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6)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6)
1. 渴
五苓散方
豬苓(去皮,二兩),澤瀉(一兩),白朮(三兩),茯苓(去皮,二兩),桂枝(去皮,半兩),
上㕮咀為散,每服三錢,白湯調下。(海藏云:五苓散當服而不服之,谷消水去形亡,必就陽明燥火,戊胃發黃,故有調胃承氣症。不當服而服之,是為犯本,小便強利,津液重亡而成血症,輕則桃仁承氣湯,重則抵當湯主之。)
豬苓湯方
豬苓(去皮),茯苓,阿膠,澤瀉,滑石(各半兩),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,日三。
渴而頭汗,小便不利,兼脅滿,往來寒熱者,柴胡桂枝幹薑湯。兼發黃者,茵陳蒿湯。(論見頭汗。)
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,咳嗽而渴者,小青龍湯去半夏加栝蔞根湯。(論見咳。)
夏月汗出,惡寒身熱,足冷而渴者,為中暑,白虎加人參湯及酒黃連主之。(方見中暑。惡寒身熱者,症似表也,足冷者不可表。)
發熱惡寒,腹滿汗出,小便利而渴者,為肝乘脾,刺期門。(論見腹滿。)表解不惡寒而渴者,宜白虎湯。(方論見前陽明。)
渴而脅滿,及往來寒熱,其症未經汗者,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。若汗下後者,柴胡桂枝幹薑湯。(詳見脅痛並往來寒熱。)
渴而心下硬痛,日晡潮熱,不大便者,為結胸,宜大陷胸湯。若但硬不痛者,為痞,與瀉心湯。不解反渴,而小便不利者,宜五苓散。(詳見結胸痞氣二門。)
病在陽明應汗之,反以冷水噀之灌之,其熱益煩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若不瘥,與五苓湯。(論見結胸。)
文蛤散方
文蛤(一兩。即海蛤粉也。河間、丹溪多用之,大能治痰)
上一味,為散,沸湯調服方寸匕。
渴欲飲水,而不能飲者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。(論見濕痹。)
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裡症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
渴欲飲水,若太陽發汗後大汗出,煩躁不得眠者,及厥陰病氣起衝心,心疼吐蛔者,少少與之愈。(論見前條及氣上衝。)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,而渴欲飲水,不能多,不當與之,何者?以腹中熱尚少,不能消之,更與水作病也。至七八日,大渴欲飲水者,猶當依症與之,與之常令不足,勿極意也,言能飲一斗,與五升。若飲而腹滿,小便不利,若喘若噦,不可與之。
忽然大汗出,是為自愈也。(《活人》云:凡病非大渴,不可飲水,若小渴咽乾者,少少咽潤之,令其胃中和乃佳。)
凡得病反能飲水,此欲愈也。但聞病飲水自愈,小渴者亦強與之,飲因成其禍,不可復救。(《活人》云:強飲水致飲停心下滿結喘者,當以五苓散或陷胸湯主之。)下痢脈弱,脈數而渴者自愈。(論見下利。)渴而發熱,其脈不弦緊而浮弱者,汗出愈。(論見譫語。)
白話文:
渴
五苓散的配方:
豬苓(去皮,二兩)、澤瀉(一兩)、白朮(三兩)、茯苓(去皮,二兩)、桂枝(去皮,半兩)。
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開水調服。(張元素說:五苓散應該服用卻沒有服用,會導致穀物無法消化,水分流失,身體消瘦,必然會轉為陽明燥熱,導致脾胃發黃,出現需要用調胃承氣湯的症狀。不應該服用卻服用了,就會犯了根本的錯誤,小便過度,津液大量喪失,形成血症,輕微的用桃仁承氣湯,嚴重的用抵當湯治療。)
豬苓湯的配方:
豬苓(去皮)、茯苓、阿膠、澤瀉、滑石(各半兩)。
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,一天三次。
如果口渴而且頭部出汗,小便不順暢,同時感到胸脅脹滿,忽冷忽熱,這是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。如果同時出現黃疸,則用茵陳蒿湯治療。(相關論述見「頭汗」部分。)
如果表證沒有解除,心下有水氣,出現噁心嘔吐、發熱、咳嗽而且口渴,這是用小青龍湯去掉半夏,加入栝蔞根湯治療。(相關論述見「咳嗽」部分。)
夏天出汗,怕冷發熱,腳冷而且口渴,這是中暑,用白虎加人參湯及酒黃連治療。(藥方見「中暑」部分。怕冷發熱的症狀看似表證,但腳冷則不可用發汗的方法。)
發熱怕冷,腹部脹滿出汗,小便順暢但口渴,這是肝氣侵犯脾臟,應針刺期門穴。(相關論述見「腹滿」部分。)如果表證解除不再怕冷但口渴,適合用白虎湯治療。(藥方論述見前述陽明病部分。)
如果口渴而且胸脅脹滿,忽冷忽熱,這些症狀沒有經過發汗,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人參栝蔞湯治療。如果已經用過發汗或攻下的方法,則用柴胡桂枝乾薑湯。(詳細內容見「脅痛並往來寒熱」部分。)
如果口渴而且心下硬痛,午後發熱,大便不通暢,這是結胸,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如果只是硬但不痛,這是痞證,用瀉心湯治療。如果病症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口渴,而且小便不順暢,則用五苓散。(詳細內容見「結胸痞氣」部分。)
如果得了陽明病應該用發汗的方法,反而用冷水噴灑或灌澆,熱邪會更加煩躁,身上起雞皮疙瘩,想要喝水,但反而不覺得渴,服用文蛤散。如果沒有好轉,則用五苓湯。(相關論述見「結胸」部分。)
文蛤散的配方:
文蛤(一兩,即海蛤粉。張元素、朱丹溪常用,有很強的化痰作用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滾燙的開水沖服一小勺。
如果想喝水,但喝不下去,這是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。(相關論述見「濕痹」部分。)
如果中風發熱,六七天沒有好轉,而且煩躁,有表證和裡證,口渴想喝水,但喝下去就吐出來,這稱為「水逆」,用五苓散治療。
如果口渴想喝水,是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,煩躁不能入睡,以及厥陰病氣向上衝心,心痛吐蛔蟲,可以少量給水,慢慢會好。(相關論述見前面條文及「氣上衝」部分。)一般得了時氣病五六天,口渴想喝水,但不能喝太多,不應該給太多水,因為腹中熱還很少,無法消化水,給水反而會加重病情。等到七八天,非常口渴想喝水時,可以根據病情適當給水,但要常讓患者覺得不足,不要讓患者盡情喝。如果能喝一斗水,只給五升。如果喝了水後腹脹,小便不順暢,或者喘氣、打嗝,就不能再給水。
突然大量出汗,是病情自行痊癒的徵兆。(《活人》說:一般疾病如果不是非常口渴,不可以喝水,如果只是稍微口渴,咽喉乾燥,就稍微喝一點潤濕一下,讓胃氣平和就好了。)
一般生病後反而能喝水,這是病情將要痊癒的徵兆。但聽說生病能喝水會自愈,如果只是稍微口渴也強迫患者喝水,反而會因為喝水導致病情加重,無法挽回。(《活人》說:強迫喝水導致水停留在心下引起腹脹、喘息,應當用五苓散或陷胸湯治療。)下痢,脈搏虛弱,脈搏跳動快且口渴,這是病情將要痊癒的徵兆。(相關論述見「下利」部分。)口渴且發熱,脈搏不是弦緊而是浮弱,出汗後會痊癒。(相關論述見「譫語」部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