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20)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20)
1. 太陽病發熱續法
上分二帖,水煎服。
一大夫倦甚,口乾發熱,汗不出。用
陳皮(三錢),人參,白朮,蒼朮(各二錢),乾葛(錢半),黃耆,木通(各一錢),
上分二帖,水煎服。
一丈夫發熱振瞤,倦怠口渴。
人參,白朮,白芍,柴胡(各二錢),陳皮(三錢),黃耆(一錢),木通(錢半),甘草(少)
上分四帖,水煎熱飲。
王孺人因辛苦發熱。
芍藥(五錢),白朮(三錢半),人參,當歸(各二錢),陳皮(一錢),川芎,甘草,木通(各錢半),
上分四帖,水煎溫服。
第四女發熱,冒風冷。
麻黃,人參(各五分),蒼朮(一錢),甘草(少)
上水煎,溫服。
上十方,皆補養中氣兼發散之劑。
杭州葉君章,臘月因齋素中飢而冒寒作勞,遂患發熱頭痛。醫與小柴胡湯,遂自汗,神昏,耳聾,目不見物。予診其脈大如指,似有力,熱不退。與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熟附、炙甘草作大劑之,一日而汗少,二日而熱減半,耳微有聞,目能視物。初用藥至四帖,前藥中加蒼朮與兩服,再得汗而熱除。本日遂去蒼朮、附子,又與前藥作小劑服,三日而安。
呂仲修年六十六歲,正月間因忍飢冒寒作勞,頭疼惡寒發熱,骨節皆疼,無汗,至次日妄語,熱愈甚,而妄語時止時作,熱亦不為十分。自服參蘇飲兩帖,汗不出,又再進一服,以衣覆取汗大出,而熱不退。至第四日,予診其脈,兩手皆洪數,而上為甚。此因飢而冒寒,加之作勞,陽明經雖受寒氣,不可攻擊,當急以大劑補之,以回其虛,俟胃氣充實,自能出汗而解。遂以參、耆、白朮、歸身、陳皮、炙甘草,每帖加熟附子一片,一晝夜服五帖。
至第三日,口稍干,言語有次,諸症雖解而熱未退,遂去附子,加白芍。又兩日思食,卻作肉羹間與之。又三日,精神全。二日許,自汗出而熱退,診其脈不數,洪脈卻尚有些,洪脈作大脈論,年高而誤汗,此後必有虛症見,又與前藥。至次日言,我大便自病來不曾更衣,今穀道逼痛,坐努責狀如不堪,醫者必欲投大黃、巴豆等劑。
予謂大便非實秘,為是氣因誤汗而虛,不得充腹,無力可努,仍與前補藥以肉粥及蓯蓉與之一日半,煎濃蔥椒湯浸下體,方下大便軟塊者五六枚。診其脈仍舊大未斂,此因氣血未得回覆,又與前藥兩帖,經兩日,小便不通,少腹下妨悶,頗為所苦,但仰臥則點滴而出。予曰:補藥服之未盡,於前藥內倍加參、耆大劑服兩日,小便方利而安。
陶明節年十九歲,不憚勞勩,不息農作,忽一日因勞倦大發熱而渴,恣飲冷泉水數碗,次日熱退,目不識人,言語謬誤,自言肚痛不能轉側,飲食不進,身戰掉不自持。又二日,求予診之。兩手澀而大,而上為甚。遂於氣海灸三十壯,用白朮二錢,黃耆二錢,熟附一片,陳皮五分,與十帖不效,又增發熱微渴,餘症仍在,卻可進二匙稀粥。
白話文:
太陽病發熱後的處理方法
第一種情況:
把藥分成兩帖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第二種情況:
某位醫生感到非常疲倦,口乾發熱,不出汗。使用:陳皮三錢,人參、白朮、蒼朮各二錢,葛根一錢半,黃耆、木通各一錢。把藥分成兩帖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第三種情況:
一位男子發熱時身體顫抖,感到疲倦、口渴。使用:人參、白朮、白芍、柴胡各二錢,陳皮三錢,黃耆一錢,木通一錢半,甘草少許。把藥分成四帖,用水煎煮後趁熱飲用。
第四種情況:
