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24)

1. 太陽病發熱續法

能除濕下氣及安太陽,使邪氣不至傳足太陰脾也),白芷(一兩。治陽明經頭痛在額),生地(一兩。治少陰心熱在內),甘草(一兩。能緩裡急調和眾藥,故有國老之稱也),黃芩(一兩。治太陰肺熱在胸)

以上九味,雖為一方,然亦不可執,執中無權,猶執一也,當視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,從其大小輕重之不一,增損用之,其效如神。用㕮咀,水煎服。若急欲汗者,須熱服,以羹粥投之。若緩欲汗者,溫服,而不用湯粥投之。脈浮而不解者,先急後緩。脈沉而不解者,先緩後急。

九味羌活湯,不獨解利,治雜病神效。如中風行經者,加附子。中風秘澀者,加大黃。中風並三氣合痹等症者,各隨十二經絡、上下內外、寒熱溫涼、四時六氣加減補瀉用之。煉蜜丸。亦可加生地各半,治傷寒兩感如神。用豆淋酒,治破傷風。

〔《保》〕和解四時傷寒,混解六經,不犯禁忌,,大白朮湯,。

白朮,石膏,防風,羌活(各二錢),黃芩(五錢),白芷(錢半),知母(七錢),甘草(一錢),枳實(半兩),細辛(三錢),

上㕮咀,每服半兩,水煎溫服。未解,更一服。春倍加防風、羌活。夏倍加黃芩,石膏。季夏淫雨倍加白朮、白芷。秋加桂五錢。冬加桂八錢或一兩。

〔海〕,五積散,治陰經傷寒,脾胃不和,及感寒邪。

白茯苓,厚朴,芍藥,當歸,麻黃(去節),半夏(薑製。各三兩),乾薑(炮,兩半),人參,川芎(各二兩),甘草(兩半),白芷(四兩),枳殼(五兩),陳皮,蒼朮(新者,二十四兩),桔梗(十二兩),肉桂(一兩),

上除枳殼、肉桂外,余併為粗末,於大鍋內,文武火炒令黃熟不至焦,用紙攤在板上候冷,入枳殼、肉桂末和勻,入瓷盒內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三片,同煎服。若傷寒,蔥白一莖,豆豉七粒,同煎,連服取汗。若脾胃不和,內傷冷物,渾身疼痛,頭昏無力,胸膈不利,飲食不下,氣脈不和,四肢覺冷,或睡裡虛驚,至晚心躁困倦,即入鹽少許同煎。若陰經傷寒,手足逆冷,及虛汗不止,脈細疾,面青而嘔,更宜加附子同煎。

加減多少,並在臨時消息之。(《袖珍方》無人參。)

參蘇飲,治內外感一切發熱主藥。又云:前胡、葛根,自能解肌,枳殼、陳皮,自能寬膈,大治中焦滿痞。凡有熱不得拘其所見,小兒室女尤宜服之。

前胡,枳殼,陳皮,甘草,桔梗,木香(各一錢),人參,紫蘇,乾葛,半夏,茯苓(各八分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用水一盞,生薑五片,棗一枚,煎服,不拘時。若素有痰者,候熱退,以二陳、六君子湯間服。

上方治痰飲停積,中脘閉塞,眩暈嘈煩,忪悸嘔逆,及痰飲中人,停留關節,手腳嚲曳,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食已則嘔,頭疼發熱,狀如傷寒者,悉治之。一法用此藥三兩,加四物湯二兩,合和,名,茯苓補心湯,。大治男子婦人虛勞發熱,或五心煩熱,並衄血、吐血、便血,及婦人下血過多致虛熱者,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發熱的後續治療方法

這個方子的目的是去除體內濕氣、使氣往下行,並安定太陽經,使邪氣不會傳到足太陰脾經。使用的藥材有:羌活(一兩,能解太陽經的邪氣)、防風(一兩,能解除風邪)、蒼朮(一兩,能燥濕健脾)、獨活(一兩,能散風濕)、白芷(一兩,治療陽明經的額頭頭痛)、生地(一兩,治療少陰經的心內熱)、甘草(一兩,能緩解肌肉痙攣,調和各種藥材,因此有「國老」的稱號)、黃芩(一兩,治療太陰經的肺熱)。

