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9)

1. 諸逆衝上

逆氣象陽。(全文見五臟。)凡氣逆,必見象陽症,面赤脈洪,當以法降其逆乃愈,若以氣象陽盛,而用寒藥攻之,則不救矣。氣上衝心,咽不得息,治法見傷寒厥陰病條。

〔垣〕如秋冬之月,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,並脅下少腸脈二道而反上行,病名曰厥逆。經曰:逆氣上行,滿脈去形,七神昏絕,離去其形而死矣。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,喘息有聲不得臥,於調中益氣加吳茱萸半錢或一錢,觀厥氣多少用之。如夏月有此症,為大熱也。

蓋此症隨四時為寒熱溫涼,宜以酒黃連、酒黃柏、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,熟湯為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二百丸,白湯空心下,仍多飲熱湯,服畢,少時便以美飲食壓之,使不得胃中停留,直至下焦,以瀉衝脈之邪也。

白話文:

逆著氣的流向向上,就會出現陽氣過盛的現象。凡是氣逆,一定會出現陽氣過盛的症狀,例如臉紅脈搏有力。應該用合適的方法將逆氣降下來才能痊癒,如果誤以為是陽氣過盛,而使用寒涼藥物攻伐,那就無法治療了。

氣上衝到心臟,咽喉呼吸不暢,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傷寒厥陰病篇。

像是秋冬季節,胃脈四道被衝脈逆流衝擊,再加上脅下少腸脈兩道也逆流向上,這種病叫做厥逆。經書中說:逆氣向上,滿溢脈絡,神智昏迷,離開身體就會死亡。症狀是氣上衝到咽喉呼吸不暢,喘息有聲無法平躺,可以在調中益氣方中加入吳茱萸半錢或一錢,根據厥氣的多少來調整用量。如果夏天出現這種症狀,就是因為天氣太熱了。

這種病症隨著四季變化,會出現寒熱溫涼不同的表現,應該用酒黃連、酒黃柏、酒知母等量研成細末,用熟湯製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二百丸,空腹用白湯送服,然後多喝熱湯,服藥後不久,就用美味的食物壓住藥力,讓藥物不留在胃中,一直到達下焦,藉此瀉掉衝脈的邪氣。

寒氣厥逆,,赤丸,主之。

茯苓,桂心(各四兩),細辛(一兩),烏頭,附子(各二兩),射罔(如大棗,一兩),

上六味為末,納真珠為色,蜜丸如麻子大。先食,酒飲下三丸,日三夜一,服不知稍增之,以知為度。(一方用半夏四兩,不用桂。)

逆氣五臟皆有:

一曰心小腸。經云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又云:少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,邪在小腸,取之肓原以散之,刺太陰以予之,取厥陰以下之,取巨虛下廉以去之,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是也。

白話文:

寒氣逆流上衝,可以用赤丸治療。赤丸的藥方為茯苓、桂心各四兩,細辛一兩,烏頭、附子各二兩,射罔一兩(大小如大棗),將六味藥研磨成粉末,加入真珠粉,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蜜丸。飯前服用,每次三丸,用酒送服,每天三次,夜間一次,服用後感覺身體稍微好轉就停藥。也可以用半夏代替桂心,其他藥物不變。

逆氣可以發生在五臟六腑,其中一種就是心和小腸。古籍記載,各種逆氣衝上,都屬於火熱之邪。少腹部位控制睪丸,連接腰脊,逆氣衝上心臟,邪氣停留於小腸,可以取肓原穴散邪,刺太陰穴補氣,取厥陰穴下方驅邪,取巨虛下廉穴去除邪氣,並沿著經脈循行調節氣血。

二曰胃。經云:胃為氣逆是也,胃逆有嘔有吐有噦,故刺嘔吐,取中脘三里也。刺噦,取乳下黑根盡處,及臍下三寸,皆大驗也。治各有本門。

三曰肺大腸。經云: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又云:腹中常鳴,氣上衝胸,喘不能久立,邪在大腸,刺肓之原,巨虛下廉是也。其肺逆曰咳喘,取天突、人迎泄之也。治亦各有門。

