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7)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7)
1. 表裡發熱
發熱惡寒,脈浮者,屬表,即太陽症也。(方論見前太陽病條。)發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者,屬裡,即陽明症也。(方論見陽明自汗。)發熱脈弦細,頭痛者,屬半表半裡,即少陽症也。(論見口苦咽乾。)發熱而嘔者,小柴胡湯。(論見嘔。)發熱咳嗽,表不解者,小青龍湯。
兼脅痛喜嘔者,小柴胡加乾薑五味子湯。(方論見效。)發熱而喘,表不解者,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。兼胸滿者,麻黃湯。(方論見喘。)發熱口渴,有屬表者,有屬裡者,治法方論甚眾。(並見渴門。)
發熱汗解,半日許復煩躁,脈浮數大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湯。論見煩,(方見上。)
發汗後惡風寒者,虛故也。不惡寒但惡熱者,實也,當和胃氣,宜調胃承氣湯。太陽病三日,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胃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(海藏云:大黃泄實,芒硝軟堅,甘草和中,必燥實堅三症全者可用之。)
調胃承氣湯方
大黃(一兩。海藏云:宜酒浸,蓋邪氣居高,非酒不到,譬如物在高巔,人跡所不及,則射而取之,故用酒浸引而上之。若生用苦泄峻下,則遺高分之邪熱,所以愈後或目赤或喉閉或頭腫,膈上反生熱症矣),甘草(半兩,炙。海藏云:甘以緩之)芒硝(九錢。海藏云:辛以潤之,咸以軟之)
上㕮咀,水一盞,煮大黃、甘草至七分,去渣,入芒硝,更上火微煮令沸,溫服。
發熱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利者,大柴胡湯。(論見痞。)發汗後,身灼熱,脈浮,汗出,身重多眠,鼻鼾者,風溫。(論見風熱。)發汗後,仍發熱,心悸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宜真武湯。(論見下利。)汗出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下利厥逆惡寒者,宜四逆湯。
(論見下利。)大汗出,脈陰陽俱盛不解者,死。(論見大法。《內經》云:溫病汗徹復熱而脈躁疾,不為汗衰,狂言不能食,謂之陰陽交者,必死也。)
太陽病先發汗不解,而復下之,脈浮者不愈。浮為在外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脈浮,故知在外,當須解外則愈,桂枝湯主之。汗下後,仍頭痛發熱,心下滿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。(論見結胸。)大下後,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(論見心痛。
)大下後,身熱不去,微煩者,梔子乾薑湯。(方論見煩。)陽明病下之,其外有熱,手足溫,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但頭汗出者,梔子豉湯。(論見煩。)
太陽病當惡寒,今自汗出,不惡寒發熱,關脈細數者,以醫吐之過也。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飢,口不能食。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,以醫吐之所致,為小逆。
瘥後更熱者,小柴胡湯。脈浮者以汗解,脈沉者以下解。(論見勞復。)
白話文:
表裡發熱
發燒又怕冷,而且脈搏浮在表面,這屬於表證,也就是太陽病。(相關的治療方法在前面太陽病條目有說明。)
發燒而且流汗,不覺得怕冷反而覺得怕熱,這屬於裡證,也就是陽明病。(相關的治療方法在陽明病自汗條目有說明。)
發燒而且脈搏細弦,同時頭痛,這屬於半表半裡證,也就是少陽病。(相關的說明在口苦咽乾條目有說明。)
發燒又想吐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(相關的說明在嘔吐條目有說明。)