這九種藥材雖然組成一個方子,但不能死板地使用。如果過於固執,就如同只執著於一個方向,應該根據經絡的部位(前後左右)不同、病情的輕重程度不同,適當增減藥量,才能有神奇的療效。使用時,將藥材切碎,用水煎服。如果想快速發汗,就趁熱服用,並喝些熱粥。如果想緩慢發汗,就溫服,不用喝粥。如果脈象浮而病症沒有解除,就先急後緩地治療。如果脈象沉而病症沒有解除,就先緩後急地治療。

九味羌活湯不僅能解表,對於治療各種雜病也有神效。例如,中風導致經絡不通暢的,可以加入附子。中風導致大便乾澀的,可以加入大黃。中風並發氣血運行不暢等症狀的,應根據病邪所在的十二經絡部位、上下內外、寒熱溫涼的性質,以及四時六氣的變化,加減藥物,進行補瀉。也可以將藥材煉成蜜丸服用。還可以加入生地,各用一半的量,對於治療像感冒一樣的疾病有奇效。用豆淋酒送服,可以治療破傷風。

《保生方》 的大白朮湯,可以調和四季傷寒,混解六經的病邪,且沒有使用禁忌的藥材。方劑組成包括:白朮、石膏、防風、羌活(各二錢)、黃芩(五錢)、白芷(一錢半)、知母(七錢)、甘草(一錢)、枳實(半兩)、細辛(三錢)。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半兩,用水煎溫服。如果病症沒有解除,可以再服一劑。春天時,加倍用防風、羌活。夏天時,加倍用黃芩、石膏。梅雨季節時,加倍用白朮、白芷。秋天時,加入桂五錢。冬天時,加入桂八錢或一兩。

《海上方》 的五積散,可以治療陰經傷寒、脾胃不和,以及感受寒邪等疾病。方劑組成包括:白茯苓、厚朴、芍藥、當歸、麻黃(去除節)、半夏(薑製,各三兩)、乾薑(炮製,二兩半)、人參、川芎(各二兩)、甘草(二兩半)、白芷(四兩)、枳殼(五兩)、陳皮、蒼朮(新者,二十四兩)、桔梗(十二兩)、肉桂(一兩)。除了枳殼和肉桂之外,將其他藥材混合打成粗末,在大鍋中用小火炒至黃熟,但不要炒焦,然後用紙鋪在板上放涼。接著加入枳殼和肉桂末混合均勻,放入瓷盒中保存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碗,加三片生薑,一同煎煮服用。如果是傷寒,加入一根蔥白和七粒豆豉一同煎煮,連續服用以發汗。如果是脾胃不和、內傷冷物,導致全身疼痛、頭昏無力、胸悶不適、飲食不佳、氣血不調、四肢發冷、或睡覺時容易驚醒、晚上心煩倦怠,就加入少量鹽一同煎煮。如果是陰經傷寒,導致手足冰冷、虛汗不止、脈細而快、面色青白並伴有嘔吐,就更應該加入附子一同煎煮。

藥物的加減應該根據臨床情況臨時調整。 (《袖珍方》中沒有人參。)

參蘇飲,是治療內外感發熱的主要藥方。也有人說:前胡和葛根能解肌表,枳殼和陳皮能寬胸膈,對於治療中焦痞滿有很好的療效。凡是有發熱的病症,不要拘泥於既有的觀念,尤其適用於兒童和婦女。方劑組成包括:前胡、枳殼、陳皮、甘草、桔梗、木香(各一錢)、人參、紫蘇、乾葛、半夏、茯苓(各八分)。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,加五片生薑、一顆紅棗,煎煮服用,不拘時間。如果平素有痰,可以在退熱後,服用二陳湯或六君子湯。

這個方子可以治療痰飲停積、中脘阻塞、眩暈嘈雜、心悸嘔吐,以及痰飲侵入關節、導致手腳拖曳、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飯後嘔吐、頭痛發熱等症狀,這些症狀看起來像傷寒。還有一種用法是用此藥三兩,加入四物湯二兩,混合後稱為茯苓補心湯。可以治療男女虛勞發熱、或五心煩熱、鼻出血、嘔血、便血,以及婦女因月經量過多導致虛熱等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