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21)
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21)
1. 診五臟虛實
〔《難》〕夏脈鉤,反者為病,何謂反?然,其氣來實強,是謂太過,病在外,氣來虛微,是謂不及,病在內。(《十五難》)
〔《素》〕帝曰:秋脈如浮,何如而浮?岐伯曰:秋脈者,肺也,西方金也,萬物之所以收成也,故其氣來輕虛以浮,來急去散,故曰浮,反此者病。帝曰:何如而反?岐伯曰:其氣來毛而中央堅,兩傍虛,此謂太過,病在外。其氣來毛而微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(《玉機真藏論》)
〔《難》〕秋脈毛,反者為病,何謂反?然,其氣來實強,是謂太過,病在外。氣來虛微,是謂不及,病在內。(《十五難》)
〔《素》〕帝曰:冬脈如營,如何而營?岐伯曰:冬脈者,腎也,萬物之所合藏也,故其氣來沉以搏,故曰營,反此者病。帝曰:何如而反?岐伯曰:其氣來如彈石者,此謂太過,病在外。其去如數者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(《玉機真藏論》)
〔《難》〕冬脈石,反者為病,何謂反?其氣來實強,是謂太過,病在外。氣來虛微,是謂不及,病在中。(《難十五問》)
〔《素》〕帝曰:四時之序,逆從之變異也。然脾脈獨何主?岐伯曰:脾脈者,土也,孤藏以灌四傍者也。帝曰:然則脾善惡,可得見之乎?岐伯曰:善者不可得見,惡者可見。帝曰:惡者何如可見?岐伯曰:其來如水之流者,此謂太過,病在外。如鳥之喙者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(《玉機真藏論》)
〔《難》〕脾者,中州也。其平和不可得見,衰乃見耳。如雀之啄,如水之下漏,是脾之衰見也。(《十五難》)
〔《靈》〕陰氣盛,則夢涉大水而恐懼。陽氣盛,則夢大火而燔焫。陰陽俱盛,則夢相殺。上盛則夢飛,下盛則夢墮。甚飢則夢取,甚飽則夢與。肝氣盛,則夢怒。肺氣盛,則夢恐懼,哭泣,飛揚。心氣盛,則夢善笑,恐畏。脾氣盛,則夢歌樂,身體重不舉。腎氣盛,則夢腰脊兩解不屬。
凡此十二盛者,至而瀉之,立已。厥氣客於心,則夢見丘山煙火。客於肺,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。客於肝,則夢山林樹木。客於脾,則夢見丘陵大澤,壞屋風雨。客於腎,則夢臨淵,沒居水中。客於膀胱,則夢遊行。客於胃,則夢飲食。客於大腸,則夢田野。客於小腸,則夢聚邑街衢。
客於膽,則夢鬥訟自刳。客於陰器,則夢接內。客於項,則夢斬首。客於脛,則夢行走而不能前,及居深地窌苑中。客於股肱,則夢禮節拜起。客於胞䐜,則夢溲便。凡此十五不足者,至而補之,立已也。(《淫邪發夢說》)
肝膽(味辛補,酸瀉。氣溫補,涼瀉)
心小腸(味鹹補,甘瀉。氣熱補,寒瀉)
脾胃(味甘補,苦瀉。氣溫補,寒瀉)補瀉各從其宜,逆從互換,入求責法)
白話文:
診五臟虛實
夏季脈象像鉤子一樣,反常則為病。什麼是反常呢?脈氣來勢強勁有力,這是過度,病在體表;脈氣來勢虛弱,這是不足,病在內臟。
秋季脈象浮,為什麼是浮?因為秋季脈象反映肺的狀態,肺屬金,主收斂,所以脈氣輕虛而浮,來得急去得快,故稱之為浮。反之則為病。什麼是反常呢?脈氣來勢浮而中虛,兩旁虛弱,這是過度,病在體表;脈氣來勢浮而微弱,這是不足,病在內臟。
秋季脈象像毛髮一樣,反常則為病。什麼是反常呢?脈氣來勢強勁有力,這是過度,病在體表;脈氣來勢虛弱,這是不足,病在內臟。
冬季脈象像營衛之氣一樣,為什麼像營衛之氣?因為冬季脈象反映腎的狀態,腎主收藏,所以脈氣沉而有力,故稱之為營。反之則為病。什麼是反常呢?脈氣來勢有力如彈石,這是過度,病在體表;脈氣來勢衰弱,這是不足,病在內臟。
冬季脈象像石頭一樣,反常則為病。什麼是反常呢?脈氣來勢強勁有力,這是過度,病在體表;脈氣來勢虛弱,這是不足,病在內臟。
四季的脈象變化有順逆之分。那麼脾的脈象特點是什麼呢?脾脈屬土,獨居中央,滋養四旁。那麼脾的盛衰是否可以從脈象觀察到呢?盛者難以觀察,衰者則可見。如何觀察呢?脈氣來勢如同流水,這是過度,病在體表;脈氣來勢如同鳥喙,這是不足,病在內臟。
脾居中焦,平和時難以觀察,衰弱時才能見到。脈象如同雀啄,如同水滴下漏,這就是脾衰弱的表現。
陰氣盛則夢到涉水而感到恐懼;陽氣盛則夢到火災而感到灼熱;陰陽俱盛則夢到互相殺戮;陽氣過盛則夢到飛翔;陰氣過盛則夢到墜落;極度飢餓則夢到取得食物;極度飽脹則夢到給予食物;肝氣盛則夢到憤怒;肺氣盛則夢到恐懼、哭泣、飛揚;心氣盛則夢到大笑、恐懼;脾氣盛則夢到唱歌跳舞,身體沉重抬不動;腎氣盛則夢到腰脊分離。
以上十二種過盛的情況,應當及時瀉掉,病就能痊癒。厥氣客於心,則夢見丘陵煙火;客於肺,則夢到飛揚和金屬奇物;客於肝,則夢到山林樹木;客於脾,則夢到丘陵沼澤和破敗的房屋風雨;客於腎,則夢到臨淵或沉沒水中;客於膀胱,則夢到旅行;客於胃,則夢到飲食;客於大腸,則夢到田野;客於小腸,則夢到集市街道;客於膽,則夢到爭鬥和剖腹;客於陰器,則夢到性交;客於項部,則夢到砍頭;客於小腿,則夢到行走卻不能前進,或者在深地幽苑中;客於胳膊大腿,則夢到行禮拜拜;客於胞宮,則夢到大小便。以上十五種不足的情況,應當及時補充,病就能痊癒。
肝膽(辛味補,酸味瀉;溫氣補,涼氣瀉)
心小腸(鹹味補,甘味瀉;熱氣補,寒氣瀉)
脾胃(甘味補,苦味瀉;溫氣補,寒氣瀉) 補瀉要根據情況而定,順逆相反,遵循法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