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5)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5)
1. 渴
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。(論見不大便。)服柴胡湯已渴者,屬陽明也,以法治之。傷寒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者,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人參湯主之。(渴欲飲水無表證者,太陽症罷轉屬陽明也。下二條意同,皆太陽轉屬陽明,故渴也。
)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傷寒病若吐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王注云:若純在表則惡風無時,今表裡有熱,故時時惡風也。)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脈微,惡寒者,宜白虎加人參湯。
陽明病脈浮緊,口苦腹滿而喘,若下後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白虎加人參湯
石膏(碎,四兩),知母(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,粳米(一合),人參(二錢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上白虎加人參五條,治表渴脈洪小便利者。
〔《本》〕有人初病嘔吐,俄為醫者下之,已七八日,而內外發熱。予診之曰:當用白虎加人參湯。或曰:既吐復下,且重虛矣,白虎可用乎?予曰:仲景云: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者,白虎加人參湯正相當也。蓋始吐者熱在胃脘,而脈至今虛大,三投湯而愈。
仲景既云:傷寒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,表裡俱熱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又云:傷寒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,不可與白虎。又云:脈浮滑,此以表有熱,里有寒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國朝林億校正,謂張仲景於此表裡自瘥矣。予謂不然,大抵白虎能除傷寒中渴,表裡發熱,故前後二症或云表裡俱熱,或云表熱裡寒,皆可服之。
一種脈浮無汗,其表不解,全是麻黃與葛根症,安可行白虎也?林億見所稱表裡不同,便謂之瘥,是亦不思之過也。
太陽發熱,不惡寒而渴者,為溫病。(論見溫病。《活人》葳蕤湯主之。發熱不惡寒者,以表解也,太陽病者,必頭痛身疼表未解也,此表裡兩症皆兼見。)
渴而下利屬少陰,其病但兼欲寐,小便白者,四逆湯。兼咳嘔不得眠,小便不白者,豬苓湯。兼自利純青色水者,大承氣湯。有熱者,白頭翁湯。(方論見下利。)
消渴,氣上衝心,心疼,飢不欲食,食則吐蛔,若下之則利不止,若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愈。(論見氣上衝心。)
太陽病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發汗已,脈浮數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陽明病,脈浮緊,口苦腹滿,發熱汗出不惡寒,若下後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病人不覺得怕冷卻口渴,這是疾病從表證轉移到陽明經的現象。(這點在討論便秘時有提到。)如果服用柴胡湯後反而出現口渴,也屬於陽明經的問題,要用治療陽明病的方法來處理。傷寒病,脈象浮,發熱卻沒有汗,這是表證未解,不能使用白虎湯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但沒有表證,就要用白虎人參湯來治療。(口渴想喝水又沒有表證,代表疾病已經從太陽經轉到陽明經了。以下兩條的意思相同,都是指太陽經的病轉到陽明經,所以才會口渴。)
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,之後卻感到煩躁、口渴且無法緩解,脈象又洪大,就要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傷寒病,如果經過嘔吐或腹瀉後,七八天還沒有好轉,而且體內有熱鬱積,表裡都有熱,時常覺得怕風,非常口渴,舌頭乾燥且煩躁,想要喝很多水,就要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(王氏註解說:如果純粹是表證,就會持續怕風,現在表裡都有熱,所以才會時時覺得怕風。)傷寒沒有高熱,但口乾口渴,心中煩悶,脈象微弱,又怕冷,適合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陽明病,脈象浮緊,口中發苦,腹部脹滿且呼吸急促,如果腹瀉後出現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,也要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白虎加人參湯
石膏(打碎,四兩),知母(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,粳米(一合),人參(二錢)
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以上五條關於白虎加人參湯的說明,都是治療表證消失,口渴且脈象洪大,小便正常的情況。
〔《本草綱目》〕有人剛開始生病時嘔吐,醫生替他使用腹瀉的藥物,過了七八天後,體內外都發熱。我診斷後認為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有人問:既然已經嘔吐又腹瀉,身體已經很虛弱了,還可以使用白虎湯嗎?我說:張仲景說過,如果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還沒有好轉,體內有熱鬱積,表裡都有熱,就適合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這是因為剛開始嘔吐是胃部有熱,而現在脈象虛大,服用了三次藥後就好了。
張仲景說:傷寒病,如果經過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還沒好轉,表裡都有熱,要用白虎加人參湯。又說:傷寒病,脈象浮,發熱卻沒有汗,表證未解,不能用白虎湯。又說:脈象浮滑,這是因為表有熱,裡有寒,要用白虎加人參湯。宋朝的林億校正時認為張仲景在這段文字中前後矛盾。我認為不是這樣,白虎湯大致上能解除傷寒引起的口渴和表裡發熱,所以前後兩種情況,不管是說表裡都有熱,還是說表有熱裡有寒,都可以服用白虎湯。
一種情況是脈象浮,沒有汗,表證未解,這完全是麻黃湯或葛根湯的症狀,怎麼能用白虎湯呢?林億看到原文說的表裡不同,就認為是矛盾,這是他沒有仔細思考的錯誤。
太陽病發熱,不覺得怕冷卻口渴,這是溫病的症狀。(相關論述在溫病篇。《活人》中提到可以用葳蕤湯。發熱但不怕冷,代表表證已經解除,太陽病一定會頭痛和身體痠痛,代表表證還沒解除,這是一種表裡都有症狀的情況。)
口渴又腹瀉是屬於少陰病的症狀,如果同時伴隨想睡,小便清澈,要用四逆湯。如果伴隨咳嗽嘔吐且無法入睡,小便不清澈,要用豬苓湯。如果伴隨腹瀉且大便呈現青色水狀,要用大承氣湯。如果有發熱的現象,要用白頭翁湯。(相關方劑和論述在腹瀉篇。)
消渴病,氣往上衝到心,導致心痛,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東西又會吐出蛔蟲,如果用瀉下的藥物會導致腹瀉不止,如果想喝水,給他少量多次的喝,病情就會好轉。(相關論述在氣上衝心篇。)
太陽病發汗後,大量出汗,胃部乾燥,煩躁且無法入睡,想喝水,要給他少量多次的喝,等到胃氣調和後就會好轉。如果脈象浮,小便不順暢,稍微發熱且有消渴症狀,要用五苓散。發汗後,脈象浮數,感到煩躁且口渴,要用五苓散。
陽明病,脈象浮緊,口中發苦,腹部脹滿,發熱且出汗但不怕冷,如果腹瀉後出現脈象浮,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順暢,要用豬苓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