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8)

1. 續傷寒通論

少陽兩耳聾,目赤,胸滿而煩為中風,口苦,咽乾,目眩為傷寒。苦三陰傷風,無變異形症,但四肢煩疼,餘症同三陽也。傷風見寒脈者,發熱惡風,煩躁,手足溫而脈反浮緊。蓋發熱,惡風,煩躁,手足溫為中風候,脈浮緊為傷寒候也。傷寒見風脈者,寒多熱少,不煩躁,手足微厥而脈反浮緩。

蓋寒多熱少,不煩躁,手足微厥為傷寒候,脈浮緩為中風候也。(傷風見寒,傷寒見風,大青龍症也。)

傷寒發表,須當隨病輕重而汗之,故仲景有發汗者,有和解者。發汗如麻黃湯、桂枝湯、大青龍湯是也,和解如小青龍湯、桂枝麻黃各半湯、白虎湯、桂枝二越婢一湯、柴胡桂枝之類是也。後人不能深究寒邪淺深,藥性緊慢,一概用藥,因致夭傷,其聞縱或生全,往往汗後虛乏,遂至勞復,或變成百病,淹引歲月,卒至不救。此皆由汗下過度,陰陽並竭,血氣羸損,以致此禍。

如遇病輕,但當和解之,所謂調和則榮衛以通津液,令其自解可也。

丹溪治傷寒表症,用補中益氣湯發散,海藏用神術湯、白朮湯、九味羌活散發散,此皆和解之意,不使真氣散失也。

傷寒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,如中風法蒸之,使溫熱之氣於外迎之,無不得汗。其法用薪火燒地,良久掃去,以水灑之,取蠶砂、柏葉、桃葉、糠麩皆鋪燒地上,可側手厚,上鋪席,令病人當上臥,溫覆之,移時汗立至,候周身至腳心漐漐,乃用溫粉撲之,汗止上床。最得力者,蠶砂、桃、柏葉也。糠麩乃助其厚,多少隨用。

〔《衍》〕治傷寒汗不出,搐腳法。用海蛤粉、烏頭各二兩,穿山甲三兩,為末,酒糊和丸,大一寸許,捏扁,置患人足心下,擘蔥白蓋藥,以帛纏定,於暖室取熱湯浸腳至膝下,久則水溫,又添熱水,候遍身汗出為度。凡一二日一次浸腳,以和為度。

〔《活》〕傷寒里症,須看熱氣淺深,故仲景有直下之者,如大承氣、小承氣、十棗、大柴胡湯是也。有微和其胃氣者,如調胃承氣湯、脾約丸,少與小承氣微和之之類是也。

〔《金匱》〕虛者,十補勿一瀉,強實者瀉之,虛實等者,雖瀉勿大泄之,故王叔和序《傷寒》,有承氣之戒。

〔垣〕治大便燥結,用通幽湯、潤腸湯丸,皆為血氣津液不足者設也。

藥用大承湯最緊,小承湯次之,調胃承氣又次之,大柴胡湯又次之。

〔海〕,大承氣湯,治大實大滿,滿則胸腹脹滿,狀若合瓦,大實則不大便也。痞滿燥實四症俱備則用之,雜病則進退用之。

大黃(治大實),芒硝(治燥糞,此二味治有形血藥也),厚朴(治大滿),枳實(治痞,此二味治無形氣藥也)

小承氣湯,治痞實而微滿,狀如飢人食飽飯,腹中無轉矢氣。

即大承氣湯,只去芒硝。心下痞,大便或通,熱甚,須可下,宜此方。

白話文:

少陽病如果出現兩耳失聰、眼睛發紅、胸悶煩躁,是中風的表現;如果出現口苦、咽喉乾燥、頭暈目眩,則是傷寒的表現。三陰經脈的傷風,症狀沒有特別變化,只是四肢煩疼,其他症狀和三陽經脈的傷風相似。傷風如果出現寒脈,會發熱怕冷、煩躁不安、手腳溫熱但脈象卻是浮緊。發熱、怕冷、煩躁、手腳溫熱是中風的症狀,而脈象浮緊則是傷寒的症狀。傷寒如果出現風脈,會怕冷多於發熱、不煩躁、手腳微微冰冷但脈象卻是浮緩。怕冷多於發熱、不煩躁、手腳微微冰冷是傷寒的症狀,而脈象浮緩則是中風的症狀。(傷風出現寒脈,傷寒出現風脈,都屬於大青龍湯證。)

