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22)

1. 診五臟虛實

肺大腸(味酸補,辛瀉。氣涼補,溫瀉)

腎膀胱(味苦補,咸瀉。氣寒補,熱瀉)

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,甘草;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川芎;以辛補之,細辛;以酸補之,芍藥;肝虛以生薑、陳皮之類補之;虛則補其母,腎者肝之母也,以熟地、黃柏補腎;如無他證,錢氏地黃丸補之。

補肝丸,四物湯,內加防風、羌活,等分為細末。煉蜜為丸是也。

鎮肝丸,即瀉青丸去梔子、大黃是也。治肝虛,錢氏補腎地黃丸。(方見勞)

〔海〕肝實以白芍藥瀉之,如無他證,錢氏瀉青丸主之。實則瀉其子,心乃肝之子,以甘草瀉心。

〔錢氏〕,瀉青丸

當歸(去蘆,焙稱),草龍膽(焙稱),川芎,梔子,川大黃(煨),羌活,防風(去蘆)

上各等分

為末,煉蜜為丸,雞頭大。每服一丸,煎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。(海藏云:東垣先生治癍後風熱毒翳膜氣暈遮睛,以此劑瀉之大效,初覺易治。)

〔仲〕問曰:上工治未病,何也?師曰:夫治未病者,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,四季脾土不受邪,即勿補之。中工不曉相傳,見肝之病,不解實脾,惟治肝也。夫肝之病,補用酸,助用焦苦,益用甘味之藥調之。酸入肝,焦苦入心,甘入脾,脾能傷腎之氣,腎氣微弱則水不行,水不行,則心火氣盛則傷肺,肺被傷則金氣不行,金氣不行則肝木自愈,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。肝虛則用此法,實則不必用之。

經曰:虛虛實實,補不足,損有餘,是其義也。餘臟准此。

〔垣〕從前來者,為實邪;從後來者,為虛邪。此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是也。治法云: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假令肝受心火之邪,是從前來者為實邪,當瀉其子火也。然非直瀉其火,十二經中各有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當木之分瀉其火也。故《標本論》云: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

既肝受火邪,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滎火,行間穴是也。後治其標者,於心經五穴內瀉滎火,少府穴是也。以藥論之,入肝經藥為引用,瀉心火藥為君。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既肝受水邪,當先於腎經湧泉穴中補木,是先治其標。後於肝經曲泉穴中瀉水,是後治其本。

以藥論之,入腎經藥為引用,補肝經藥為君是也。

〔海〕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,五味子;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,芒硝;以咸補之,澤瀉;以甘瀉之,人參、黃耆、甘草;心虛以炒鹽補之;虛則補其母,肝乃心之母,以生薑補肝;如無他證,錢氏安神丸是也。

〔錢氏〕,安神丸

麥門冬(去心,焙),馬牙硝,白茯苓,乾山藥,寒水石(研),甘草(各半兩),硃砂(一兩,研),龍腦(一字,研)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大。每服半丸,砂糖水化下無時。

白話文:

診五臟虛實

肺和大腸:酸味可以補益,辛味可以瀉下;氣虛用涼性藥物補益,氣實用溫性藥物瀉下。

腎和膀胱:苦味可以補益,鹹味可以瀉下;氣虛用寒性藥物補益,氣實用熱性藥物瀉下。

肝臟急躁時,應服用甘味藥物緩解,例如甘草;肝氣鬱滯時,應服用辛味藥物疏散,例如川芎;可以用辛味藥物補益肝氣,例如細辛;可以用酸味藥物補益肝氣,例如芍藥;肝虛可以用生薑、陳皮等藥物補益;肝虛可以補益其母臟腎臟,用熟地、黃柏補腎;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使用錢氏地黃丸補益。

補肝丸的組成:四物湯,再加入防風、羌活等量,研成細末,用蜂蜜製成藥丸。

鎮肝丸的組成:瀉青丸去處梔子、大黃。主治肝虛,可參考錢氏補腎地黃丸。(方劑詳見勞氏醫書)

肝實可用白芍藥瀉下,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使用錢氏瀉青丸。肝實可以瀉其子臟心臟,用甘草瀉心火。

錢氏瀉青丸的組成:當歸(去蘆頭,炒)、草龍膽(炒)、川芎、梔子、川大黃(煨)、羌活、防風(去蘆頭),以上藥材等量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雞頭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竹葉湯加砂糖溫水送服。(海藏云:東垣先生用此方治療麻疹後風熱毒邪導致的目翳、氣暈、視物模糊,療效顯著,初期容易治療。)

仲景醫學問答:上工治未病,為什麼?答:治療未病之症,看到肝臟有病,知道肝病會傳給脾臟,應該先補益脾臟。四季脾土不受邪氣侵犯,就不必補益。中等水平的醫生不懂得臟腑相傳的道理,看到肝病,不懂得先補益脾臟,只治療肝臟。肝病的治療,補益用酸味藥物,輔助用焦苦味藥物,再用甘味藥物調和。酸味入肝,焦苦味入心,甘味入脾,脾臟能調和腎臟的氣,腎氣虛弱則水液運行不暢,水液運行不暢則心火旺盛,傷及肺臟,肺臟受損則金氣運行不暢,金氣運行不暢則肝木氣自愈,這就是治療肝病補益脾臟的重要妙法。肝虛則用此法,肝實則不必用之。

經書記載:虛虛實實,補益不足,瀉減有餘,這就是它的道理。其他臟腑的治療也以此為準。

東垣醫學:從前來的邪氣是實邪;從後來的邪氣是虛邪。子能使母實,母能使子虛。治療方法: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比如肝臟受到心火邪氣侵犯,這是從前來的實邪,應該瀉其子火。然而,不只是單純瀉火,十二經脈各有金木水火土,應在木分瀉火。所以《標本論》說:治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

既然肝臟受到火邪,先在肝經的五個穴位中瀉滎火,行間穴就是。後治其標,在心經的五個穴位中瀉滎火,少府穴就是。從藥物來說,入肝經的藥物是引藥,瀉心火的藥物為主藥。治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既然肝臟受到水邪,應該先在腎經湧泉穴中補益木氣,這是先治其標。後在肝經曲泉穴中瀉水,這是後治其本。

從藥物來說,入腎經的藥物是引藥,補肝經的藥物為主藥。

心臟急躁時,應服用酸味藥物收斂,例如五味子;心臟疼痛時,應服用鹹味藥物軟化,例如芒硝;可以用鹹味藥物補益心臟,例如澤瀉;可以用甘味藥物瀉下,例如人參、黃耆、甘草;心虛可以用炒鹽補益;心虛可以補益其母臟肝臟,用生薑補肝;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使用錢氏安神丸。

錢氏安神丸的組成:麥門冬(去心,炒)、馬牙硝、白茯苓、乾山藥、寒水石(研磨)、甘草(各半兩)、硃砂(一兩,研磨)、龍腦(一錢,研磨),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製成雞頭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半丸,用砂糖水送服,不限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