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6)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6)
1. 續傷寒通論
傷寒四五日後,以至過經無表症,又於裡症未可下者,皆可用小柴胡隨證加減用之。以至十餘日,亦可用。十餘日外,用小柴胡不愈者,若大便硬,看症可下,則用大柴胡下之。以過經,其人稍虛,當下者,用大柴胡湯則穩當,恐承氣太緊,病人不禁也。仲景云:六七日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症,大便難,身微熱,此為實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又云:病人無表裡症,發熱七八日,脈雖浮數,可用大柴胡下之,假令已下,脈數不解,至六七日不大便者,有瘀血也,屬抵當湯。
治傷寒須分表裡,若表裡不分,汗下差誤,豈為上工?且如均是發熱,身熱不渴,為表有熱,小柴胡加桂枝主之;厥而脈滑,為里有熱,白虎加人參主之。均是水氣,乾嘔微利,發熱而咳,為表有水,小青龍加芫花主之;體涼表症罷,咳而脅下痛,為里有水,十棗湯主之。
均是惡寒,有熱而惡寒者,發於陽也,麻黃、桂枝、小柴胡主之;無熱而惡寒者,發於陰也,附子、四逆主之。均是身體痛,脈浮發熱,頭痛身體痛者,為表未解,麻黃湯主之;脈沉自利,身體痛者,為里不和,四逆湯主之。以此觀之,仲景表裡之法甚詳,學者宜深究心也。
〔海〕半表半裡者有幾?夫邪在榮衛之間,謂之半表半裡也。太陽陽明之間,少陽居身之半表半裡也。五苓散分陰陽,膀胱經之半表半裡也。理中湯治吐泄,上下之半表半裡也。
〔《活》〕太陽陽明少陽,皆屬陽症也。太陽者,膀胱也,發熱惡寒,頭疼腰痛,而脈浮也。陽明者,胃也,不惡寒反惡熱,濈濈汗出,大便秘,潮熱,而脈長也。少陽者,膽也,口苦咽乾,脅下滿,發熱而嘔,或往來寒熱,而脈弦也。麻黃湯、大青龍湯、桂枝湯,治太陽傷風寒也。
大柴胡湯、調胃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大承氣湯,治陽明傷寒也。小柴胡湯,治少陽傷寒也。其他藥,皆發汗吐下後症也。若陽氣獨盛,陰氣暴絕,即為陽毒,必發躁狂走,妄言,面赤咽痛,身斑斑如錦紋,或下利黃赤,脈洪實或滑促,當以酸苦之藥投之,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。古人云:酸苦湧泄為陰,謂苦參、大青、葶藶、苦酒之類,皆復其陰氣也。
微用苦,甚則兼用酸苦,折熱復陰。若熱極發厥,陽症似陰者,學者當以脈別之。
太陰少陰厥陰,皆屬陰症也。何謂太陰症?太陰脾之經,主胸膈䐜脹。何謂少陰症?少陰腎之經,主脈細心煩,但欲寐,或自利而渴。何謂厥陰症?厥陰肝之經,主消渴,氣上衝心,心中疼熱,飢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也。三陰中寒,微則理中湯,稍厥,或中寒下利,即乾薑甘草湯。
大段重者,用四逆湯。無脈者,用通脈四逆湯,若陰氣獨盛,陽氣暴絕,則為陰毒,其症四肢逆冷,臍腹築痛,身如被杖,脈沉實,病或吐或利,當急灸臍下,服以辛熱之藥,令復陽氣而大汗解矣。古人云:辛甘發散為陽,謂桂枝、甘草、乾薑、附子之類,能復其陽氣也。微用辛甘,甚則用辛苦。
白話文:
傷寒病在發病四五天後,甚至超過病程,沒有表證(發燒、怕冷等)的症狀,但裡證(腹痛、便秘等)的症狀又還不到可以瀉下的程度時,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,並根據症狀加減藥物。甚至到了十幾天,也還是可以使用。如果過了十幾天,使用小柴胡湯沒有效果,而且出現大便乾硬,觀察病情認為可以瀉下的,就用大柴胡湯來瀉下。如果病程已過,病人身體比較虛弱,需要瀉下時,用大柴胡湯會比較穩妥,擔心使用承氣湯藥性太強,病人身體承受不住。
