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26)

1. 診五臟虛實

雜症諸論云:先調其氣,次治諸疾。況此本經不足的證也。《難經》云:東方實,是西方虛也。又云:欲泄其邪,先補其虛,此之謂也。此證當以溫藥補肺,以氣藥燥劑為用。如正氣已勝,當再服泄火瀉風之藥,清鬲涼上,勿令入胃,此為全治,用益黃加白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。如酒病得之,加澤瀉,治手足陽明二燥。

益黃者,燥濕而補氣也。實瀉黃也。泄火瀉風,用瀉青之類,羌活、防風、生地黃、甘草、黃連等分,黃芩倍之。凡用藥,補即用各方之生數,如理中丸、建中湯是也。瀉即用各方之成數,七宣丸是也。

白話文:

診五臟虛實

各種雜病的論述都說:先調整元氣,再治療各種疾病。況且,這本來就是臟腑不足的證候。《難經》說:東方實則西方虛。又說:想要驅除邪氣,必須先補益虛弱之處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這個證候應該用溫和的藥物補益肺氣,使用溫燥的藥物。如果正氣已經充足,就要再服用瀉火瀉風的藥物,使藥物清熱涼上焦,不要進入胃部,這樣才能徹底治癒。藥物可以使用益氣黃芪,再加白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。如果是因為飲酒而導致此病,再加入澤瀉,治療手足陽明經的燥熱。

益氣黃芪,能燥濕又能補益元氣,實則瀉黃疸。瀉火瀉風,則使用瀉熱藥物,例如羌活、防風、生地黃、甘草、黃連等量,黃芩加倍。凡是使用藥物,補益就要用各方藥物的基本劑量,例如理中丸、建中湯就是如此。瀉法就要用各方藥物的成方劑量,例如七宣丸就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