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30)

1. 身體痛

發熱惡寒,身體痛者,屬太陽病,麻黃湯、大青龍湯是也。若兼心下支結者,柴胡桂枝湯。若兼下利清穀腹脹者,先以四逆溫里,後以桂枝發表。(方論見發熱太陽病條。)若尺脈遲者,血少,榮氣不足,《活人》先以黃耆建中湯養其血,俟尺脈回,卻用柴胡等湯和解之。身體疼痛,脈沉,發熱頭痛不瘥者,四逆湯。

(方論見發熱。)若少陰但欲寐,手足寒者,附子湯。(方論見但欲寐。)發汗後,身體痛,脈沉遲者,,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,主之。

桂枝,人參(各兩半),芍藥,生薑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六枚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
身體痛下利。(方論見下利條。)身體痛,吐利,為霍亂。(方論見吐利條。)身體痛,手足寒,若脈沉,但欲寐者,附子湯。(方論見但欲寐。)若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自利惡寒者,四逆湯。(方論見下利。)若夏月中暑,脈虛而渴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(方論見中暑。)身痛如被杖,面目青,咽痛者,為陰毒,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。(方論見陰毒。)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(《活人》「脈沉細」作「沉緩」。)濕家之為病,身盡痛,發熱而煩,身黃如熏,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,慎不可以大劑攻之。

麻黃加朮湯方

麻黃(三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),杏仁(十個,去皮尖),白朮(四兩),

上㕮咀,先以水煮麻黃,去沫,入諸藥煎,溫服,覆取微汗。

濕家病身上疼痛,發熱,面黃而喘,頭痛,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,病在頭中寒濕,故鼻塞,納藥鼻中則愈。(納鼻藥方見發熱。)濕家其人但欲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,若下早則噦,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渴欲得水而不能飲,則口煩躁也。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,若下利不止者亦死。

上濕痹,《活人書》為中濕,脈沉細為沉緩,小便自利者,朮附湯。小便不利者,甘草附子湯、五苓散,而不及麻黃加朮湯,並納鼻藥。蓋麻黃、納鼻,皆是表藥,而非脈沉緩之劑故也。

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掣痛,不能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。甘草附子湯,主之。

甘草,白朮(各一兩),桂枝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),

上㕮咀,水煎溫服,作四劑。(《活人》云:身腫者加防風一兩,悸氣小便不利者加白茯苓一兩半。)

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疼體煩,不能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朮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[身體痛]

如果出現發燒怕冷,全身痠痛的情況,這屬於太陽病的範疇,可用麻黃湯或大青龍湯治療。若同時伴有胸口憋悶,可考慮使用柴胡桂枝湯。若是併有腹瀉、大便清稀、腹部脹滿的症狀,應先以四逆湯溫暖脾胃,之後再用桂枝湯發汗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發熱太陽病條。)如果尺脈跳動緩慢,可能是血液量不足,營養供應不佳,《活人》一書推薦先以黃耆建中湯滋補血液,待尺脈恢復正常後,再使用柴胡等湯進行調和。全身疼痛,脈象沉,發燒頭痛不見好轉的,可用四逆湯。

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發熱條目。)如果少陰病患者只想睡覺,手腳冰冷,適用附子湯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但欲寐條目。)發汗後,身體依然疼痛,脈象沉且緩慢的,可用桂枝加芍葯生薑人參新加湯來治療。

桂枝、人參(各兩半),芍葯、生薑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六枚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全身疼痛並伴有腹瀉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下利條目。)全身疼痛,嘔吐或腹瀉,這是霍亂的症狀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吐利條目。)全身疼痛,手腳冰冷,脈象沉,只想睡覺的,可用附子湯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但欲寐條目。)若大量出汗後,熱度仍不退,感到內心緊張,自發腹瀉怕冷的,適用四逆湯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下利條目。)夏季中暑,脈象虛弱並且口渴的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中暑條目。)全身疼痛像被打過一樣,臉色蒼白,喉嚨痛的,是陰毒的表現,可用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。(詳細的藥方和理論請參考陰毒條目。)