張仲景說:「發病六七天,眼睛看起來模糊不清,眼睛不舒服,沒有表證裡證,大便困難,身體微微發熱,這是實證,應該瀉下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」
張仲景又說:「病人沒有表證裡證,發燒七八天,脈象雖然浮數,也可以用大柴胡湯瀉下。假如已經瀉下,脈數的狀況沒有解除,過了六七天仍然沒有大便,那就是有瘀血,屬於抵當湯的治療範圍。」
治療傷寒病必須區分表證和裡證,如果表證裡證不分清楚,隨意發汗或瀉下,怎能算是高明的醫生呢?例如同樣是發熱,身體發熱但不口渴,是表證有熱,用小柴胡湯加桂枝治療;如果出現手腳冰冷,脈象滑,是裡證有熱,用白虎湯加人參治療。同樣是有水氣,出現乾嘔、輕微腹瀉,發熱且咳嗽,是表證有水,用小青龍湯加芫花治療;如果體溫正常,表證已解除,但咳嗽且胸脅下疼痛,是裡證有水,用十棗湯治療。
同樣是怕冷,有發熱又怕冷,是陽氣發病,用麻黃湯、桂枝湯、小柴胡湯治療;沒有發熱只怕冷,是陰氣發病,用附子、四逆湯治療。同樣是身體疼痛,脈象浮、發熱,頭痛身體痛,是表證沒有解除,用麻黃湯治療;脈象沉、腹瀉,身體痛,是裡證不和,用四逆湯治療。由此可見,張仲景區分表證裡證的方法非常詳細,學者應該深入研究體會。
(海按:)什麼是半表半裡證呢?邪氣在營衛之間,就稱為半表半裡。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,少陽經就處於半表半裡的位置。五苓散可以區分陰陽,膀胱經也屬於半表半裡。理中湯可以治療嘔吐腹瀉,屬於上下半表半裡。
(《活》按:)太陽、陽明、少陽都屬於陽證。太陽經是膀胱經,症狀是發熱怕冷,頭痛腰痛,脈象浮。陽明經是胃經,症狀是不怕冷反而怕熱,汗出很多,大便乾結,潮熱,脈象長。少陽經是膽經,症狀是口苦咽乾,胸脅下脹滿,發熱嘔吐,或者忽冷忽熱,脈象弦。麻黃湯、大青龍湯、桂枝湯是用來治療太陽經感受風寒的。
大柴胡湯、調胃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大承氣湯是用來治療陽明經感受寒邪的。小柴胡湯是用來治療少陽經感受寒邪的。其他的藥方,都是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之後的後續治療用藥。如果陽氣過盛,陰氣突然衰竭,就會形成陽毒,必然會出現煩躁、狂亂、胡言亂語,臉色發紅、咽喉疼痛,身上出現像錦紋一樣的斑點,或者腹瀉黃赤色的大便,脈象洪大有力或滑數,應該用酸苦味的藥來治療,使陰氣恢復,然後大汗就會痊癒。古人說:「酸苦能涌泄而屬陰」,指的是像苦參、大青、葶藶、苦酒之類的藥,都能恢復陰氣。
輕微的用苦味藥,嚴重時同時用酸味和苦味的藥,來折損熱邪,恢復陰氣。如果熱邪極盛而出現手腳冰冷,陽證卻表現得像陰證,學者應該從脈象來分辨。
太陰、少陰、厥陰都屬於陰證。什麼是太陰證?太陰經是脾經,主要症狀是胸膈脹滿。什麼是少陰證?少陰經是腎經,主要症狀是脈細、心煩、只想睡覺,或者腹瀉口渴。什麼是厥陰證?厥陰經是肝經,主要症狀是消渴、氣上衝心、心中疼痛發熱、飢餓但不喜歡吃飯,吃了就吐蛔蟲,瀉下不止。三陰經中寒,輕微的用理中湯治療,稍嚴重、或者中寒腹瀉,就用乾薑甘草湯。
病情較重的,用四逆湯治療。沒有脈搏的,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如果陰氣過盛,陽氣突然衰竭,就會形成陰毒,症狀是四肢冰冷、臍腹部疼痛,身體像被鞭打一樣,脈象沉實,病情可能出現嘔吐或腹瀉,應該趕快艾灸臍下,服用辛熱的藥,來恢復陽氣,然後大汗就會痊癒。古人說:「辛甘發散而屬陽」,指的是像桂枝、甘草、乾薑、附子之類的藥,能恢復陽氣。輕微的用辛甘的藥,嚴重時用辛味和苦味的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