治療傷寒,應該根據病情輕重來發汗,所以張仲景有發汗的方法,也有和解的方法。發汗的方法例如麻黃湯、桂枝湯、大青龍湯,和解的方法例如小青龍湯、桂枝麻黃各半湯、白虎湯、桂枝二越婢一湯、柴胡桂枝類的方劑。後人不能深入研究寒邪的深淺、藥性的快慢,一概用藥,導致病人夭折。即使僥倖存活,往往也會因為汗後虛弱,最終導致勞復,或者變成其他疾病,拖延多年,最終無法救治。這些都是因為發汗或瀉下的方法過度,導致陰陽兩虛、氣血虧損,才造成這種禍害。

如果遇到病情輕微,只需要用和解的方法,所謂的調和,就是使營衛之氣通暢,津液流通,自然就能痊癒。

朱丹溪治療傷寒表證,用補中益氣湯來發散,李杲用神術湯、白朮湯、九味羌活散來發散,這些都是和解的意思,不讓正氣散失。

傷寒連續服用湯藥卻不出汗的人,可以像治療中風一樣用蒸的方法,用溫熱之氣從外來迎接,沒有不出汗的。方法是用柴火燒熱地面,過一會兒掃去,灑上水,然後把蠶砂、柏葉、桃葉、糠麩等鋪在燒熱的地上,大約一側手掌的厚度,上面鋪上席子,讓病人躺在上面,用被子蓋好。過一會兒就會出汗,等全身汗水浸潤到腳心,就用溫粉撲在身上,止住汗後就可以上床休息。其中最有效的是蠶砂、桃葉、柏葉,糠麩是為了增加厚度,用量可隨意。

《衍義補遺》記載治療傷寒不出汗,用「搐腳法」。用海蛤粉、烏頭各二兩,穿山甲三兩,磨成粉,用酒調成糊狀做成丸子,大約一寸左右,捏扁,放在病人的腳心下,用蔥白蓋在藥上,用布包好,在溫暖的房間裡用熱水泡腳到膝蓋下面,水溫下降時再加熱水,等到全身出汗為止。每天或隔一天泡一次腳,以和緩為度。

《活法機要》記載,傷寒的裡證,要看熱氣的深淺。所以張仲景有直接瀉下的方法,例如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十棗湯、大柴胡湯;也有稍微調和胃氣的方法,例如調胃承氣湯、脾約丸,或者少用小承氣湯稍微和解。

《金匱要略》提到,對於虛弱的病人,要十補而不要一瀉;對於身體強壯、實證的病人,可以瀉下;對於虛實兼有的病人,即使瀉下也不要過度。所以王叔和在《傷寒論》的序言中,告誡不要濫用承氣湯。

李東垣治療大便乾燥、結塊,用通幽湯、潤腸湯丸,都是為氣血津液不足的病人設計的。

藥力由強到弱,大承氣湯藥力最猛,小承氣湯次之,調胃承氣湯再次之,大柴胡湯又再次之。

李杲說,大承氣湯治療實熱、脹滿的重症,脹滿是指胸腹脹滿,像瓦片蓋在一起一樣,實熱是指大便不通。痞滿、燥屎、實熱、腹脹四個症狀都具備才用此方,治療其他疾病則要斟酌使用。

大黃(治療實熱),芒硝(治療乾燥的糞便,這兩種藥是治療有形之血分的藥),厚朴(治療脹滿),枳實(治療痞塞,這兩種藥是治療無形之氣分的藥)。

小承氣湯,治療痞塞但稍微脹滿的症狀,像飢餓的人吃飽飯,腹中沒有放屁。

小承氣湯是把大承氣湯去掉芒硝。如果心下痞塞,大便時通時不通,但熱症很嚴重,就需要瀉下,適用此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