,黃柏,桂枝(各一兩),乾薑(二兩),黃連(四兩),蜀椒(炒,去汗,一兩),當歸

上十味,共為細末,以苦酒漬烏梅一宿,去核,蒸熟,杵成泥,和藥令相得,納臼中,加煉蜜,杵三千下,丸如桐子大。食前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。忌生冷滑物等。

白話文:

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如果陰氣只聚集在胸部而無法向上,導致頭部出汗,這表示陽氣虛弱,所以說「出汗是陽氣衰微的表現」,陰虛是不會出汗的。若是少陰經出現頭汗,那就很危險了。所以張仲景在《平脈法》中說:「心屬火,是手少陰經,明白少陰經不應該有頭汗,有頭汗就難治,沒頭汗的還可以治療。」心是手少陰經,腎是足少陰經,兩者互相為上下,只有用心去體會才能明白這個道理。

傷寒病發作導致四肢冰冷,同時感到心下悸動,應該先處理體內的水濕問題,服用茯苓甘草湯,然後再治療四肢冰冷。不然,水濕進入胃部,就會引起腹瀉。

茯苓甘草湯 茯苓、桂枝(各二錢),生薑(三錢),炙甘草(一錢),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少陰病,出現四肢冰冷或心悸的,可以用四逆散加桂枝來治療。(具體方論參見「欲寐」篇)傷寒病脈象浮盛,自己出汗,小便頻繁,心煩,稍微怕冷,腳部抽筋,如果反而用桂枝湯來發汗解表,那就錯了,這樣會導致四肢冰冷,喉嚨乾燥,煩躁嘔吐,這時應該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。如果四肢冰冷好轉,腳也溫熱了,再用芍藥甘草湯來治療,腳就能伸直。如果胃氣不調和,出現胡言亂語,可以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再次發汗,又加上用火針治療,就要用四逆湯。

甘草乾薑湯 甘草(四兩),乾薑(二兩),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芍藥甘草湯 白芍藥、甘草(各二兩),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調胃承氣湯(藥方見「發熱」篇),四逆湯(藥方見「下利」篇)。

有人問:病情表現像陽旦證,但按照陽旦證的方法治療卻更加嚴重,出現四肢冰冷,喉嚨乾燥,兩小腿抽筋,還胡言亂語。醫生說:到了半夜,手腳會溫熱,兩腳能伸直,後來果然像醫生說的那樣。怎麼知道會這樣呢?回答說:寸關尺的脈象浮大,浮代表有風邪,大代表身體虛弱,風邪會導致微微發熱,虛弱會導致兩小腿抽筋。病情表現像桂枝證,因為加了附子來幫助陽氣,增加桂枝用量讓身體出汗,附子溫經回陽。出現四肢冰冷,喉嚨乾燥,煩躁不安,這是陽明經內熱結聚,胡言亂語,應該再喝甘草乾薑湯。

到了半夜,陽氣恢復,兩腳會發熱,小腿仍然稍微抽筋,再用芍藥甘草湯,小腿就能伸直。用承氣湯微量瀉下,就能停止胡言亂語,由此可知病可以治好。少陰病,吃下東西就吐,吐不出來,手腳冰冷,脈象弦而遲緩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。(具體方論參見「吐」篇)

腹瀉導致四肢冰冷,有腹部下墜感的,用四逆湯加薤白。脈象微弱的,用通脈四逆湯或白通湯。溫補後脈象仍然微弱的,用白通湯加豬膽汁。發汗後出現抽筋的,用四逆湯。腹瀉後喉嚨不舒服的,用麻黃升麻湯。(具體方論參見「下利」篇)

嘔吐、腹瀉、發熱、怕冷、出汗並且出現四肢冰冷的,屬於霍亂,應該用四逆湯。嘔吐、腹瀉、煩躁不安,快要死掉一樣並出現四肢冰冷的,屬於少陰病,應該用吳茱萸湯。嘔吐、腹瀉停止,脈象微弱快要消失並且出現四肢冰冷的,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。(具體方論參見「吐利」篇)

中暑口渴的,治療方法參見「中暑」篇。

傷寒病脈象微弱而四肢冰冷,到了七八天,皮膚冰涼,病人煩躁不安,一刻都靜不下來,這是臟腑的厥冷,不是蛔蟲引起的厥冷。蛔蟲引起的厥冷,病人應該會吐出蛔蟲,讓病人安靜一會兒又會煩躁,這是因為臟腑寒冷,蛔蟲向上鑽到膈膜,所以會煩躁,過一會兒又會停止,吃了東西就會想吐,又會煩躁,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出來,病人會自己吐出蛔蟲。蛔蟲引起的厥冷,應該用烏梅丸來治療。

烏梅丸 烏梅(七十五個),細辛、炮附子(去皮)、人參、黃柏、桂枝(各一兩),乾薑(二兩),黃連(四兩),炒蜀椒(去汗,一兩),當歸,將以上十味藥材研成細末,用苦酒浸泡烏梅一晚,去掉核,蒸熟,搗成泥,和藥粉混合均勻,放在臼中,加入煉蜜,搗三千下,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。飯前服用十丸,一天三次,可以逐漸增加到每次二十丸。忌吃生冷油膩的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