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)

1. 往來寒熱

〔《本》〕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若已吐下發汗溫針,譫語,柴胡症罷,此為壞病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

傷寒五六日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熱,或咳者,小柴胡主之。血虛氣盡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,結於脅下,正邪分爭,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,默默不欲飲食者,臟腑相連,其病必下,邪高病下,故使嘔也,宜,小柴胡湯,。

柴胡(二兩)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三錢),半夏(薑製,六錢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生薑五片,棗二枚,同煎溫服,日三服。若胸中煩而不嘔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實一枚。苦渴者,去半夏,加人參三錢,栝蔞根一兩。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,加芍藥三分。若脅下痞硬,去大棗,加牡蠣一兩。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,加茯苓一兩。

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,加桂三分,溫覆取微汗愈。若咳者,去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五味子半兩,乾薑三分。

凡柴胡病下之不罷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傷寒中風,有柴胡症,但見一症便是,不必悉具。

傷寒十餘日,熱結在裡,復往來寒熱者,宜大柴胡湯。(論見結胸。)

大柴胡湯

柴胡(二兩),黃芩,芍藥(各半兩),半夏(制,六錢),生薑(一兩),枳實(半兩),大黃(一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加大棗三枚,水煎溫服,以利為度,未利再服。

〔許〕有人病傷寒,心煩喜嘔,往來寒熱,醫以小柴胡與之,不除。予曰:脈洪大而實,熱結在裡,小柴胡安能去之?仲景云:傷寒十餘日,熱結在裡,復往來寒熱者,與大柴胡湯,三服而病除。蓋大黃盪滌蘊熱,傷寒中要藥。王叔和云:若不用大黃,恐不名柴胡,須酒洗生用有力。

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而復下之,胸腹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,此為未解也。

宜,柴胡桂枝幹薑湯,。

柴胡(二兩),桂枝,乾薑(各半兩),栝蔞根,黃芩(各一兩),牡蠣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煎溫服。微煩,再服,汗出愈。

病人脈微而澀者,此為醫所病也,大發其汗,又數大下之,其人亡血,病當惡寒,後乃發熱無休止時,夏月盛熱,欲著復衣,冬月盛寒,欲裸其身。所以然者,陽微則惡寒,陰弱則發熱,此醫發其汗,令陽氣微,又大下之,令陰氣弱。五月之時,陽氣在表,胃中虛冷,以陽氣內微,不能勝冷,故欲著復衣。

十一月之時,陽氣在裡,胃中煩熱,以陰氣內弱,不能勝熱,故裸其身。又陰脈遲澀,故知血亡也。

白話文:

【往來寒熱】

《本經》中記載,太陽病未能痊癒,病情轉爲少陽證,表現爲脅下硬滿,乾嘔無法進食,時冷時熱,未進行吐法和下法治療,脈象沉緊的情況下,應當使用小柴胡湯。如果患者已經嘗試過吐法、下法、發汗法或是溫針治療,出現譫語,說明小柴胡症狀已經消失,此時疾病已經惡化,需根據具體逆治的情況,依法施治。

傷寒病五六天,中風,時冷時熱,胸脅苦滿,沉默不想飲食,心情煩躁容易嘔吐,或者胸中煩悶但不嘔吐,或者口渴,或者腹部疼痛,或者脅下痞硬,或者心下悸動,小便不暢,或者身體微熱,或者咳嗽,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小柴胡湯爲主治療。當血液虧虛,氣血耗盡,皮膚腠理開張,邪氣趁機侵入,與體內的正氣相爭,在脅下形成結聚,正邪兩氣在體內相互鬥爭,導致時冷時熱的症狀,發作有定時,沉默不想飲食,是因爲臟腑相連,疾病必然向下發展,邪氣位於上部而病症出現在下部,因此引起嘔吐,應使用小柴胡湯。

