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23)

1. 診五臟虛實

〔海〕八物定志丸,補益心神,安定魂魄,治痰去胸中邪熱,理肺腎。(此方補心,更俟同志定奪)

人參(一兩半),菖蒲,遠志(去心),茯神(去心),茯苓(去皮,各一兩),硃砂(二錢),白朮,麥門冬(去心,各半兩),牛黃(二錢,另細研)

上為細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。米飲湯下三十丸,無時。若髓竭不足,加生地黃、當歸;若肺氣不足,加天門冬、麥門冬、五味子;若心氣不足,加上黨參、茯神、菖蒲;若脾氣不足,加白朮、白芍藥、益智;若肝氣不足,加天麻、川芎;若腎氣不足,加熟地黃、遠志、牡丹皮;若膽氣不足,加細辛、酸棗仁、地榆;若神昏不足,加硃砂、預知子、茯神。

心實以甘草瀉之,如無他證,以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,輕則導赤散。

〔錢氏〕瀉心湯

黃連(一兩,去須)

上為極細末。每服一字至半錢一錢,臨臥溫水調下。(海藏云:易老單方瀉心湯、出於此,乃實邪也,實則瀉其子)

〔錢氏〕,導赤散丹溪云:導赤散正小腸藥也)

生地黃,木通,甘草(各等分)

上同為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入竹葉七片,同煎至五分,食後溫服。(一本不用甘草,用黃芩)

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,白朮;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甘草;以甘補之,人參;以苦瀉之,黃連;脾虛以甘草、大棗之類補之。如無他證,以錢氏益黃散補之。虛則補其母,心乃脾之母,以炒鹽補心。

〔錢氏〕,益黃散

陳皮(一兩),青皮,訶子肉,甘草(各半兩),丁香(二錢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三錢煎服。(海藏云:此劑瀉脾以燥濕)

〔東垣〕閻孝忠編集錢氏方,以益黃散補土。又言風旺必克脾土,當先實其脾。味者不審脾中寒熱,一例用補脾藥。又不審藥中有丁香、青皮辛熱,大瀉肺金。脾虛之症,豈可反瀉其子,為寒水反來侮土。中寒嘔吐,腹痛瀉痢青白,口鼻中氣冷,益黃散,神治之藥也。如因服熱藥巴豆之類過劑,損其脾胃;或因暑天傷熱積食,損其脾胃,而成吐瀉,口鼻中氣熱而成慢驚者,不可服之。今立一方治胃中風熱,名人參安胃散。

黃耆(二錢),人參(一錢),生甘草(半錢),炙甘草(半錢),白芍藥(七分),陳皮(一錢,去白),黃連(少許),白茯苓(四分)

上為粗末。每服水二盞,煎五沸,去渣。溫服。

〔海〕脾實以枳實瀉之,如無他證,以錢氏瀉黃散瀉之。實則瀉其子,肺乃脾之子,以桑白皮瀉肺。

(錢氏),瀉黃散

藿香(七錢),山梔仁(一兩),石膏(半兩),甘草(二兩),防風(四兩)

上銼,同蜜酒微炒香,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清汁服。(海藏云:此劑瀉。肺熱。)

〔海〕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瀉之,訶子皮,一作黃芩;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白芍藥;以酸補之,五味子;以辛瀉之,桑白皮;肺虛以五味子補之。如無他證,錢氏補肺阿膠散主之。虛則補其母,脾乃肺之母,以甘草補脾。

白話文:

診五臟虛實

八物定志丸能補益心神,安定魂魄,治療痰症和胸中邪熱,調理肺腎功能。(此方補心,需待同道商議後再決定使用)

藥方組成:人參(一兩半)、菖蒲、遠志(去心)、茯神(去心)、茯苓(去皮,各一兩)、硃砂(二錢)、白朮、麥門冬(去心,各半兩)、牛黃(二錢,另細研)。

製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。

用法: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米湯送服,不限時間。若出現髓液不足,可加入生地黃、當歸;若肺氣不足,可加入天門冬、麥門冬、五味子;若心氣不足,可加入黨參、茯神、菖蒲;若脾氣不足,可加入白朮、白芍藥、益智;若肝氣不足,可加入天麻、川芎;若腎氣不足,可加入熟地黃、遠志、牡丹皮;若膽氣不足,可加入細辛、酸棗仁、地榆;若神志昏迷,可加入硃砂、預知子、茯神。

心臟實熱可用甘草瀉之,若無其他症狀,可依據錢氏方劑,症狀重者用瀉心湯,症狀輕者用導赤散。

錢氏瀉心湯:黃連(一兩,去須)。 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極細末,每次服用一字至半錢或一錢,睡前用溫水送服。(海藏云:易老單方瀉心湯源於此,是治療實邪的方劑,實則瀉其子)

錢氏導赤散:(丹溪云:導赤散是治療小腸疾病的方劑)生地黃、木通、甘草(各等分)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盞水,加入七片竹葉,煎至五分,飯後溫服。(有一種版本不用甘草,改用黃芩)

脾臟濕困,應急用苦味藥物燥濕,例如白朮;脾臟虛弱,應緩用甘味藥物緩和,例如甘草;用甘味藥物補益脾臟,例如人參;用苦味藥物瀉火,例如黃連;脾臟虛弱可用甘草、大棗等補益。若無其他症狀,可用錢氏益黃散補脾。虛則補其母,心為脾之母,可用炒鹽補心。

錢氏益黃散:陳皮(一兩)、青皮、訶子肉、甘草(各半兩)、丁香(二錢)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至三錢,煎服。(海藏云:此方瀉脾燥濕)

東垣(張元素)閻孝忠輯錄錢氏方劑,用益黃散補脾。又說,風盛則克脾土,應先補益脾臟。但需辨明脾臟寒熱,不能一概使用補脾藥物。也不應忽略藥方中丁香、青皮辛熱,會大瀉肺金。脾虛症狀,豈可反瀉其子,導致寒水反攻脾土。中寒嘔吐、腹痛瀉痢、大便青白、口鼻氣冷,益黃散是有效的治療藥物。但若因服用巴豆等熱藥過量,損傷脾胃;或因夏季中暑、積食損傷脾胃,導致嘔吐腹瀉,口鼻氣熱,出現慢驚風等症狀,則不可服用益黃散。現另立一方治療胃中風熱,名為人參安胃散。

人參安胃散:黃耆(二錢)、人參(一錢)、生甘草(半錢)、炙甘草(半錢)、白芍藥(七分)、陳皮(一錢,去白)、黃連(少許)、白茯苓(四分)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用二盞水煎五沸,去渣,溫服。

脾臟實熱可用枳實瀉之,若無其他症狀,可用錢氏瀉黃散瀉之。實則瀉其子,肺為脾之子,可用桑白皮瀉肺。

錢氏瀉黃散:藿香(七錢)、山梔仁(一兩)、石膏(半兩)、甘草(二兩)、防風(四兩)。用法:將藥材切碎,用蜜酒微炒至香,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盞水煎取藥汁服用。(海藏云:此方瀉肺熱)

肺氣上逆,應急用苦味藥物瀉之,例如訶子皮(或黃芩);肺氣虛弱,應急用酸味藥物收斂,例如白芍藥;用酸味藥物補益,例如五味子;用辛味藥物瀉火,例如桑白皮;肺虛可用五味子補益。若無其他症狀,可用錢氏補肺阿膠散治療。虛則補其母,脾為肺之母,可用甘草補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