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27)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27)
1. 惡寒
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發於陽者,七日愈;發於陰者,六日愈。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。
發熱惡寒,脈浮屬太陽。(方論甚眾,並見發熱門太陽病條。)
惡寒脈微而複利者,亡血也,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(王叔和原入霍亂門。)
四逆加人參湯
人參,乾薑,甘草(各一兩),附子(一枝,去皮,煨),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,日三。
少陰病,惡寒身倦而利,若利止手足溫者可治,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可治。(方論見下利。)少陰病,惡寒身倦,時煩欲去衣被者,可治,四逆無脈,不煩而躁者,死。(方論見但欲寐。)惡寒手足逆冷,若兼大汗拘急下利,四逆湯。(方論見下利。)若兼頭汗,心下滿,脈沉細,大便硬者,小柴胡湯。
(方論見厥。)若夏月中暑,脈虛而渴,背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(方論見中暑。)若口中和,但欲寐者,灸之,宜附子湯。發汗後惡寒者,虛也。(論見發熱。)發汗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,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芍藥甘草附子湯方
芍藥,白朮(各二兩),甘草(三兩),桂枝(四兩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太陽病下後,脈促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
桂枝去芍藥湯方
桂枝(去皮),生薑(各兩半,切),甘草(一兩,炙),大棗(六枚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,溫服。
若微惡寒者,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。(《活人》云:芍藥味酸,脈促胸滿,恐成結胸,故去芍藥,單用辛甘之味發散毒氣也。)
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
桂枝,生薑(各兩半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六枚),附子(半個,去皮,炮)
上㕮咀,水煎溫服,每服五錢。
傷寒汗下後,心下痞而惡寒者,表未解也,先用桂枝湯解表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。若痞而汗出惡寒者,表已解也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(方論見痞。)
陽明病胃家實,若汗多發熱惡寒者,表未解也,未可與承氣湯。(方論見潮熱。)
傷寒脈浮汗出,微惡寒,小便數,腳攣急者,忌服桂枝湯。(方論見厥。)
白話文:
[對於感到寒冷的情況]
有些疾病會出現發燒同時畏寒的症狀,這是由於身體的陽氣受到影響;而只有畏寒沒有發燒的,則是因為身體的陰氣失調。如果是陽氣受影響導致的,通常在七天左右會康復;如果是陰氣失調導致的,通常在六天左右會好轉。這是因為陽的數字代表七,陰的數字代表六。
發燒又畏寒,脈象浮動,屬於太陽經的病症。
如果病人畏寒、脈搏微弱且有腹瀉的情況,這可能是失血的跡象,應使用「四逆加人參湯」治療。
四逆加人參湯的成分
人參、乾薑、甘草(各30克),附子(1個,去皮,烘培)。
將以上材料研磨後,每次服用約15克,用水煎煮後溫服,每日三次。
在少陰經的病症中,如果病人畏寒、身體疲倦且有腹瀉,但如果腹瀉停止,手腳回暖,這種情況可以治療;反之,如果腹瀉不停,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療。(相關治療方法請參考「下痢」)