小柴胡湯的配方是:柴胡(二兩)、黃芩、人參、甘草(各三錢)、半夏(姜制,六錢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加上生薑五片,紅棗兩枚,一同煎煮後溫服,每日三次。如果胸中煩悶但不嘔吐,去掉半夏、人參,加入栝樓實一枚。如果口乾渴,去掉半夏,增加人參三錢,栝樓根一兩。如果腹部疼痛,去掉黃芩,增加芍藥三分。如果脅下痞硬,去掉大棗,加入牡蠣一兩。如果心下悸動,小便不暢,去掉黃芩,增加茯苓一兩。

如果不口渴,但身體表面有微熱,去掉人參,加入桂枝三分,溫覆後可促使微微出汗,疾病可以得到緩解。如果咳嗽,去掉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入五味子半兩,乾薑三分。

對於柴胡病,如果使用下法後病情沒有好轉,再次使用柴胡湯,會出現全身發熱出汗並隨之緩解。傷寒病中風,有柴胡症狀,只要出現一種症狀即可判斷,不必所有症狀都具備。

傷寒十多天,熱邪結於裏,反覆出現時冷時熱的情況,適宜使用大柴胡湯。(詳細討論見結胸症。)

【大柴胡湯】

大柴胡湯的配方是:柴胡(二兩)、黃芩、芍藥(各半兩)、半夏(制,六錢)、生薑(一兩)、枳實(半兩)、大黃(一兩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大棗三枚,用水煎煮後溫服,以通利爲度,如果沒有通利效果,可以再次服用。

許氏記載,有人患傷寒,心煩易嘔,時冷時熱,醫生給他用了小柴胡湯,但症狀沒有消除。我分析說,他的脈象宏大且堅實,表明熱邪深結於內,小柴胡湯如何能夠去除?仲景曾說,傷寒十多天,熱邪深結於裏,反覆出現時冷時熱,應當使用大柴胡湯,三次服藥後疾病得以治癒。大黃具有清除體內積熱的作用,是治療傷寒的重要藥物。王叔和指出,如果不使用大黃,恐怕就不能稱爲柴胡湯,必須經過酒洗處理,生用才能發揮其效用。

傷寒病五六天,已經發汗但又進行下法治療,出現胸腹脹滿微結,小便不暢,口渴但不嘔吐,僅頭部出汗,時冷時熱,心情煩躁,這表明疾病尚未解除。

適合使用柴胡桂枝幹薑湯。

柴胡桂枝幹薑湯的配方是:柴胡(二兩)、桂枝、乾薑(各半兩)、栝樓根、黃芩(各一兩)、牡蠣、甘草(炙,各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煎煮後溫服。如果出現輕微煩躁,可再次服藥,出汗後疾病可以得到緩解。

如果患者的脈象微弱而澀滯,這是被不當醫療所害。大量發汗後,又多次大劑量瀉下,導致人體失血,病人應當感到寒冷,隨後出現持續發熱,夏天炎熱時想穿厚重衣物,冬天嚴寒時卻想脫掉衣物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爲陽氣微弱時會感覺寒冷,陰氣虛弱時則會發熱,這是因爲醫生過度發汗,使得陽氣更加微弱,又使用大劑量瀉下法,使得陰氣更加虛弱。五月時節,陽氣在外表,胃部虛寒,因爲體內陽氣微弱,無法抵抗寒涼,所以想穿厚重衣物。

十一月時節,陽氣在裏部,胃部煩熱,因爲體內陰氣虛弱,無法抵抗熱感,所以想脫掉衣物。此外,陰脈遲緩澀滯,因此可以判斷出血液已經流失。

脈象微弱是由於大量發汗造成的,所以在應該感到寒冷的時候,即使在盛夏也想穿厚重衣物;脈象澀滯是由於大劑量瀉下造成的,所以在寒冷過後發熱的時候,即使在嚴冬也想脫掉衣物;這些都是由於失血、陽氣微弱、陰氣虛弱,無法抵抗冷熱,而不是從盛夏拖延到嚴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