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7)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7)
1. 續傷寒通論
苦陰極熱躁,陰症似陽者,學者亦當以脈別之。
〔羅〕陰症陽症辨靜江府提刑李君長子年十九歲,四月病傷寒九日,醫者作陰症治之,與附子理中丸數服,其症增劇。別易一醫,又作陽症,議論差互,不敢服藥。李君邀予往視,坐間有數人,予不欲直言其症,但細為分解,令自忖度之。凡陽症者,身大熱而手足不厥臥則怛然,起則有力,不惡寒,反惡熱,不嘔不瀉,瀉而飲水,煩躁不得眠,能食而多語,其脈浮大而數者,陽症也。
凡陰症者,身不熱而手足厥冷,惡寒蜷臥,惡聞人聲,或自引衣蓋覆,不煩渴,不飲食,小便自利,大便反快,其脈沉細而微遲者,陰症也。今診其脈數得六七至。其母云,夜來叫呼不絕,全不睡。又喜飲冰水。予聞其言,知陽症悉具,且三日不見大便,宜急下之。予遂以酒煨大黃六錢,甘草炙二錢,芒硝五錢煎服,至夕下數行,燥糞二十餘塊,是夜汗大出,明日又往視之,身涼脈靜矣。予思《素問》熱論云:治之各通其臟腑。
故仲景述《傷寒論》云:六經各異,傳變不同。《活人》亦云:凡治傷寒,先須明經絡。其義一也。昧者不學經絡,不問病源,按寸握尺,妄意病症,不知邪氣之所在,動致顛覆,真盲醫哉。昔韓子云:醫之病,病在少思。真理致之言也,學者審之。(陰症似陽,陽症似陰,並見陰陽臟腑部發寒熱反治條。
)
〔《活》〕未滿三日,可汗而已,滿三日者,可泄而已,此大略言之耳。凡病人有虛有實,邪氣傳受,遲速不同,豈可拘以日數。仲景云:日數雖多,但有表症而脈浮者,猶宜發汗。日數雖少,若有里症而脈沉者,即宜下之,正應隨脈治之。又況六氣之邪,乘虛之經,皆自背得之,則入太陽,或入少陰;自面感之,則入陽明之類,不必皆始於太陽也。兼寒邪有首尾止在一經,或間傳一二經,不可以一理推,但視脈與外症治之,此活法也。
假令有人脈浮,頭項強痛,發熱而惡寒,每日如此,不以日數多少,正是太陽經受之,其餘經皆仿此。大抵傷寒惟憑脈與外症以汗下之。若過日多,脈尚大浮數,按之不足者,尚責太陽也,可發汗而愈。若按之實者,汗之必死,須下之而愈也。若始病脈沉細數,外症或腹滿咽乾,或口燥舌乾而渴,為熱,正責屬裡,可下之而愈。
若無此症,表熱脈沉,誤下者必死,須用麻黃附子甘草、麻黃細辛附子湯少發汗以治之,此皆仲景之確論也。傷寒脈浮而緊,身體拘急,惡寒無熱,寒多熱少,面色慘而不舒,腰脊疼痛,手足四末微厥,此麻黃症也。傷寒脈浮而緩,寸大而尺弱,自汗體熱,頭疼惡風,寒多熱少,其面光而不慘,煩躁,手足不冷,此桂枝症也。
傷寒者,脈緊而澀,傷風者,脈浮而緩。傷寒無汗,傷風有汗,傷寒畏寒不畏風,傷風畏風不畏寒。大抵太陽病者,必脈浮發熱,惡風惡寒。惡寒者不當風而自憎寒,惡風者當風而憎寒也。六經皆有傷風傷寒,其症各異。太陽脈浮有汗為中風,脈緊無汗為傷寒。陽明善飢為中風,不食為傷寒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極度發熱且煩躁不安,像是陰證卻表現出陽證的樣子,學習醫學的人也應該從脈象來辨別。
〔羅氏說〕辨別陰證和陽證,靜江府提刑李先生的長子,年僅十九歲,四月得了傷寒,病了九天,醫生當作陰證來治療,給他吃了幾次附子理中丸,病情反而加重了。後來換了一位醫生,又當作陽證來治,意見不一致,所以不敢吃藥。李先生請我去看病,當時屋裡有幾個人,我不便直接說出病症,只是詳細分析,讓他們自己判斷。凡是陽證,身體會很熱,但手腳卻冰冷,躺著會感到煩躁不安,起來卻覺得有力氣,不覺得冷,反而怕熱,不嘔吐也不腹瀉,如果腹瀉,會想喝水,心煩意亂睡不著,能吃東西而且話多,脈象是浮大而快的,這就是陽證。
