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23)

1. 太陽病發熱續法

今僕謹於海藏逐年司天加藥之後,伸餘歲變常之義,其意有不盡者,別述《運氣類注》定之,同志之士,幸究心焉。

白朮湯,治內傷冷物,外感風寒有汗者。

白朮(三兩),防風(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),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,姜三片,煎至七分,溫服,一日止一二服,待二三日漸漸汗少為解。

又,白朮湯,治傷寒,上解三陽,下安太陰。

白朮(如汗之,改用蒼朮),防風(各一兩),

上㕮咀,水煎至七分,溫服,用後方加減。若發熱引飲者,加黃芩、甘草。頭疼惡風者,加羌活散三錢:羌活一兩半,川芎七錢,細辛二錢半。(去蘆。)若身熱目痛者,加石膏湯四錢:石膏二錢,知母半兩,白芷七錢。腹中痛者,加芍藥湯三錢:芍藥一兩,桂枝半兩。往來寒熱而嘔者,加柴胡散三錢:柴胡一兩,半夏半兩。

心下痞者,加枳實一錢。若有里症,加大黃一錢,量虛實加減之,邪去止服。

〔潔〕有汗不得服麻黃,無汗不得服桂枝,然春夏汗孔疏,雖有汗不當服桂枝,宜用黃耆湯和解之。秋冬汗孔閉,雖無汗不當服麻黃,宜用川芎湯和解之。春夏有汗,脈微而弱,惡風惡寒者,乃太陽症,秋冬之脈也,宜用黃耆湯,無汗亦用川芎湯。秋冬有汗,脈盛而浮,發熱惡熱者,乃陽明症,春夏之脈也,宜用黃耆湯,無汗亦用川芎湯。大抵有汗皆宜黃耆湯,無汗皆宜川芎湯主之。

黃耆湯,有汗則能止之。

白朮,黃耆,防風(各等分)

上㕮咀,每服五七錢至一兩,水煎溫服。汗多惡風甚者,加桂枝。

川芎湯,無汗則能發之。

川芎,蒼朮,羌活(各等分),

上㕮咀,每服五七錢至一兩,水煎熱服。無汗惡風甚者,加麻黃一二錢。

法云:五臟之脈,寸關尺也。今止言寸尺,陰陽也。若陽緩而陰急,表和而里病,陰緩而陽急,里和而表病。

〔《本》〕,黃耆建中加當歸湯,治發熱頭疼,脈浮數而尺中遲弱者,宜先服此藥補血,卻與麻黃桂枝輩。

黃耆,當歸(各兩半),白芍,桂枝,甘草(各一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姜三片,棗一枚,水煎,日三夜二服,如脈尚沉遲,再進一服。

〔潔〕有汗不得服麻黃,無汗不得服桂枝,若未瘥,則其變不可勝言,故立此法,使不犯三陽禁忌,解表神方。

九味羌活湯(陶尚節注云:不問四時,但有頭疼骨節痛,發熱惡寒,無汗,脈浮緊者,宜用此湯,以代麻黃為穩當。如頭疼發熱,惡風,自汗,脈緩者,宜用加減沖和湯,即羌活湯中減蒼朮,加白朮、細辛,加黃耆是也。)

羌活(一兩半。治太陽肢骨痛之主藥也,然非無為之主,乃是撥亂反正之君也,故大無不通,小無不入,關節痛者,非此不降),防風(一兩半。治一身盡痛,乃卒伍卑賤之下職,一聽君命將令而行,隨所使引至之),細辛(半兩。治少陰腎經頭痛),川芎(一兩。治厥陰頭痛在腦),蒼朮(雄壯上行之藥。

白話文:

現在我謹依照《海藏》逐年天干運氣加藥的方法,延伸闡述剩餘年份變化的規律。其中有些意思沒有完全表達清楚的,我會另寫《運氣類注》來加以說明,希望同道中人能夠深入研究。

白朮湯,適用於治療因內傷吃冷食,又外感風寒而有汗的人。

藥材:白朮(三兩)、防風(二兩)、甘草(一兩,炙)。

用法: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一碗,生薑三片,煎煮至七分,溫服。一天服用一到兩次,等待兩三天汗漸漸減少就可痊癒。

