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24)

1. 診五臟虛實

〔錢氏〕,補肺阿膠散

阿膠(一兩,半炒),黍黏子(一兩,炒香),馬兜鈴(半兩,炒),甘草(一錢,炒),杏仁(七個,去皮尖),糯米(一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食後。(海藏云:杏仁瀉肺,非若人參、天冬、麥冬之補也,當以意消息之)

〔海〕肺實以桑白皮瀉之。如無他證,以瀉白散主之。實則瀉其子,腎乃肺之子,以澤瀉瀉腎。

〔錢氏〕,瀉白散

桑白皮(一兩,炒黃),地骨皮(一兩),甘草(半兩,炒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入粳米百粒同煎,食後服。易老加黃連。(海藏云:治肺熱傳骨蒸熱,自宜用此、以直瀉之,用山梔、黃芩方能瀉肺,但當以氣血分之)

〔海〕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知母、黃柏;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知母;以苦補之,黃柏;以咸瀉之,澤瀉;腎虛,以熟地、黃柏補之。

〔垣〕腎有兩枚,右為命門相火,左為腎水,同質而異性也。經曰: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又云:氣化精生,味和形長。無陰則陽無以化,當以味補腎真陰之虛,陰本既固,陽氣自生,化成精髓。若相火陽精不足,宜用辛溫之劑,世人用辛熱之劑,治寒甚之病,非補腎也(《難經》云:臟各有一耳,腎獨有兩者,何也?然腎兩名,非皆腎也,其左者為腎,右者為命門。命門者,諸精神之所舍,元氣之所繫也。

故曰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,故知腎有一也)。左腎屬水,水不足則陰虛,宜補腎丸。

龜板(酒炙,四兩),知母(酒浸,炒),黃柏(炒焦,各三兩),乾薑(一兩)

上為末,粥丸。一方無姜,有側柏葉,用地黃膏為丸。

補血丸

龜板(酒炙黃),黃柏(炒),知母(炒,各三兩),生乾薑(一兩),杜牛膝(二兩)

上為末,粥丸。

固真丸

龜板(醋炙,二兩),虎骨(酥炙,一兩),蒼耳(酒蒸九次,三兩),生地(薑汁製炒),柏皮(半兩),乾薑(三錢),烏藥(半兩)

上為末,薑汁糊丸。

〔垣〕,三才封髓法丹,降心火,益腎水。

麥門冬(去心),熟地,人參(各半兩),黃柏(炒,三兩),甘草(炙,七錢半),縮砂仁(一兩半)

上為細末,水糊和丸,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用蓯蓉半兩,作片,酒浸一宿,次日煎至三五沸,去渣送下前丸子,空心服。

右腎屬火,火不足則陽虛,宜八味丸。

〔垣〕,八味丸,治腎氣虛乏,下元傷憊,臍下疼痛,夜多漩溺,腳膝緩弱,面色痿黃或黧黑,及虛勞不足,渴欲飲水,腰重疼痛,小腹急痛,小便不利,並宜服之。脾惡濕,腎惡燥,古人制方益腎,皆濕潤之藥也。故八味丸,仲景謂之腎氣丸,以熟地黃為主。

熟地(補腎水真陰,八兩),肉桂(補腎水真火,一兩),丹皮(補神志不足,三兩),附子(能行諸經而不止兼益火,一兩),白茯苓(能伐腎邪濕滯,三兩),澤瀉(去胞中留垢及遺溺,三兩),山茱萸(治精滑不禁,四兩),乾山藥(能治皮毛中乾燥酸濕,四兩)

白話文:

診五臟虛實

錢氏補肺阿膠散:

此方用阿膠、黍米、馬兜鈴、甘草、杏仁、糯米等藥材組成,研磨成粉末服用。杏仁雖有瀉肺作用,但需根據情況調整用量。

海氏治療肺實:

肺實可用桑白皮瀉火,若無其他症狀,則用瀉白散。若為腎虛導致肺實,則用澤瀉瀉腎。

錢氏瀉白散:

此方用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等藥材組成,研磨成粉末服用,並加入米粒同煎。久病者可加入黃連。此方主治肺熱傳至骨蒸熱。山梔、黃芩也可瀉肺,但需區分氣血虛實。

海氏治療腎臟:

腎臟乾燥,宜用辛味藥物潤澤,如知母、黃柏;腎臟虛弱,宜用苦味藥物增強,如知母、黃柏;若腎臟積聚濕熱,可用澤瀉瀉之;腎虛可用熟地、黃柏補益。

垣氏論腎:

腎臟分左右兩枚,右腎為命門相火,左腎為腎水。 經書記載,形體不足則溫養元氣,精氣不足則補充營養。元氣化生精氣,營養滋養形體。腎陰不足,則需用藥物補益腎陰,陰陽平衡後,陽氣自然生發。若命門相火不足,宜用溫補之藥,切勿使用辛熱之藥。左腎屬水,水不足則陰虛,宜用補腎丸。

補腎丸:

此方以龜板、知母、黃柏、乾薑等藥材製成丸劑。另一方則以龜板、知母、黃柏、側柏葉、地黃膏製成丸劑。

補血丸:

此方以龜板、黃柏、知母、生乾薑、杜牛膝等藥材製成丸劑。

固真丸:

此方以龜板、虎骨、蒼耳、生地、柏皮、乾薑、烏藥等藥材製成丸劑。

垣氏三才封髓法丹:

此方用麥門冬、熟地、人參、黃柏、甘草、縮砂仁等藥材製成丸劑,服用時需佐以蓯蓉煎湯送服,主治降心火,益腎水。

垣氏八味丸:

此方以熟地黃為主藥,輔以肉桂、丹皮、附子、白茯苓、澤瀉、山茱萸、山藥等藥材製成,主治腎氣虛弱等症。此方為仲景腎氣丸,所有藥物都具有滋潤作用,以應對脾臟怕濕、腎臟怕燥的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