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9)

1. 諸逆衝上

逆氣象陽。(全文見五臟。)凡氣逆,必見象陽症,面赤脈洪,當以法降其逆乃愈,若以氣象陽盛,而用寒藥攻之,則不救矣。氣上衝心,咽不得息,治法見傷寒厥陰病條。

〔垣〕如秋冬之月,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,並脅下少腸脈二道而反上行,病名曰厥逆。經曰:逆氣上行,滿脈去形,七神昏絕,離去其形而死矣。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,喘息有聲不得臥,於調中益氣加吳茱萸半錢或一錢,觀厥氣多少用之。如夏月有此症,為大熱也。

蓋此症隨四時為寒熱溫涼,宜以酒黃連、酒黃柏、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,熟湯為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二百丸,白湯空心下,仍多飲熱湯,服畢,少時便以美飲食壓之,使不得胃中停留,直至下焦,以瀉衝脈之邪也。

寒氣厥逆,,赤丸,主之。

茯苓,桂心(各四兩),細辛(一兩),烏頭,附子(各二兩),射罔(如大棗,一兩),

上六味為末,納真珠為色,蜜丸如麻子大。先食,酒飲下三丸,日三夜一,服不知稍增之,以知為度。(一方用半夏四兩,不用桂。)

逆氣五臟皆有:

一曰心小腸。經云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又云:少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,邪在小腸,取之肓原以散之,刺太陰以予之,取厥陰以下之,取巨虛下廉以去之,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是也。

二曰胃。經云:胃為氣逆是也,胃逆有嘔有吐有噦,故刺嘔吐,取中脘三里也。刺噦,取乳下黑根盡處,及臍下三寸,皆大驗也。治各有本門。

三曰肺大腸。經云: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又云:腹中常鳴,氣上衝胸,喘不能久立,邪在大腸,刺肓之原,巨虛下廉是也。其肺逆曰咳喘,取天突、人迎泄之也。治亦各有門。

四曰肝。經云:肝氣逆則耳聾不聰,頄腫,取血者是也。

五曰腎。即奔豚氣逆,腳氣衝心之類是也。治亦各有門。

六曰腎。經云:督脈別絡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是也。(治見疝門。)

〔《玉》〕腎氣衝心:關元(二寸半,補。),帶脈(一分,沿皮向外二寸半,瀉。)

〔《摘》〕腹有逆氣,上衝心腹,脹滿不得息:氣衝(右臍下七寸,兩旁相去遠二寸,動脈應手,灸七壯,忌針。)三里立愈。

運氣厥逆有三:

一曰風火。經云:少陽司天,火氣下臨,風行於地,厥逆,膈不通是也。

二曰寒。經云:水鬱之發,善厥逆是也。

三曰濕。經云:太陰司天,濕氣下臨,厥逆是也。

白話文:

標題: 各種上衝的病症

內容: 逆氣的表現就像陽性症狀一樣。凡是氣逆,一定會呈現出像臉紅、脈搏洪大等陽性症狀,應使用方法來降低這種逆氣才能痊癒。如果因為看起來像是陽氣過剩,就使用寒性藥物來治療,可能會導致病情無法挽回。當氣上衝到心臟,讓人感覺到喉嚨被卡住,無法正常呼吸,治療的方法可以在傷寒厥陰病的條目中找到。

李東垣提到,在秋冬時節,胃部的脈象會受到衝脈的影響,導致原本應該下行的脈象反而向上,這種病症稱為厥逆。根據古籍記載,逆氣上行,會使得全身的脈絡都充滿,使人失去正常的形態,精神混亂,最後離去形體而死亡。其症狀就是氣上衝到咽喉,讓人無法正常呼吸,可以使用調中益氣湯加上吳茱萸來治療,視患者逆氣的程度來調整吳茱萸的用量。

這種病症會隨著四季的不同,表現出不同的寒熱溫涼,可以使用黃連、黃柏、知母等藥材,研磨成細粉後,再用熱水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二百粒,空腹時以白開水吞服,同時多喝熱水,服用完畢後,稍微等待一段時間,再食用美味的食物,讓藥物能夠順利通過胃部,直到下焦,以達到清除衝脈邪氣的效果。