另外,白朮湯還適用於治療傷寒,它可以向上疏解三陽經的病邪,向下安定太陰經的機能。

藥材:白朮(如果出汗,改用蒼朮),防風(各一兩)。

用法:將藥材切碎,加水煎煮至七分,溫服。服用後再根據情況加減藥方。如果發燒且口渴想喝水,加黃芩、甘草;如果頭痛怕風,加羌活散三錢(羌活一兩半,川芎七錢,細辛二錢半,去除蘆葦心);如果身熱眼睛痛,加石膏湯四錢(石膏二錢,知母半兩,白芷七錢);如果腹痛,加芍藥湯三錢(芍藥一兩,桂枝半兩);如果忽冷忽熱且嘔吐,加柴胡散三錢(柴胡一兩,半夏半兩)。

如果心下感覺痞悶,加枳實一錢。如果出現裡證,加大黃一錢,用量根據虛實情況加減,病邪去除就停止服藥。

[潔]說:有汗的情況下不能服用麻黃,無汗的情況下不能服用桂枝。然而春夏季節汗孔疏鬆,即使有汗也不應該服用桂枝,應該使用黃耆湯來調和;秋冬季節汗孔閉塞,即使沒有汗也不應該服用麻黃,應該使用川芎湯來調和。春夏季節有汗,脈象微弱,怕風怕冷,這是太陽病的症狀,是秋冬的脈象,應該使用黃耆湯;沒有汗也應該使用川芎湯。秋冬季節有汗,脈象強盛而浮,發燒且怕熱,這是陽明病的症狀,是春夏的脈象,應該使用黃耆湯;沒有汗也應該使用川芎湯。總之,有汗的情況都適合使用黃耆湯,沒有汗的情況都適合使用川芎湯。

黃耆湯,適用於治療有汗的情況,能止住汗。

藥材:白朮、黃耆、防風(各等份)。

用法: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到七錢或一兩,加水煎煮後溫服。如果汗多且非常怕風,可以加桂枝。

川芎湯,適用於治療無汗的情況,能發汗。

藥材:川芎、蒼朮、羌活(各等份)。

用法: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到七錢或一兩,加水煎煮後熱服。如果沒有汗且非常怕風,可以加麻黃一到二錢。

醫書說:五臟的脈象分寸、關、尺三個部位。現在只說寸、尺,代表陰陽。如果陽脈緩而陰脈急,表示表證和諧而裡證有病;如果陰脈緩而陽脈急,表示裡證和諧而表證有病。

[《本》]說:黃耆建中加當歸湯,適用於治療發燒頭痛,脈象浮數而尺部脈象遲弱的人,應該先服用此藥補血,然後再使用麻黃桂枝之類的藥物。

藥材:黃耆、當歸(各二兩半),白芍、桂枝、甘草(各一兩)。

用法: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加生薑三片,紅棗一枚,加水煎煮,白天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兩次,如果脈象仍然沉遲,可以再服用一次。

[潔]說:有汗的情況下不能服用麻黃,無汗的情況下不能服用桂枝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病情變化將會非常複雜,無法預料。因此制定這個原則,避免觸犯三陽經的禁忌,這是一個解表的有效方法。

九味羌活湯(陶尚節註解說:不論四季,只要有頭痛、關節痛、發燒、怕冷、無汗、脈象浮緊等症狀,就應該使用此湯,以代替麻黃,更為穩妥。如果頭痛發燒、怕風、自汗、脈象緩慢,應該使用加減沖和湯,即在羌活湯中減少蒼朮,加入白朮、細辛,並加入黃耆)。

藥材:羌活(一兩半。是治療太陽經肢體骨頭疼痛的主要藥物,但並非沒有作為的君藥,而是有撥亂反正之效,因此不論大小都能通達,關節疼痛的人,沒有它不能緩解),防風(一兩半。治療全身疼痛,是像士兵一樣聽從命令的下級職位,隨著君主的命令和將領的指揮而行動,引導藥物到達病處),細辛(半兩。治療少陰腎經的頭痛),川芎(一兩。治療厥陰經在腦部的頭痛),蒼朮(是藥性雄壯向上升的藥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