在少陰經的病症中,如果病人畏寒、身體疲倦,偶爾會感到煩躁想脫掉衣服和被子,這種情況可以治療;反之,如果病人沒有煩躁卻焦躁不安,且脈搏微弱,這種情況可能危及生命。(相關治療方法請參考「只想睡覺」)
對於畏寒、手腳冰冷的病人,如果同時有大量出汗、肌肉緊繃、腹瀉的情況,應使用「四逆湯」治療。(相關治療方法請參考「下痢」)
對於夏天中暑的病人,如果脈象虛弱且口渴,背部畏寒,應使用「白虎加人參湯」治療。(相關治療方法請參考「中暑」)
如果病人口腔感覺正常,只想睡覺,應該進行針灸治療,適合使用「附子湯」。
發汗後仍然畏寒的病人,表示他的身體虛弱。(相關討論請參考「發燒」)
發汗後病情未見好轉,反而更畏寒的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,應使用「芍藥甘草附子湯」治療。
芍藥甘草附子湯的成分
芍藥、茯苓(各60克),甘草(90克),桂枝(120克),附子(1個,烤過,去皮)
將以上材料研磨後,每次服用約15克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在太陽經病症中,如果病人接受下法治療後,脈象加速且胸部滿悶,應使用「桂枝去芍藥湯」治療。
桂枝去芍藥湯的成分
桂枝(去皮),生薑(各37.5克),甘草(30克),大棗(6個)
將以上材料研磨後,每次服用約15克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如果病人只是稍微畏寒,應使用「去芍藥加附子湯」治療。
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成分
桂枝、生薑(各37.5克),甘草(30克),大棗(6個),附子(1/2個,去皮,烤過)
將以上材料研磨後,用水煎煮後溫服,每次服用約15克。
對於感冒或發燒後,胸口悶痛且畏寒的病人,表示表證尚未消除,應先使用「桂枝湯」解除表證,再使用「大黃黃連瀉心湯」來治療胸口悶痛。如果胸口悶痛且出汗畏寒的病人,表示表證已經解除,應使用「附子瀉心湯」治療。(相關治療方法請參考「胸口悶痛」)
在陽明經病症中,如果病人胃部實滿,且有大量出汗、發燒、畏寒的症狀,表示表證尚未消除,不能使用「承氣湯」治療。(相關治療方法請參考「潮熱」)
對於感冒或發燒的病人,如果脈象浮動、出汗、稍微畏寒、頻尿、腳部抽筋,應避免使用「桂枝湯」治療。(相關治療方法請參考「胸口悶痛」)
2. 惡寒續法
〔《活》〕大抵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,不可過覆衣被,及近火氣,恐寒熱相搏,脈道沉伏,愈令病人寒不可遏。但去被徹火,兼飲以和表之藥,自然不惡寒矣。若婦人惡寒,尤不可近火,恐寒氣入腹,血室結聚,針藥所不能治矣。
白話文:
【對於感到極度寒冷的處理方法】
基本上,當患了太陽病(一種中醫的疾病類型)時,一定會伴隨發燒與畏寒的症狀,但這時候不能穿得過多或蓋太多被子,也不能靠近火源取暖,因為擔心這樣會讓身體裡的寒氣與熱氣相互衝擊,導致脈象變得隱蔽難尋,反而讓病人的畏寒感更加無法控制。正確的做法是應該脫去多餘的衣物,遠離火源,並且服用一些調理表層身體(即皮膚和肌肉)的藥物,這樣一來,自然就不會再感到那麼冷了。
尤其是女性如果感到畏寒,更不可以靠近火源,因為擔心寒氣會侵入腹部,造成血液凝結,形成不易消散的血塊,到時候就算用針灸或藥物治療都可能無效。
3. 惡風
發熱惡風為表虛,屬太陽病。(方論見發熱太陽病條。)發汗後,遂汗漏不止,其症似風濕相搏症,背惡風,汗出,小便不利,四肢難屈伸,但心下不滿者,身不痛,用桂枝加附子湯。(方見自汗。)
風濕相搏者,骨節煩疼,掣痛,用甘草附子湯。(方見體痛。)身熱惡風,項強脅滿,手足溫而渴者,用小柴胡湯。(方論見脅痛。)
白話文:
【畏寒】
若出現發燒且怕風的症狀,這表示身體表面的防禦機能減弱,屬於中醫所說的太陽經病症。(相關治療方式可參考發燒太陽病的說明。)如果在發汗治療後,汗仍然持續不斷地流,症狀類似風濕合併的病症,如背部怕風,出汗,小便不順,四肢難以彎曲或伸展,但只有感覺胸口有些許不適,全身無疼痛感,這時可使用桂枝加附子湯進行治療。(相關方劑可參考自汗的說明。)
對於風濕交雜的情況,常會感到骨節煩痛、抽痛,可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(相關方劑可參考身體疼痛的說明。)如果出現身體發熱、怕風,脖子僵硬、側腹脹滿,手腳溫暖但口渴,這種情況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(相關方劑可參考脅痛的說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