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9)

1. 續傷寒通論

調胃承氣湯,治實而不滿者,腹如仰瓦,腹中有轉矢氣,有燥糞,不大便而譫語,堅實之症宜用之。

上以上三法不可差,差則無者生之,有者遺之。假令調胃承氣症,用大承氣下之,則愈後元氣不復,以其氣藥犯之也。若大承氣症,用調胃承氣下之,則愈後神癡不清,以其無氣藥也。小承氣症,若用芒硝下之,則或利不止,變而成虛矣。

〔垣〕三一承氣湯辨,實則瀉之,人所共知,如緩急輕重之劑,則臨時消息焉。如不惡寒反惡熱,發渴譫語,腹滿而喘,手足濈然汗出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如邪未深,恐有燥糞,少腹痛,小承氣湯試之。腹中轉矢氣者,有燥糞也,乃可攻之,不轉矢氣者,初硬後溏,尚未可攻,攻之則腹滿不能食。若腹不通,止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,勿令大泄。

如發汗不惡寒,但實者,胃實也,當和胃氣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
〔成〕大熱結實者,與大承氣湯。小熱微結者,與小承氣湯,以熱不大甚,故於大承氣湯中去芒硝,又以結不至堅,故減厚朴、枳實。如不至大堅,然邪熱已甚,而須攻下者,亦未可投大承氣湯,必以輕緩之劑攻之,於大承氣湯中減厚朴、枳實,加甘草,乃輕緩之劑以調胃也。設若大承氣湯症,反用調胃承氣湯下之,則邪氣不伏。

小承氣湯症,反用大承氣湯下之,則過傷正氣,而腹滿不能食,故有勿大泄之戒,此仲景所以分而治之,未嘗越聖人之制度。後之醫者,以此三藥合而為一,且云通治三藥之症,及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。若如此說,與仲景之方甚相背戾,且失軒岐緩急之旨,由是紅紫亂失,迷惑世人,一唱百和,使病者暗受其弊,將何所咎哉。

倘有公心審是者,當於《內經》、仲景方中求之,責使藥症相對,以聖賢之心為心,則方之真偽,自可得而知矣。

〔潔〕傷寒之法,先言表裡,及有緩急。三陽,表當急,里當緩。三陰,表當緩,里當急。又曰:脈浮當汗,脈沉當下。脈浮,汗急而下緩,謂三陽表也。脈沉,下急而汗緩,謂三陰里也。麻黃湯謂之急,麻黃附子細辛湯謂之緩。《內經》云:有漬形以為汗,謂汗之緩,里之表也。

又云:在皮者汗而發之,謂汗之急,表之表也。急汗者太陽,緩汗者少陰,是臟腑之輸應也。假令附子麻黃細辛湯,是少陰症始得,發熱脈沉,里和無汗,故漬形為汗。今麻黃湯,是太陽症,頭項痛,腰脊強,脈浮無汗,里和是也,在皮者汗而發之可也。經曰:治主以緩,治客以急,此之謂也。

(麻黃湯方見傷寒表裡上條。)假令得肝脈,其外症善潔,面青,善怒,其三部脈俱弦而浮,惡寒里和,清便自調,麻黃湯內加羌活、防風各三錢,謂肝主風,是膽經受病也。大便秘,或泄下赤水無數,皆里不和也。假令得心脈,其外症面赤,口乾,善笑,其尺寸脈俱浮而洪,惡寒里和,清便自調,麻黃湯內加黃芩、石膏各三錢,謂心主熱,是小腸受病也。

白話文:

調胃承氣湯,是用來治療肚子脹滿但並非真的脹氣,而是像瓦片一樣硬邦邦的,肚子裡有腸子蠕動放屁的聲音,有乾燥的糞便積在腸道裡,無法順利排便,甚至胡言亂語的症狀,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此方。

以上這三種承氣湯的用法絕對不能搞錯,一旦用錯,本來沒有問題的反而會出問題,本來有問題的也會被耽誤。例如,明明是調胃承氣湯證,卻用了大承氣湯來瀉下,雖然病是治好了,但病人元氣大傷無法恢復,是因為大承氣湯的藥性太過強烈了。如果明明是大承氣湯證,卻用了調胃承氣湯來瀉下,雖然病治好了,但病人會變得神智不清,因為調胃承氣湯沒有像大承氣湯那樣強烈的藥性。如果是小承氣湯證,卻用了芒硝來瀉下,可能會導致腹瀉不止,反而變成虛弱的狀況。

