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3)

1. 太陽病

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太陽病,發熱汗出,惡風脈緩者,為中風。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太陽病,頭痛發熱,汗出惡風者,桂枝湯主之。太陽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榮弱衛強,故使汗出,欲救邪風者,宜桂枝湯。

病人臟無他病,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,此衛氣不和也,先其時發汗則愈,宜桂枝湯。

桂枝湯方

桂枝,芍藥,生薑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,去渣溫服,須臾歠熱稀粥一盞,以助藥力,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微汗者佳,不可令如水淋漓。若一服便得汗,勿再服。或無汗,或小便數,手足冷者,不可服。《活人》云:桂枝、麻黃,若夏月用,加黃芩、知母、石膏,總不如陶尚文用羌活沖和湯為最穩。

上桂枝湯。許學士云:有人病發熱惡寒,自汗,脈微弱而浮,三服湯而愈。此方在仲景一百十三方內獨冠其首,今人全不用,何也?仲景云: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云云至翕翕發熱,宜桂枝湯。此脈與症,仲景說得甚明,後人看不透,所以不敢用也。

假令寸口脈微,名曰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,則灑淅惡寒也。尺脈弱,名曰陰不足,陽氣下陷入陰中,則發熱也。此謂元氣受病而然也。又曰:陽微則惡寒,陰微則發熱。醫既汗之,使陽氣微,又大下之。令陰氣弱,此謂醫所使也。大抵陰不足陽往從之,故內陷而發熱,陽不足陰往乘之,故陰上入陽中則惡寒,舉此二端,明白易曉,何憚而不用桂枝湯哉。

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無汗而喘者,,麻黃湯,主之。

麻黃(去節,先煮去汗,焙,三兩),桂枝(二兩),杏仁(七十個,去皮尖),甘草(一兩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,覆取微汗,不須歠粥。有汗者,勿服。
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,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傷寒脈浮緩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症者,大青龍湯發之。

大青龍湯方

麻黃(去節,炮,去汗,三兩),桂枝(去皮),石膏(碎)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生薑(切,一兩半),大棗(六枚),杏仁(二十個,去皮尖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,取汗為度。若汗周身潤,止後服。未汗可停,待相次服盡,不欲汗多,恐亡陽故也。若汗不止,用溫粉撲之。

溫粉方

白朮,藁本,川芎,白芷(各等分)

上研為細末,每末一兩,入米粉三兩,和勻,撲周身止汗。若汗過多,恐亡陽,遂厥逆惡風,煩躁不得眠,故宜以此粉止之。

白話文:

[太陽病]

太陽病的主要症狀是脈搏浮在表面,頭部和後頸部僵硬疼痛,並且怕冷。太陽病如果出現發燒、出汗、怕風、脈搏和緩等症狀,就是得了中風。太陽中風時,陽氣浮在表面而陰氣虛弱。陽氣浮在表面就會發熱,陰氣虛弱就會出汗,同時會微微怕冷,怕風,發熱,鼻塞,想乾嘔。這種情況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。太陽病,如果出現頭痛、發燒、出汗、怕風等症狀,也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。太陽病,如果出現發燒、出汗的症狀,這是因為身體的營養(榮)虛弱,而防禦(衛)功能強盛,所以會出汗。為了驅除邪風,應該使用桂枝湯。

如果病人身體其他臟腑沒有疾病,只是時常發熱並自己出汗,而且一直不好,這是因為身體的防禦之氣(衛氣)不協調。應該在發作前讓他出汗,就會好轉,適合使用桂枝湯。

桂枝湯的組成

桂枝、芍藥、生薑(各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)

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取五錢,用水煎煮,去渣後溫服。服藥後,喝一小碗熱稀粥來幫助藥力。如果能讓身體微微出汗,就效果很好,但不要讓汗出得像水淋一樣。如果服藥一次就出汗了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如果服藥後沒有出汗,或者小便頻繁,手腳冰涼,就不要服用。據《活人》記載,桂枝和麻黃,如果在夏天使用,可以加入黃芩、知母、石膏,但效果不如陶尚文的羌活沖和湯更為穩妥。

以上是關於桂枝湯的內容。許學士說,有人發燒怕冷,自己出汗,脈搏微弱且浮在表面,服用三次桂枝湯就好了。這個方子在張仲景的一百一十三個方子中排在第一位,現在的人卻完全不用,這是為什麼呢?張仲景說,太陽中風時,陽氣浮在表面而陰氣虛弱,陽氣浮在表面就會怎樣怎樣,一直到發熱。這種脈象和症狀,張仲景說得非常清楚,但後人看不明白,所以不敢使用這個方子。

假如寸口的脈搏微弱,這表示陽氣不足,陰氣向上侵入陽氣之中,就會感到怕冷。如果尺部的脈搏虛弱,這表示陰氣不足,陽氣向下陷入陰氣之中,就會發熱。這都說明是元氣生病了。另外,陽氣虛弱就會怕冷,陰氣虛弱就會發熱。醫生已經讓病人出汗,使陽氣更加虛弱,又給病人用瀉藥,使陰氣更加衰弱,這都是醫生造成的。一般來說,陰氣不足,陽氣就會跟著衰弱,所以陽氣會內陷而導致發熱;陽氣不足,陰氣就會乘虛而入,所以陰氣向上侵入陽氣之中就會導致怕冷。說這兩個例子,就能夠清楚明白地理解,為什麼還害怕使用桂枝湯呢?

太陽病,如果出現頭痛、發熱、身體疼痛、腰痛、關節疼痛、怕風、不出汗、喘氣等症狀,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。

麻黃(去掉莖節,先煮過去除發汗作用,焙乾,三兩)、桂枝(二兩)、杏仁(七十個,去掉皮尖)、甘草(一兩)

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取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服藥後蓋被子取微汗,不需要喝粥。如果已經出汗了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

太陽中風,如果出現脈搏浮緊、發熱怕冷、身體疼痛、不出汗、煩躁等症狀,應該用大青龍湯來治療。如果脈搏微弱、出汗怕風,就不能服用大青龍湯,如果服用會導致手腳冰冷、肌肉抽搐,這是不正常的反應。傷寒病,如果脈搏浮緩、身體不疼,只是感覺沉重,時輕時重,沒有少陰病的症狀,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。

大青龍湯的組成

麻黃(去掉莖節,炮製過去除發汗作用,三兩)、桂枝(去掉皮)、石膏(打碎)、甘草(炙過。各一兩)、生薑(切片,一兩半)、大棗(六枚)、杏仁(二十個,去掉皮尖)

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取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,以出汗為度。如果汗液潤澤全身,就停止服藥。如果沒有出汗,可以先停藥,等一會兒再繼續服用完剩下的藥。不要讓出汗過多,以免耗損陽氣。如果汗流不止,可以用溫粉來撲在身上止汗。

溫粉的組成

白朮、藁本、川芎、白芷(各等分)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取一兩,加入三兩米粉,混合均勻,撲在身上止汗。如果出汗過多,可能會耗損陽氣,導致手腳冰冷,怕風,煩躁不安,睡不著覺,所以應該用這種粉來止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