對於因為寒氣導致的厥逆,可以使用赤丸來治療。赤丸的成分包括茯苓、桂心、細辛、烏頭、附子、射罔等藥材,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珍珠粉作為顏色,再用蜂蜜做成藥丸,大小約如芝麻。飯前服用,每次服用三顆,一天三次,夜晚一次,如果感覺不到效果,可以逐漸增加劑量,直到感受到效果為止。

逆氣在五臟中都有可能發生:

  1. 心臟和小腸:古籍提到,各種上衝的病症都與火有關。另外,小腸的邪氣會引起下腹部疼痛,牽引腰部和睪丸,向上衝到心臟,治療方法包括散邪、滋養太陰、降下厥陰、清除巨虛下廉等。
  2. 胃:胃逆的症狀包括嘔吐、吐酸水、打嗝等,治療方法包括針刺中脘和足三里等穴位。
  3. 肺和大腸:肺苦氣上逆,應吃苦味食物以幫助排氣。大腸的邪氣會引起腹部常鳴、氣上衝胸、喘息不能久站,治療方法包括針刺肓之原和巨虛下廉等穴位。肺逆會引起咳嗽和喘息,治療方法包括針刺天突和人迎等穴位。
  4. 肝:肝氣逆會引起耳聾、聰明不足、頰部腫脹等,治療方法包括針刺血海等穴位。
  5. 腎:腎氣逆會引起奔豚氣逆和腳氣衝心等,治療方法包括針刺帶脈和關元等穴位。
  6. 腎:督脈別絡生病會引起從小腹上衝心而痛,無法排尿或排便,治療方法包括針刺氣海等穴位。

在運氣厥逆方面,有以下三種情況:

  1. 風火:少陽司天,火氣下臨,風行於地,會引起厥逆和膈不通等症狀。
  2. 寒:水鬱之發,會引起厥逆等症狀。
  3. 濕:太陰司天,濕氣下臨,會引起厥逆等症狀。

2.

(飽氣也,俗作噯氣)

〔仲〕上焦竭,善噫,何謂也?師曰:上焦受中焦氣未和,不能消,是故能噫耳。(經云:衛出於上焦。)上焦不歸者,噫而酢酸。(經云:不歸不至也。上焦之氣不至其部,則物不能傳化,故噫而酢吞。)噫屬心脾,及二陽一陰。經云:心為噫。又云: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。

陰盛而上走於陽明,陽明絡屬心為噫,故曰上走心為噫也。又云: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,善噫欠也。

〔仲〕旋覆代赭湯,治痞而噫。(方見傷寒痞門。)

〔《本》〕心下蓄積痞悶,或作痛,多噫敗卵氣,,枳殼散,主之。

枳殼,白朮(各半兩),香附(一兩),檳榔(二錢),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米飲調下,日三服,不拘時候。(龐老方。)

〔丹〕宣州人,與前方證皆除,氣上築心膈,噫氣稍寬,脈之右關弱短,左關左尺長洪大而數,此肝有熱,宜瀉肝補脾。

青皮(一錢),白朮(二錢半),木通,甘草(二分),

煎下保和丸十五粒,抑青丸二十粒。

噫氣,胃中有火有痰。

南星(制),半夏,軟石膏,香附

各等分水煎服。

運氣,噫有三:

一曰,熱助心實而噫。經云:少陰之復,噫噦是也。

二曰,寒攻心虛而噫。經云: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善噫。又云:太陽之復,唾出清水,及為噦噫是也。

三曰,風攻脾虛而噫。又云:厥陰在泉,風淫所勝,腹脹善噫是也。

針灸噫獨取脾。經云:脾足太陰之脈,是動則病腹脹,善噫,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。

〔仲〕寸口脈弱而緩,弱者陽氣不足,緩者胃氣有餘,噫而吞酸,食卒不下,氣填於膈上。

〔《脈》〕寸脈緊,寒之實也。寒在上焦,胸中必滿而噫。趺陽脈微而澀,微無胃氣,澀即傷脾,寒在膈而反下之,寒積不消,胃微脾傷,穀氣不行,食已自噫,寒在胸膈,上虛下實,穀氣不通,為閉塞之病。趺陽脈微澀,及寸脈緊而噫者,皆屬寒。(全文見診條。)太陰中者,腹脹閉,噫氣嘔逆。

