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5)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5)
1. 太陽病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,覆取汗。
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無汗惡風,葛根湯主之。
葛根湯方
葛根(四兩),麻黃,生薑(各三兩),桂枝,芍藥,甘草(各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去渣溫服,覆取微汗為度。
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,不可發汗,宜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桂枝二越婢一湯
桂枝,芍藥,麻黃(去節,泡),甘草(各三錢),生薑(半兩),石膏(一兩半,碎),大棗(六枚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太陽病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。又其人不嘔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度,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,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、更下、更吐。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癢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桂枝麻黃各半湯
桂枝(一兩),芍藥,生薑,甘草(炙),麻黃(各半兩。去節,煮),大棗(六枚),杏仁(十二粒,去皮尖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凡仲景稱太陽病者,皆表症,發熱惡寒,頭項強痛也。若脈浮大,則與症相應,宜發汗。今見表症而脈反微,不與症應,故不可發汗,但用一二各半湯等和之可也。
若太陽中暍,發熱惡寒,脈微弱,手足逆冷而渴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(方論見中暑。)
太陽六七日表症仍在,脈微而沉,反不結胸,其人發狂者,以熱在下焦,少腹當硬滿,小便自利者,下血乃愈。所以然者,以太陽隨經,瘀血在裡故也,抵當湯主之。
抵嘗湯方
水蛭(炒,去子,杵),虻蟲(各十枚,炒,去足翅),大黃(二兩),桃仁(七枚,去皮尖),
上作一服,水一盞煎,溫服。
太陽病,身黃,脈沉結,小腹硬,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症諦也,亦抵當湯主之。
凡仲景稱太陽症脈沉得,皆謂發熱惡寒,頭項強痛,而脈反沉也。其症兼發在,小腹硬者,為蓄血,此條抵湯當是也。
兼關節痛,小便不利,身黃者,為濕痹。(論見濕痹。)
兼卒口噤,背反張者為痓。若無汗惡寒,名剛痓,宜葛根湯。若有汗不惡寒,名柔痓,宜栝蔞桂枝湯。(方論見痓。)
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,若不瘥,身體疼痛,當救其里,宜四逆湯。(方見下利。)
少陰病,但欲寐,始得之發熱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。(論見欲寐。)
麻黃附子細辛湯方
麻黃(去節,泡),細辛(各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凡仲景稱太陽病不惡寒者,皆謂發熱頭項強痛,脈浮而反不惡寒也。其證兼渴者為溫病,兼汗出者為柔痓。(方論見溫病柔痓。)
傷寒六七日,發熱微寒,肢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症未去者,柴胡加桂枝湯主之。
白話文:
[太陽病]
將藥材稍微搗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,蓋上被子以幫助發汗。
太陽病,出現頸背僵硬、緊繃,沒有汗且怕風,用葛根湯治療。
葛根湯的組成:
葛根(四兩),麻黃,生薑(各三兩),桂枝,芍藥,甘草(各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。
將藥材稍微搗碎,每次服用五錢,煎好後去掉藥渣,溫服,以微微出汗為度。
太陽病,發熱惡寒,發熱比怕冷更明顯,脈象微弱的,這是陽氣不足,不可以發汗,應該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桂枝二越婢一湯的組成:
桂枝,芍藥,麻黃(去掉節,浸泡),甘草(各三錢),生薑(半兩),石膏(一兩半,搗碎),大棗(六枚)。
將藥材稍微搗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太陽病,發病八九天,像瘧疾一樣,發熱惡寒,發熱比怕冷更明顯。並且這個人不嘔吐,大便正常且想自行排便,一天排便兩次,脈象微緩的,這是即將痊癒的現象。如果脈象微弱且怕冷的,這是陰陽兩虛,不可以再用發汗、瀉下、催吐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臉色反而出現發熱的潮紅,代表病還沒好,因為身體不能微微出汗,身體一定會癢,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桂枝麻黃各半湯的組成:
桂枝(一兩),芍藥,生薑,炙甘草,麻黃(各半兩。去掉節,煮過),大棗(六枚),杏仁(十二粒,去皮尖)。
將藥材稍微搗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凡是張仲景說的太陽病,都是表證,會出現發熱惡寒,頭頸僵硬疼痛。如果脈象浮大,則與症狀相符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現在出現表證,但脈象反而微弱,與症狀不相符,所以不可以發汗,只要用一二各半湯之類的藥方調和就可以了。
如果患上太陽中暑,出現發熱惡寒,脈象微弱,手腳冰冷且口渴的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(相關論述見中暑部分)。
太陽病六七天,表證仍在,脈象微弱而沉,反而沒有胸部結塊的現象,這個人如果出現精神狂亂的,是因為熱在下焦,小腹應該會脹滿、硬硬的,小便正常,這種情況下,排出瘀血就會痊癒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太陽經的病邪隨著經絡傳入體內,導致瘀血停留在裡面,應該用抵當湯治療。
抵當湯的組成:
水蛭(炒過,去掉子,搗碎),虻蟲(各十枚,炒過,去掉足和翅膀),大黃(二兩),桃仁(七枚,去皮尖)。
以上藥材為一劑,用水一碗煎煮,溫服。
太陽病,出現身體發黃,脈象沉澀,小腹硬,小便不暢的,這是因為沒有血的緣故。如果小便正常,這個人卻像發狂一樣的,說明是血瘀的症狀,也應該用抵當湯治療。
凡是張仲景說的太陽病,脈象沉的,都是指發熱惡寒,頭頸僵硬疼痛,但是脈象反而沉的。如果同時出現小腹硬的,是因為體內蓄積了瘀血,這裡說的抵當湯就是這種情況。
如果同時有關節疼痛、小便不暢、身體發黃的,屬於濕痹。(相關論述見濕痹)。
如果同時出現突然口噤、背部反張的,屬於痙病。如果沒有汗且怕冷的,稱為剛痙,應該用葛根湯治療。如果有汗且不怕冷的,稱為柔痙,應該用栝蔞桂枝湯。(相關論述見痙病)。
發病時出現發熱頭痛,脈象反而沉的,如果沒有好轉,身體疼痛的,應該治療內在的問題,用四逆湯。(藥方見下利部分)。
少陰病,總是想睡覺,剛開始發病就出現發熱脈沉的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(相關論述見欲寐)。
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組成:
麻黃(去掉節,浸泡),細辛(各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製過,去掉皮)。
將藥材稍微搗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凡是張仲景說的太陽病,不怕冷的,都是指發熱頭頸僵硬疼痛,脈象浮但反而不怕冷的。如果同時口渴的,屬於溫病;如果同時出汗的,屬於柔痙。(相關論述見溫病和柔痙)。
傷寒六七天,出現發熱、輕微怕冷、肢體關節煩躁疼痛、輕微嘔吐、心下堵塞不舒服,表證還沒有解除的,應該用柴胡加桂枝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