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5)

1. 續傷寒通論

〔《活》〕發熱惡寒,身體痛而脈浮者,表證也。表證者,惡寒是也。惡寒者,屬太陽,宜汗之。

〔成〕惡寒一切屬表,雖里症悉具,而微惡寒者,亦是表未解也,猶當先解其外,候不惡寒為外解,乃可攻裡也。

不惡寒反惡熱,手掌心並腋下濈濈汗出,胃中乾燥,結聚潮熱,大便硬,小便如常,腹滿而喘,或譫語,脈沉而滑者,里症也。里症者,內熱是也。內熱者,屬陽明,宜下之。傷寒始發熱惡寒,今汗後不惡寒,但倍發熱而躁,始脈浮而大,今脈洪實,或沉數細,始惺靜,今狂語,此為胃實陽盛,再汗即死,須下之則愈。亦有始得病,便變陽盛之症,須便下之,不可拘以日數。

更有心胸連腹臍大段疰悶,腹中痛,坐臥不安,冒悶喘急極者,亦不問他症,便下之。若失下,則氣血不通,四肢便厥,醫人不知,反疑是陰厥,復進熱藥,禍如反掌,不可不察也。

〔成〕邪之客於表者,為寒邪,與陽相爭,則為寒矣。邪之入於裡者,為熱邪,與陰相爭,則為熱矣。邪在半表半裡,外與陽爭而為寒,內與陰爭而為熱,是以往來寒熱。邪居表多則多寒,邪居里多則多熱,邪半在表半在裡,則寒熱亦半矣。邪在表者,必漬形以為汗,邪在裡者,必盪滌以取利,其餘不外不內,半表半裡,又非發汗之所宜,亦非吐下之所對,是當和解則可矣,小柴胡為和解之劑也。

〔《活》〕傷寒表症當汗,里症當下,不易之法也。發表攻裡,本自不同,甘遂、神丹,不可合飲;桂枝、承氣,安可並進。然而假令病人脈浮而大,是表症當汗,其人發熱煩渴,小便赤,卻當下,此是表裡俱見,五苓散主之。假令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是里症當下,其人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當鬚髮汗,此是兩症俱見,即未可下,宜與桂枝湯。

假令病人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沉細,是里症當下;其人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卻當汗,此兩症俱見者,仲景所謂半在表半在裡也,小柴胡主之。假令太陰病,表症未除,而醫數下之,遂挾熱而利不止,心下痞硬,仲景謂之表裡不解,桂枝人參湯主之。

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爾腹痛,是有表復有里,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。痛甚者,桂枝加大黃。又云:太陽病桂枝症,醫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脈促者,表未解也,喘而汗出者,葛根黃芩湯主之。此皆仲景治傷寒有表復有里之法也。

〔海〕大柴胡湯治表裡內外俱熱之症。治有表者,或脈浮,或頭痛,或惡風,或惡寒,四症中或有一二尚在者,乃十三日過經不解是也。治有里者,或譫語,或妄語,或擲手揚視,此皆里之急者也。若欲汗之,則里症已急,欲下之,則表症尚在,通宜大柴胡湯。

白話文:

發燒怕冷,身體疼痛且脈象浮現,這是表證。所謂表證,就是怕冷。怕冷這種情況屬於太陽經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

怕冷這種症狀都屬於表證,即使有其他裡證的症狀,只要稍微怕冷,也表示表證還沒解除,應該先處理表證,等到不再怕冷,表示表證已解,才能進一步治療裡證。

不覺得怕冷反而怕熱,手掌心和腋下一直出汗,胃裡乾燥,體內積熱且發燒,大便乾硬,小便正常,肚子脹滿且呼吸急促,或者胡言亂語,脈象沉而滑,這是裡證。所謂裡證,就是體內有熱。體內有熱屬於陽明經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傷寒剛開始發作時會發燒怕冷,現在發汗後卻不再怕冷,反而發燒更嚴重且煩躁不安,剛開始脈象浮而大,現在脈象洪大有力,或者沉而細數,剛開始意識清楚,現在卻胡言亂語,這是胃部熱盛,如果再發汗就會有生命危險,必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才能痊癒。也有剛得病就出現陽盛的症狀,必須馬上瀉下,不能拘泥於發病的天數。

還有心胸到肚臍之間覺得悶脹不舒服,肚子痛,坐立難安,感到悶氣、呼吸急促到極點,這種情況也不需要管其他症狀,直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沒有及時瀉下,就會導致氣血不通,四肢冰冷,醫生如果不知道原因,反而以為是陰厥,又用熱藥來治療,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,一定要仔細觀察。

邪氣侵犯到體表,屬於寒邪,和陽氣相爭就會出現寒證。邪氣侵入體內,屬於熱邪,和陰氣相爭就會出現熱證。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,在體表和陽氣相爭就會出現寒證,在體內和陰氣相爭就會出現熱證,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。邪氣停留在體表比較多,就比較容易出現寒證,邪氣停留在體內比較多,就比較容易出現熱證,邪氣一半在表一半在裡,就會出現一半寒一半熱的狀況。邪氣在體表,一定會通過出汗的方式排出,邪氣在體內,一定會通過瀉下的方式排出,至於其他不屬於表也不屬於裡的狀況,也就是半表半裡的情況,既不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也不適合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,小柴胡湯就是用來和解的藥劑。

傷寒的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裡證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這是不能改變的原則。發汗和瀉下本來就不同,甘遂和神丹不能一起服用,桂枝和承氣湯也不能同時使用。但是如果病人脈象浮而大,是表證應該發汗,但是病人卻發熱煩渴,小便發紅,反而應該瀉下,這是表證和裡證同時出現的情況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如果傷寒病人好幾天沒有大便,頭痛發熱,是裡證應該瀉下,但是病人小便清澈,表示邪氣不在體內,還在體表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這也是表證和裡證同時出現的情況,還不能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應該使用桂枝湯。

如果病人覺得心下脹滿,不想吃東西,大便乾硬,脈象沉細,是裡證應該瀉下,但是病人頭部出汗,稍微怕冷,手腳冰冷,反而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這也是表證和裡證同時出現的情況,仲景說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,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如果是太陰病,表證還沒解除,醫生卻多次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導致邪熱和腹瀉不止,心下痞塞堅硬,仲景說這是表裡都沒解除,可以使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。

本來是太陽病,醫生卻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因此造成腹痛,這是表證還沒有解除又出現裡證,仲景使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,如果腹痛劇烈,就用桂枝加大黃湯。還有說,太陽病的桂枝證,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導致腹瀉不止,脈象急促,表示表證還沒解除,如果出現呼吸急促且出汗,就使用葛根黃芩湯來治療,這些都是仲景治療傷寒表證和裡證同時出現的方法。

大柴胡湯可以治療表裡內外都有熱證的情況。治療表證,可能出現脈象浮,或者頭痛,或者怕風,或者怕冷,這四種症狀中還有一兩種存在,表示病程已經超過十三天還沒痊癒。治療裡證,可能出現胡言亂語,或者手舞足蹈、眼神不安,這些都是裡證比較危急的情況。如果想發汗,但裡證已經危急,如果想瀉下,但表證還存在,一般可以用大柴胡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