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8)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8)
1. 表裡發熱
傷寒脈浮滑,此表有熱,里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
白虎湯方
知母(三兩),甘草(一兩,炙),粳米(三合),石膏(八兩,捶碎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脈浮而遲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。(論見下利。)下利厥逆,汗出熱不去者,四逆湯。
少陰病下利清穀,厥逆,裡寒外熱者,通脈四逆湯。(方論見下利。)身熱,手足逆冷而脈虛,當夏月發者,為中暑。(論見中暑。)
傷寒表不解,乾嘔發熱而咳,下利者,小青龍去麻黃加芫花湯。(論見咳。)太陽與陽明合病,必下利,其症頭痛腰疼,身熱鼻乾,脈浮大而長者,宜葛根湯。(論見合病。)發熱下利,脈微遲厥逆者,通脈四逆湯。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,其症頭痛胸滿,往來寒熱,脈浮大而弦者,宜黃芩湯。(論見合病。)
下利清穀,脈沉遲,其人面赤微熱而厥者,必鬱冒,汗出自解。
發熱下利厥逆,躁不得臥者死。發熱而利,汗不止者死。(二論俱見下利。)
發熱吐利,心下痞硬者,大柴胡湯,渴者五苓散,不渴者理中湯。(論並見痞及吐利門。)
發熱,經水適來適斷,小柴胡湯,刺期門。(論見譫語瘧狀。)發熱脈數,消穀,不大便者,有瘀血,宜抵當湯。(論見蓄血。)
〔《素》〕病甚者,為五十九刺。(穴見溫病門。)
白話文:
表裡發熱
如果傷寒病人的脈象是浮滑的,這表示身體表面有熱,體內有寒,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。
白虎湯的藥方
知母(三兩),炙甘草(一兩),粳米(三合),石膏(八兩,敲碎)。
把這些藥材磨碎,每次取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如果脈象浮而慢,身體表面有熱,體內有寒,而且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,這可以用四逆湯治療(相關論述在下利篇)。如果腹瀉導致手腳冰冷,出汗卻無法退熱,也要用四逆湯。
如果是少陰病導致的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,手腳冰冷,身體內部寒冷卻表面發熱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(藥方和相關論述在下利篇)。如果身體發熱,手腳冰冷,脈象虛弱,且在夏天發病,這是中暑的症狀(相關論述在中暑篇)。
如果傷寒病表面的症狀沒有解除,同時出現噁心、發熱、咳嗽和腹瀉,可以用小青龍湯去掉麻黃並加入芫花來治療(相關論述在咳嗽篇)。如果是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發作,一定會腹瀉,症狀包括頭痛、腰痛、身體發熱、鼻子乾燥,脈象浮大而長,應該用葛根湯來治療(相關論述在合病篇)。如果發熱腹瀉,脈象微弱遲緩且手腳冰冷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如果是太陽病和少陽病合併發作,也會腹瀉,症狀包括頭痛、胸悶、忽冷忽熱,脈象浮大且弦,應該用黃芩湯來治療(相關論述在合病篇)。
如果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,脈象沉而遲緩,臉色發紅且略微發熱,同時手腳冰冷,這必然是鬱悶昏厥的徵兆,出汗後就會自行好轉。
如果發熱腹瀉且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無法入睡,這是危險的徵兆。如果發熱腹瀉而且汗流不止,也是危險的徵兆(這兩種情況的相關論述都在下利篇)。
如果發熱、嘔吐、腹瀉,且心下感到痞硬,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;如果口渴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;如果不口渴,可以用理中湯治療(相關論述都在痞和吐利篇)。
如果發熱且月經時來時斷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,並針刺期門穴(相關論述在譫語瘧狀篇)。如果發熱脈象快,容易飢餓且不大便,這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,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(相關論述在蓄血篇)。
《素問》提到,病情嚴重的,可以用五十九種針刺方法來治療(穴位相關論述在溫病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