發燒咳嗽,表證沒有解除的,可以用小青龍湯。如果同時有胸脅疼痛而且想吐的,可以用小柴胡加乾薑五味子湯。(相關的治療方法在療效條目有說明。)
發燒而且喘,表證沒有解除的,可以用小青龍湯去除麻黃加入杏仁。(如果同時有胸悶的,可以用麻黃湯。相關的治療方法在喘息條目有說明。)
發燒口渴,有些屬於表證,有些屬於裡證,治療方法非常多。(相關的治療方法在口渴條目有說明。)
發燒流汗後,症狀稍微緩解,但過了半天左右又開始煩躁,而且脈搏浮在表面又快又大的,可以再次用發汗的方法,適合用桂枝湯。(相關的說明在煩躁條目,治療方法在上方。)
發汗之後反而怕冷,這是身體虛弱的緣故。如果發汗後不怕冷只覺得怕熱,這是實證,應該調理腸胃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太陽病發病三天,用發汗的方法沒有解除,而且發燒持續不斷,這屬於胃的問題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(李杲認為:大黃可以瀉實,芒硝可以軟化堅硬,甘草可以調和腸胃,必須要燥、實、堅三種症狀都出現時才可以使用。)
調胃承氣湯的配方
大黃(一兩,李杲認為:應該用酒浸泡,因為邪氣在較高的地方,不用酒就達不到,就像東西在高處,人到達不了,就用射的方法來取得,所以用酒浸泡引導藥性上升。如果生用,苦味過重,會把高處的邪熱遺漏掉,導致病好後出現眼睛紅、喉嚨腫或頭腫、胸膈上反而產生熱症),甘草(半兩,炙用,李杲認為:用甘味來緩解),芒硝(九錢,李杲認為:用辛味來潤澤,用鹹味來軟化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煮,先煮大黃和甘草到剩七分,去除藥渣,再加入芒硝,稍微加熱到沸騰,溫服。
發燒流汗後沒有緩解,而且胸腹部覺得堵塞、堅硬,同時有嘔吐和腹瀉的,可以使用大柴胡湯。(相關的說明在胸腹痞塞條目有說明。)
發汗之後,身體發熱,脈搏浮在表面,流汗,身體覺得沉重想睡覺,而且打呼嚕的,這是風溫。(相關的說明在風熱條目有說明。)
發汗之後,仍然發燒,而且心悸頭暈,身體顫動,想倒在地上,應該使用真武湯。(相關的說明在腹瀉條目有說明。)
流汗後熱沒有退,而且身體內部覺得拘束、緊迫,四肢疼痛,腹瀉,手腳冰涼怕冷的,應該用四逆湯。(相關的說明在腹瀉條目有說明。)
大量流汗後,脈搏表現陰陽兩方面都很盛,而且病情沒有緩解的,會死亡。(相關的說明在脈搏大法條目。《內經》說:溫病流汗之後又發熱,而且脈搏躁動急促,流汗後脈搏沒有減弱,而且說胡話,不能進食,這就叫做陰陽交會,一定會死亡。)
太陽病先用了發汗的方法沒有解除,又用了瀉下的方法,脈搏仍然浮在表面的,不會痊癒。脈搏浮在表面表示病在表,用了瀉下的方法反而沒有對症下藥,所以不會好。現在脈搏浮在表面,就知道病在表,應該用解除表證的方法才能痊癒,適合用桂枝湯。
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之後,仍然頭痛發燒,胸腹部覺得滿脹,小便不利的,可以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。(相關的說明在結胸條目有說明。)
用了瀉下的方法之後,身體的熱沒有退,而且心中覺得堵塞疼痛的,可以用梔子豉湯。(相關的說明在心痛條目有說明。)
用了瀉下的方法之後,身體的熱沒有退,而且覺得稍微煩躁的,可以用梔子乾薑湯。(相關的治療方法在煩躁條目有說明。)
陽明病用瀉下的方法之後,體表還有熱,手腳是溫熱的,心中覺得煩悶,肚子餓卻不能吃東西,只有頭部出汗的,可以使用梔子豉湯。(相關的說明在煩躁條目有說明。)
太陽病應該怕冷,現在卻自己流汗,而且不怕冷只發燒,脈搏細且快的,是因為醫生用了吐法過度造成的。如果一兩天就用吐法,會覺得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。如果三四天用了吐法,就不喜歡吃粥,只想吃涼的食物,早上吃下去晚上就吐出來,是因為醫生用了吐法的緣故,是小逆症。
病好之後又發熱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脈搏浮在表面的,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,脈搏沉在裡面的,用瀉下的方法來解除。(相關的說明在勞復條目有說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