太陽病患者,關節疼痛且煩躁,脈象沉細,這種情況稱為濕痹。濕痹的特徵是小便不暢,大便反而通暢,治療時應著重於改善小便問題。(《活人》書中將脈象描述為“沉細”改為“沉緩”。)濕氣引起疾病的特徵是全身疼痛,發燒且煩躁,皮膚呈燻黃色,可以使用麻黃加朮湯來發汗,但應謹慎,不可過度使用。

麻黃加朮湯方

麻黃(三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),杏仁(十個,去皮尖),白朮(四兩),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先用水煮麻黃,去掉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,溫服後覆蓋被褥以促進微汗。

濕氣引起的疾病,全身疼痛,發燒,臉色黃且呼吸困難,頭痛,鼻塞且感到煩躁,脈象大,能正常飲食,腹部狀況良好,病因在於頭部的寒濕,導致鼻塞,將藥物塞入鼻子中即可改善。(塞鼻藥方請參考發熱條目。)濕氣患者僅希望出汗,背部僵硬,想得到被覆和接近火源的溫暖,如果過早排泄會噁心,胸悶,小便不順,舌頭上有類似胎衣的物質,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部有寒,雖渴望喝水卻無法飲用,會感到口乾燥。若對濕氣患者使用排泄方法,額頭會出汗,輕微喘息,小便順利的話會死亡,如果持續腹瀉不止也會死亡。

對於濕痹,《活人書》將其歸為中濕,脈象描述為沉細而非沉緩,小便自然順暢的,可用朮附湯。小便不順暢的,可用甘草附子湯、五苓散,但未提及麻黃加朮湯以及塞鼻藥物。因為麻黃和塞鼻藥物都是表面藥物,不適合脈象沉緩的患者。

風濕交錯,骨節疼痛且抽痛,無法彎曲伸展,靠近時疼痛加劇,出汗且呼吸短促,小便不順暢,害怕吹風不想脫衣,或身體稍微腫脹的,可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
甘草、白朮(各一兩),桂枝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),
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後溫服,可分四次服用。(《活人》書中提到:身體腫脹的可加防風一兩,心悸氣短小便不順的可加白茯苓一兩半。)

感冒八九天,風濕交錯,全身疼痛且煩躁,無法翻身,沒有嘔吐或口渴,脈象浮虛且澀的,可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。如果患者大便堅硬,小便順暢,則應使用去桂加白朮湯來治療。

桂枝附子湯方

桂枝(一兩二錢),附子(一枚,炮),甘草(六錢,炙),大棗(四枚),生薑(切,一兩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白朮附子湯方

白朮(三兩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兩半),大棗(六枚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三升煮至一升,分三次服用,溫服。服用一次後感覺皮膚瘙癢,半天左右再服用第二次,三次全部服完後,可能會感到頭暈,不用驚慌,這是白朮和附子在皮膚中運行,正在排除水氣,尚未完全消除的緣故。

患者全身疼痛,發燒,傍晚時病情加重,多是由風濕引起的。這種病症通常是在出汗後受風,或是長期接觸寒冷導致的,可用麻黃杏仁薏苡湯來治療。

麻黃杏仁薏苡湯方

薏苡仁,麻黃(各半兩。去節,湯泡),甘草(一兩,炙),杏仁(十枚,去皮尖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若出現微汗應避免吹風。

風濕導致身體沉重,脈象浮,出汗且怕風的,可用防己黃耆湯。(藥方詳情請參考身重條目。)

有人問:風濕交錯,全身疼痛,理應發汗後就能康復,然而遇上連綿不斷的陰雨天,醫生說可以發汗治療,但發汗後病情仍未好轉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是:發汗後,雖然風氣已去,但濕氣仍然存在,所以病情未能康復。如果要治療風濕,發汗時應讓患者微微出汗,這樣風濕才會一同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