凡是陰證,身體不發熱,手腳卻冰冷,怕冷而蜷縮著躺著,不喜歡聽到人聲,或者自己拉起被子蓋住身體,不覺得口渴,不吃也不喝,小便順暢,反而大便很快就排出來,脈象是沉細而微慢的,這就是陰證。現在診斷他的脈象,一分鐘跳六七次,他母親說,他晚上叫喊不停,完全睡不著,而且喜歡喝冰水。我聽到這些話,就知道他陽證的症狀都齊全了,而且已經三天沒有大便,應該趕快讓他排便。於是,我用酒煨過的大黃六錢、炙甘草二錢、芒硝五錢煎藥給他服用,到了晚上拉了好幾次,排出二十多塊乾硬的大便,當晚出了很多汗,第二天再去探望,身體已經涼爽,脈象也平靜了。我想到《素問》熱論說:「治療疾病,要根據不同的臟腑來處理。」
所以張仲景撰寫《傷寒論》說:「六經的病症各有不同,傳變的情況也不一樣。」《活人書》也說:「凡是治療傷寒,首先要了解經絡。」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。那些不學經絡,不問病因,只憑摸脈就妄自判斷病情的人,不知道邪氣在哪裡,隨便用藥,導致病情惡化,真是瞎眼醫生啊。以前韓愈說:「醫生的毛病,在於少思考。」這真是至理名言,學習醫學的人應該仔細思考。(陰證像陽證,陽證像陰證,在陰陽臟腑部分有關於發寒熱的反治條文。)
〔《活人書》說〕病發未滿三天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滿三天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這只是大概來說的。凡是病人有虛有實,邪氣傳入的速度不同,怎麼能拘泥於天數呢?仲景說:「病雖然很多天了,但只要有表證,脈象是浮的,仍然應該發汗;病雖然剛開始,如果有裡證,脈象是沉的,就應該瀉下。」這才是應該隨著脈象來治療。況且六氣的邪氣,從身體虛弱的地方侵入,從背部感染,就會進入太陽經或少陰經;從面部感染,就會進入陽明經等,不一定都是從太陽經開始的。而且寒邪可能從頭到尾只停留在一個經絡,或者在一個或兩個經絡間傳變,不能用一種方法來推論,只要看脈象和外在的症狀來治療,這才是活用的方法。
假設有人脈象是浮的,頭項僵硬疼痛,發燒且怕冷,每天都這樣,不論病了多少天,這都是太陽經受邪,其他經脈的症狀也應該這樣推論。總的來說,治療傷寒只能憑藉脈象和外在的症狀來決定是發汗還是瀉下。如果病已經很多天,脈象仍然是浮大而快的,按下去卻感覺空虛的,仍然是太陽經的問題,可以發汗而痊癒。如果按下去感覺充實,發汗就必死無疑,必須用瀉下的方法才能痊癒。如果病剛開始,脈象是沉細而快的,外在的症狀是腹部脹滿、咽喉乾燥,或者口渴舌乾,這是熱證,應該屬於裡證,可以瀉下而痊癒。
如果沒有這些症狀,只是表熱脈沉,如果誤用瀉下,一定會死亡,必須用麻黃附子甘草湯、麻黃細辛附子湯稍微發汗來治療,這些都是張仲景的確切論述。傷寒的脈象是浮而緊的,身體感到拘束緊張,怕冷卻沒有發熱,怕冷比發熱更明顯,面色蒼白沒有光澤,腰部和背部疼痛,手腳末端稍微冰冷,這是麻黃湯證。傷寒的脈象是浮而緩的,寸脈大而尺脈弱,身體自己會出汗,身體發熱,頭痛而且怕風,怕冷比發熱更明顯,面色光滑而不蒼白,感到煩躁不安,手腳不冰冷,這是桂枝湯證。
傷寒的脈象是緊而澀的,中風的脈象是浮而緩的。傷寒沒有汗,中風有汗。傷寒怕冷不怕風,中風怕風不怕冷。大體上來說,太陽病的脈象一定是浮而且發熱,會怕風怕冷。所謂怕冷,是指沒有吹風也覺得冷;所謂怕風,是指吹到風才覺得冷。六經都有中風和傷寒,它們的症狀各不相同。太陽脈浮而且有汗是中風,脈緊沒有汗是傷寒。陽明容易餓是中風,不想吃東西是傷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