(張元素說)辨別三種承氣湯的關鍵在於,實證就應該用瀉法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,至於藥劑的緩急輕重,就要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來調整。像是病人不覺得冷反而覺得熱,口渴、胡言亂語、肚子脹滿、呼吸急促、手腳不斷出汗等狀況,就要趕緊用大承氣湯來瀉下。如果邪氣還沒深入,只是擔心有乾燥的糞便,肚子稍微疼痛,可以先用小承氣湯來試試看。如果肚子裡有腸子蠕動放屁的聲音,就表示有乾燥的糞便,這時候才可以攻下。如果沒有腸子蠕動放屁的聲音,表示糞便還沒完全變硬,只是先硬後軟,還不能用瀉法,如果勉強瀉下反而會導致肚子脹滿、吃不下飯。如果只是腹部不通暢,就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就好,不要過度瀉下。

如果發燒卻不覺得冷,只是單純覺得身體很實,表示是胃裡太過實熱,這時就要用調胃承氣湯來調和胃氣。

(程國彭說)如果是熱邪嚴重且結實的狀況,就用大承氣湯。如果是稍微發熱且輕微結實的狀況,就用小承氣湯,因為熱邪並不是非常嚴重,所以將大承氣湯中的芒硝去除,又因為結實的程度不是非常堅硬,所以將厚朴、枳實的藥量減少。如果不是太過堅硬,但熱邪已經很嚴重,必須要攻下,也不能使用大承氣湯,一定要用較輕緩的藥劑來攻下,將大承氣湯中的厚朴、枳實減少,加入甘草,這就是用較輕緩的藥劑來調和胃氣的方法。假設明明是大承氣湯證,卻反而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,邪氣就沒辦法被去除。

如果是小承氣湯證,反而用大承氣湯來瀉下,就會過度損傷正氣,導致肚子脹滿、吃不下飯,因此告誡我們不要過度瀉下。這就是張仲景為什麼要將承氣湯分為三種來治療的原因,他從未超越聖人的規範。後世的醫生卻把這三種藥合併成一種,甚至說可以治療三種承氣湯證,以及傷寒雜病內外一切的損傷。如果真是這樣,就跟張仲景的方劑完全背道而馳,也失去了軒轅黃帝和岐伯的用藥原則,導致治療方法亂七八糟,迷惑世人,大家跟著這樣做,讓病人暗地裡承受這些弊端,那要歸咎於誰呢?

如果有人能秉持公正之心來審查這些問題,就應該從《內經》和張仲景的方劑中去尋找答案,要求藥和症狀相對應,用聖賢的心來思考,這樣就能夠知道方劑的真偽了。

(張潔古說)傷寒的治療方法,首先要考慮表證和裡證,以及治療的緩急。三陽經的病,表證應該要趕快治療,裡證則要慢慢治療。三陰經的病,表證應該要慢慢治療,裡證則要趕快治療。還有說:脈浮的時候應該發汗,脈沉的時候應該瀉下。脈浮的時候發汗應該快速,瀉下應該緩慢,指的是三陽經的表證。脈沉的時候瀉下應該快速,發汗應該緩慢,指的是三陰經的裡證。麻黃湯屬於治療急症的藥方,麻黃附子細辛湯屬於治療緩症的藥方。《內經》說:讓身體稍微浸潤來發汗,表示發汗的緩慢,屬於裡證的表證。

又說:病邪在皮膚時,要用發汗的方法使邪氣散發出去,表示發汗的快速,屬於表證的表證。快速發汗指的是太陽經的病,緩慢發汗指的是少陰經的病,這就是臟腑功能相對應的道理。假設使用附子麻黃細辛湯,是因為病人一開始得到少陰病,發燒、脈沉、裡證平和但沒有汗,所以要用使身體微微出汗的方式來治療。現在說的麻黃湯,是因為病人得到太陽病,頭痛、脖子和背部僵硬、脈浮而且沒有汗、裡證平和,這種情況就是病邪在皮膚,要用發汗的方法使邪氣散發出去。經典說:治療本身疾病要用緩慢的方法,治療外來的病邪要用快速的方法,說的就是這個意思。

(麻黃湯的藥方在傷寒表裡上篇)假設摸到肝脈,外在症狀是喜歡乾淨、臉色發青、容易發怒,三部的脈象都呈現弦而浮的狀態,怕冷但裡證平和,大小便正常,可以在麻黃湯中加入羌活、防風各三錢,這是因為肝主風,是膽經受病。如果大便不通,或是拉出像血水的東西,表示是裡證不和。假設摸到心脈,外在症狀是臉色發紅、口乾、喜歡笑,寸關尺的脈象都呈現浮而洪的狀態,怕冷但裡證平和,大小便正常,可以在麻黃湯中加入黃芩、石膏各三錢,這是因為心主熱,是小腸受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