四曰肝。經云:肝氣逆則耳聾不聰,頄腫,取血者是也。

五曰腎。即奔豚氣逆,腳氣衝心之類是也。治亦各有門。

六曰腎。經云:督脈別絡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是也。(治見疝門。)

〔《玉》〕腎氣衝心:關元(二寸半,補。),帶脈(一分,沿皮向外二寸半,瀉。)

白話文:

胃經指出,胃氣逆流會導致嘔吐、噯氣等症狀,因此針刺中脘、足三里穴位治療嘔吐,針刺乳頭下方黑色根部和臍下三寸處治療噯氣,但具體治療方法各有不同。

肺和大腸經指出,肺氣上逆會導致呼吸急促、胸悶等症狀,食用苦味食物可以泄肺氣。腹中經常鳴響、氣上衝胸、喘不過氣,這些症狀都屬於邪氣在腸道,需要針刺肓俞穴和巨虛穴治療。肺氣逆流則會導致咳嗽、喘息,針刺天突、人迎穴可以缓解。

肝經指出,肝氣逆流會導致耳聾、面部肿胀,需要针刺血海穴治疗。

腎經指出,腎氣上逆會導致腳氣、奔豚氣上衝心等症狀,治療方法各有不同。

腎經又指出,督脉的别络生病,會從小腹上冲向心脏,造成疼痛,无法前后移动,这就是冲疝。

此外,腎氣衝心可以針刺關元穴和帶脈穴來治療。

〔《摘》〕腹有逆氣,上衝心腹,脹滿不得息:氣衝(右臍下七寸,兩旁相去遠二寸,動脈應手,灸七壯,忌針。)三里立愈。

運氣厥逆有三:

一曰風火。經云:少陽司天,火氣下臨,風行於地,厥逆,膈不通是也。

二曰寒。經云:水鬱之發,善厥逆是也。

三曰濕。經云:太陰司天,濕氣下臨,厥逆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肚子裡有逆氣上衝心口,導致腹脹難受,無法喘息,可以用艾灸氣衝穴(位於右邊肚臍下七寸,左右兩側相距二寸,能摸到動脈的地方),灸七壯,忌針灸,效果立竿見影。

導致運氣厥逆的原因有三:

第一種是風火。經書上說:少陽主宰天,火氣下降,風在地面上流通,就會導致厥逆,膈膜不通暢。

第二種是寒。經書上說:水氣鬱結引起的,容易導致厥逆。

第三種是濕。經書上說:太陰主宰天,濕氣下降,就會導致厥逆。

2.

(飽氣也,俗作噯氣)

〔仲〕上焦竭,善噫,何謂也?師曰:上焦受中焦氣未和,不能消,是故能噫耳。(經云:衛出於上焦。)上焦不歸者,噫而酢酸。(經云:不歸不至也。上焦之氣不至其部,則物不能傳化,故噫而酢吞。)噫屬心脾,及二陽一陰。經云:心為噫。又云: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。

陰盛而上走於陽明,陽明絡屬心為噫,故曰上走心為噫也。又云: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,善噫欠也。

〔仲〕旋覆代赭湯,治痞而噫。(方見傷寒痞門。)

〔《本》〕心下蓄積痞悶,或作痛,多噫敗卵氣,,枳殼散,主之。

白話文:

飽嗝,俗稱噯氣,是指上焦虛弱,導致中焦氣機不和,無法消化,從而引起打嗝。上焦受阻,氣機不能順利運行,就會打嗝并伴有酸味。打嗝屬于心脾功能失調,與二陽一陰經脈相關。心下有積聚,導致胸悶,甚至疼痛,伴隨打嗝,可使用旋覆代赭湯治療;如果還有惡臭的飽嗝,則可用枳殼散治療。

枳殼,白朮(各半兩),香附(一兩),檳榔(二錢),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米飲調下,日三服,不拘時候。(龐老方。)

