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0)

1. 續傷寒通論

假令得脾脈,其外症面黃,善噫、善思、善味,尺寸脈俱浮而緩,里和惡寒,麻黃湯內加白朮、防風各三錢,謂脾主濕,是胃經受病也。假令得肺脈,其外症面白,善嚏,悲愁不樂,欲哭,其尺寸脈俱浮而澀,里和惡寒,麻黃湯內加桂枝、生薑各三錢,謂肺主燥,是大腸受病也。假令得腎脈,其外症面黑,善恐、欠,尺寸服俱沉,而里和惡寒。

麻黃湯內加附子、生薑各三錢,謂腎主寒,是膀胱受病也。

以上五症,皆表之表也,謂在皮者急汗而發之,皆腑受病也。表之裡者,下之當緩,謂隨臟表症外顯,尺寸脈俱浮而復有里症,謂發熱飲水,便利赤色,或泄下赤水,其脈浮,按之內實或痛,麻黃湯方去麻黃、杏仁,隨臟元加藥同煎,分作五服。每下一症,初一服加大黃五分。

如邪未盡,又加大黃一錢。未盡,再加大黃一錢半。直候邪盡則止。此先緩而後急,是表之裡,宜下之當緩也。

麻黃附子細辛湯(方見下少陰但欲寐條。)

假令得肝脈,其內症滿悶,淋溲便難,轉筋,其尺寸脈俱沉而弦,里和惡寒,肝經受病,麻黃附子細辛湯內加羌活、防風各三錢。假令得心脈,其內症煩心,心痛,掌中熱而噦,其尺寸脈俱沉洪,里和惡寒,心經受病,於前湯內加黃芩、石膏各三錢。假令得脾脈,其內症腹滿脹,食不消,怠惰嗜臥,其尺寸脈俱沉緩,里和惡寒,脾經受病,加白朮、防已各三錢。

假令得肺脈,其內症喘嗽、灑淅寒熱、其尺寸脈俱沉澀,里和惡寒,肺經受病,加生薑、桂枝各三錢。假令得腎脈,其內症泄瀉、下重、足脛寒而逆,其尺寸脈俱沉,里和惡寒,此腎經受病,加薑、附各三錢。

以上五症,里之表也,宜漬形以為汗,皆臟受病也。里之裡者,下之當急,謂隨臟內症已顯,尺寸脈俱沉而復有里症,謂小便赤,大便秘澀,或瀉下赤水,或瀉或咳,不能飲食,不惡風寒,發熱引飲,其脈俱沉,按之內實而痛,此謂裡實,宜速下之。麻黃附子細辛湯內去麻黃,隨臟元加藥同煎,分作三服。

每下一症,初一服加大黃三錢,邪盡即止。加邪未盡,第二服加大黃二錢。又未盡,第三服加大黃一錢。此先急而後緩,是里之裡也,宜速下之。

〔云〕太陽症,非頭痛項強,不可發汗。非身熱惡寒,不可發汗。非脈浮,不可發汗。

〔《活》〕其脈微弱,或尺脈遲者,不可表。其人當汗而衄血者,不可表。壞病者,不可表。婦人經水適來者,不可表。風溫者,不可表。濕溫者,不可表。虛煩者,不可表。病人腹間左右上下有築觸動氣者,不可表。

曾經發汗,若吐若下,若溫病仍不解者,為壞病。脈尺寸俱浮,頭痛身熱,常自汗體重,其息必喘,其形不仁,默默但欲眠者,為風溫。兩脛逆冷,胸腹滿,頭目痛苦,妄言,必多汗者,為濕溫。與傷寒症相似,但不惡寒,身不疼痛,脈不緊者,為虛煩。臍上下左右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者,為動氣。

白話文:

如果把到脾的脈象,外在表現是臉色發黃,容易打嗝、愛思考、對味道敏感,寸關尺的脈象都是浮而緩,身體內部平和但怕冷,這時使用麻黃湯,再加入白朮、防風各三錢,這是因為脾主濕氣,是胃經生病了。如果把到肺的脈象,外在表現是臉色發白,容易打噴嚏,悲傷憂愁不快樂,想哭,寸關尺的脈象都是浮而澀,身體內部平和但怕冷,這時使用麻黃湯,再加入桂枝、生薑各三錢,這是因為肺主乾燥,是大腸生病了。如果把到腎的脈象,外在表現是臉色發黑,容易恐懼、打哈欠,寸關尺的脈象都是沉,身體內部平和但怕冷,這時使用麻黃湯,再加入附子、生薑各三錢,這是因為腎主寒氣,是膀胱生病了。