王氏婦人因為勞累過度而發熱。使用:芍藥五錢,白朮三錢半,人參、當歸各二錢,陳皮一錢,川芎、甘草、木通各一錢半。把藥分成四帖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第五種情況:
第四個女兒發熱,並且吹到風寒。使用:麻黃、人參各五分,蒼朮一錢,甘草少許。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以上十個藥方,都是補養中氣兼帶有發散作用的藥劑。
案例一:
杭州的葉君章先生,在臘月因為吃素肚子餓又受寒勞累,於是就發熱頭痛。醫生給他開了小柴胡湯,結果導致他自己出汗,神志不清,耳聾,眼睛看不見東西。我診斷他的脈象大得像手指頭一樣,感覺有力量,但熱還是不退。我給他開了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熟附子、炙甘草等大劑量的藥,一天後出汗減少,兩天後熱退了一半,耳朵稍微能聽到聲音,眼睛也能看到東西。開始用了四帖藥,在原來的藥方中加了蒼朮又吃了兩帖,再次出汗後熱就退了。當天就去掉了蒼朮和附子,又用原來的藥方開小劑量的藥服用,三天後就康復了。
案例二:
呂仲修先生六十六歲,正月間因為忍著飢餓又受寒勞累,頭痛發冷發熱,全身骨頭都痛,沒有汗,到第二天開始胡言亂語,熱越來越高,但胡言亂語時有時無,熱也沒有達到非常高的程度。他自己服用了兩帖參蘇飲,沒有出汗,又再吃了一帖,用被子蓋著想逼出汗,結果汗出很多,但熱還是不退。到第四天,我診斷他的脈象,兩手的脈都洪大而數,上部更明顯。這是因為飢餓又受寒,加上勞累,雖然陽明經受到了寒氣,但不能用攻伐的方法,應該趕快用大劑量的補藥來恢復他的虛弱,等胃氣充實了,自然就能出汗而解。於是用了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身、陳皮、炙甘草,每帖加一片熟附子,一晝夜服用了五帖。
到第三天,他稍微感到口乾,說話比較有條理,雖然各種症狀都減輕了,但熱還是沒有退,就去掉了附子,加了白芍。過了兩天,他想吃東西,就做肉羹給他吃。又過了三天,精神完全恢復。過了大約兩天,自己出汗後熱就退了,診斷他的脈象也不數了,洪大的脈象還有一些,洪脈可以當作大脈來論,年紀大的人如果誤用發汗的方法,之後肯定會有虛弱的症狀出現,又給他用原來的藥。到第二天,他說自己生病以來從來沒有排過便,現在肛門脹痛,想大便又拉不出來,很痛苦,醫生們肯定想用大黃、巴豆等瀉藥。
我說大便不是真的便秘,是因為誤用發汗導致氣虛,腹中沒有東西充實,沒有力氣排便,仍然給他用原來的補藥,搭配肉粥,加上肉蓯蓉,吃了一天半,再用濃蔥椒湯浸泡下半身,才排出五六塊軟便。診斷他的脈象還是大而沒有收斂,這是因為氣血還沒有完全恢復,又給他服用兩帖原來的藥,過了兩天,小便不通暢,小腹下墜悶脹,非常難受,但躺著就會滴滴答答地出來一點。我說補藥還沒有吃完,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倍人參、黃耆,大劑量服用兩天,小便才順暢而康復。
案例三:
陶明節先生十九歲,不怕勞累,不停地農作,忽然有一天因為勞累過度而發熱口渴,喝了好幾碗冰冷的泉水,第二天熱就退了,但是眼睛看不見人,說話顛三倒四,自己說肚子痛不能翻身,吃不下東西,身體顫抖不能自持。又過了兩天,來找我診治。他的兩手脈象澀而大,而且上部更明顯。於是我在他的氣海穴灸了三十壯,用了白朮二錢,黃耆二錢,熟附子一片,陳皮五分,服用了十帖沒有效果,又增加了發熱和輕微的口渴,其他症狀還在,但是可以吃兩口稀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