〔丹〕宣州人,與前方證皆除,氣上築心膈,噫氣稍寬,脈之右關弱短,左關左尺長洪大而數,此肝有熱,宜瀉肝補脾。

青皮(一錢),白朮(二錢半),木通,甘草(二分),

煎下保和丸十五粒,抑青丸二十粒。

白話文:

枳殼和白朮各取半兩,香附取一兩,檳榔取二錢,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,不限時間。

這個方子是龐老方。

一位宣州人,用這個方子治療後,胸悶氣逆、噯氣的症狀都消失了,右關脈弱而短,左關脈和左尺脈長而洪大且數,這是肝火旺盛,需要清瀉肝火、補益脾胃。

青皮取一錢,白朮取二錢半,木通和甘草各取二分,煎湯服用,並服用保和丸十五粒,抑青丸二十粒。

噫氣,胃中有火有痰。

南星(制),半夏,軟石膏,香附

各等分水煎服。

運氣,噫有三:

一曰,熱助心實而噫。經云:少陰之復,噫噦是也。

二曰,寒攻心虛而噫。經云: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善噫。又云:太陽之復,唾出清水,及為噦噫是也。

三曰,風攻脾虛而噫。又云:厥陰在泉,風淫所勝,腹脹善噫是也。

針灸噫獨取脾。經云:脾足太陰之脈,是動則病腹脹,善噫,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。

〔仲〕寸口脈弱而緩,弱者陽氣不足,緩者胃氣有餘,噫而吞酸,食卒不下,氣填於膈上。

白話文:

噫氣,胃中有火有痰。

這表示患者有噫氣的症狀,且胃中存在著熱症和痰濕。

方劑:

南星(制)、半夏、軟石膏、香附 各等分,水煎服。

噫氣的三種原因:

  1. 熱助心實而噫: 心火過盛,助長胃熱,導致噫氣。醫書記載:「少陰之復,噫噦是也。」
  2. 寒攻心虛而噫: 寒邪侵襲,損傷心陽,導致心虛,進而引起噫氣。醫書記載:「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善噫。又云:太陽之復,唾出清水,及為噦噫是也。」
  3. 風攻脾虛而噫: 風邪侵襲脾胃,導致脾虛,進而引起腹脹、噫氣。醫書記載:「厥陰在泉,風淫所勝,腹脹善噫是也。」

針灸治療:

針對噫氣,可以針灸脾經。醫書記載:「脾足太陰之脈,是動則病腹脹,善噫,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。」

脈象分析:

仲景說:寸口脈弱而緩,弱者陽氣不足,緩者胃氣有餘,噫而吞酸,食卒不下,氣填於膈上。 這表示患者脈象虛弱,且緩慢,說明陽氣不足,胃氣過盛,因此出現噫氣、吞酸、食不下、氣塞胸膈等症狀。

〔《脈》〕寸脈緊,寒之實也。寒在上焦,胸中必滿而噫。趺陽脈微而澀,微無胃氣,澀即傷脾,寒在膈而反下之,寒積不消,胃微脾傷,穀氣不行,食已自噫,寒在胸膈,上虛下實,穀氣不通,為閉塞之病。趺陽脈微澀,及寸脈緊而噫者,皆屬寒。(全文見診條。)太陰中者,腹脹閉,噫氣嘔逆。

白話文:

脈象顯示寸脈緊,代表寒邪入侵且實證。寒邪在上焦,胸中必定滿悶而打嗝。趺陽脈微弱且澀,表示胃氣虛弱,澀則傷脾,寒邪在膈肌而向下傳導。寒邪積聚不消,胃氣虛弱脾氣受損,穀氣無法運行,吃飽飯後就打嗝。寒邪在胸膈,上虛下實,穀氣不通,屬於閉塞的病症。趺陽脈微澀,以及寸脈緊而打嗝,都是寒邪引起的病症。太陰經脈受寒,則出現腹脹閉塞,打嗝嘔逆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