以上這五種情況,都是病在最表面的,也就是說病在皮膚的,需要趕快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這都是腑(胃、大腸、膀胱)生病了。如果病在表面的裡面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,但要緩慢進行,這是因為隨著臟腑(脾、肺、腎)表面的症狀顯現出來,寸關尺的脈象都是浮,同時又出現裡面的症狀,像是發燒、口渴想喝水、小便顏色深紅、或是拉出帶血的糞便,脈象是浮的,按下去裡面感覺實或痛,這時把麻黃湯方子裡的麻黃、杏仁去掉,隨著病在不同的臟腑,加入相對應的藥材一起煎煮,分成五次服用。每次服用時,先加入少許大黃,像是五分,如果病邪還沒完全去除,再增加大黃到一錢,如果還沒好,再增加到一錢半,一直到病邪完全去除為止。這是先緩慢地用藥,然後再慢慢加重藥量,這種情況是病邪從表面往裡面走,適合用瀉下的方法,但要緩慢進行。

(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方子,在下面少陰病只想睡覺的那一條有提到。)

如果把到肝的脈象,內部症狀是胸悶、小便困難、抽筋,寸關尺的脈象都是沉而弦,身體內部平和但怕冷,這是肝經生病了,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再加入羌活、防風各三錢。如果把到心的脈象,內部症狀是心煩、心痛、手心發熱、打嗝,寸關尺的脈象都是沉而洪大,身體內部平和但怕冷,這是心經生病了,可以在之前的方子中加入黃芩、石膏各三錢。如果把到脾的脈象,內部症狀是腹脹滿、消化不良、懶惰想睡,寸關尺的脈象都是沉而緩,身體內部平和但怕冷,這是脾經生病了,可以加入白朮、防已各三錢。

如果把到肺的脈象,內部症狀是咳嗽氣喘、忽冷忽熱,寸關尺的脈象都是沉而澀,身體內部平和但怕冷,這是肺經生病了,可以加入生薑、桂枝各三錢。如果把到腎的脈象,內部症狀是腹瀉、肚子往下墜、腳冰冷,寸關尺的脈象都是沉,身體內部平和但怕冷,這是腎經生病了,可以加入生薑、附子各三錢。

以上這五種情況,是病在裡面的表面,需要用藥物來使身體發汗,這都是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生病了。如果病在裡面的裡面,就要趕快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這是因為隨著臟腑內部的症狀已經很明顯,寸關尺的脈象都是沉,同時又出現裡面的症狀,像是小便顏色深紅、大便乾硬難解、或是拉出帶血的糞便,或是拉肚子、咳嗽、吃不下東西、不覺得怕風怕冷,反而發燒想喝水,脈象都是沉的,按下去裡面感覺實或痛,這表示裡面有實邪,要趕快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把麻黃附子細辛湯裡的麻黃去掉,隨著病在不同的臟腑,加入相對應的藥材一起煎煮,分成三次服用。

每次服用時,先加入大黃三錢,如果病邪完全去除就停止用藥。如果病邪還沒完全去除,第二次服用時加大黃二錢。如果還沒好,第三次服用時加大黃一錢。這是先用猛烈的藥,然後慢慢減少藥量,這種情況是病邪在裡面的裡面,要趕快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

〔說〕太陽病,如果不是頭痛、脖子僵硬,不可以發汗。如果不是身體發熱、怕冷,不可以發汗。如果不是脈象是浮的,不可以發汗。

〔《活》〕如果脈象微弱,或是寸脈遲緩,不可以發汗。如果身體需要發汗卻反而流鼻血的人,不可以發汗。如果病情已經被搞壞的人,不可以發汗。如果婦女月經來潮的時候,不可以發汗。如果是風溫病,不可以發汗。如果是濕溫病,不可以發汗。如果是虛煩的人,不可以發汗。如果病人肚子裡面上下左右有氣在跳動的人,不可以發汗。

曾經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方法治療,如果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那就是病情被搞壞了。脈象寸關尺都是浮的,頭痛發燒,常常自己流汗、身體感覺很重,呼吸一定會喘,身體感覺麻木,默默地只想睡覺,這是風溫病。兩條小腿冰冷,胸腹脹滿,頭部、眼睛疼痛,說胡話,一定會多汗,這是濕溫病。跟傷寒很像,但不覺得怕冷,身體不痛,脈象不緊,這是虛煩。肚臍上下左右有氣在跳動,按下去感覺硬又痛,這是動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