白話文:

標題: 噫氣

內容: (噫氣,俗稱打嗝)

張仲景說,當上焦的功能衰竭時,人們會常打嗝,這是為什麼呢?他解釋,上焦接受來自中焦的食物氣息,若這些氣息未能得到平衡調和,無法消化,就會產生打嗝的情況。(根據醫經記載,衛氣是由上焦發出的。)如果上焦的功能不能正常運作,打嗝時可能會伴隨酸味。(根據醫經記載,不歸不至就是指上焦的氣無法到達應到的位置,因此食物無法正常轉化,導致打嗝時有酸味。)打嗝主要跟心臟和脾臟有關,同時也跟兩個陽經和一個陰經有關。醫經記載:心臟會引起打嗝。另外也提到,太陰經脈如果往上行走到心臟,也會導致打嗝。

陰氣過盛,向上影響陽明經脈,由於陽明經脈的絡脈與心臟相連,因此會引發打嗝,所以稱為上行至心臟的打嗝。醫經也提到,二陽一陰經脈發生疾病時,會出現驚嚇、背部疼痛以及常打嗝的症狀。

張仲景提到,旋覆代赭湯可用來治療痞症和打嗝。(此方可在傷寒痞症門中找到。)

《本草綱目》中提到,心下有積滯、痞悶,偶爾會疼痛,頻繁打嗝且有腐敗蛋的味道,可用枳殼散來治療。

枳殼、白朮各半兩,香附一兩,檳榔二錢, 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送服,每日三次,不限時間。(此方出自龐老。)

李東垣提到,宣州人使用前方後所有症狀都已改善,但仍有氣上衝心膈,打嗝稍微減輕的情況,右關脈弱而短,左關和左尺脈長且洪大而快速,這表示肝臟有熱氣,應該要清肝補脾。

青皮一錢,白朮二錢半,木通,甘草二分, 煎煮後搭配保和丸十五粒和抑青丸二十粒一起服用。

打嗝可能是因為胃中有火氣和痰。

南星(製),半夏,軟石膏,香附, 以上藥材等量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根據運氣理論,打嗝可分為三種類型: 一種是因為心臟實火過旺導致的打嗝。根據醫經記載,少陰經脈受到反撲時,會出現打嗝。 另一種是因為心臟虛弱受寒導致的打嗝。根據醫經記載,太陽經脈司天時,受到寒氣影響,會容易打嗝。另外,當太陽經脈受到反撲時,會吐出清水並打嗝。 第三種是因為脾臟虛弱受風影響導致的打嗝。根據醫經記載,厥陰經脈在地泉時,受到風氣影響,會導致腹部脹氣和打嗝。

對於打嗝,針灸治療主要針對脾臟。根據醫經記載,脾臟足太陰經脈的脈象,若出現動脈波動,會導致腹部脹氣和打嗝,應根據脈象的盛虛熱寒情況進行治療。

張仲景提到,如果寸口脈弱且緩慢,脈弱表示陽氣不足,脈緩表示胃氣過剩,會導致打嗝且吞下酸水,食物難以下嚥,氣體會堵塞在膈膜上方。

根據脈診理論,如果寸脈緊繃,表示寒氣過盛。寒氣在上焦,會導致胸部充滿氣體並打嗝。趺陽脈微弱且澀,微弱表示胃氣不足,澀表示脾臟受損,寒氣積聚在膈膜下方,且進行了下洩治療,導致寒氣無法消散,胃氣微弱,脾臟受損,食物無法正常消化,吃完飯後會自行打嗝。寒氣在胸膈,上方虛弱,下方實在,食物無法通過,會導致閉塞病症。趺陽脈微弱且澀,以及寸脈緊繃且打嗝,都屬於寒症。(全文請參考診斷條目。)太陰經脈受損時,會導致腹部脹氣、閉塞、打嗝、嘔吐和逆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