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4)

1. 傷寒通論

脈沉為在裡,而反發其汗,則津液越出,大便難,表虛里實,久則譫語也。(論見譫語。)脈浮緊者,法當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遲者,不可發汗。何以知之?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。(《活人》云:先以小建中湯加黃耆,如尺脈尚遲,再作一劑,卻服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,其湯分小劑和解之愈。)

許學士云:一鄉人丘生者,病傷寒發熱,頭疼,煩渴,脈雖浮數無力,尺以下遲而弱。予曰:此雖麻黃症,而尺遲弱。仲景云:尺中遲者,榮氣不足,血氣微少,未可發汗。予於建中湯加當歸、黃耆令飲,翌日脈尚爾,其家煎迫,日夜督發汗藥,幾不遜矣。予忍之,但只用建中調榮而已。

至五日,尺部方應,遂投麻黃湯,啜二服,發狂,須臾稍定,略睡,已中汗矣。信知此事誠難,仲景雖云不避晨夜,即宜便治,醫者亦須顧其表裡虛實,待其時日,若不循次第,暫時得安,損虧五臟,以促壽限,何足貴哉。昔《南史》載範云傷寒,恐不得預武帝九錫之慶,召徐文伯診視,以實懇之曰:可便得愈乎?文伯曰:便瘥甚易,只恐二年後不復起耳。云曰:朝聞道夕死猶可,況二年乎。

文伯以火燒地,布桃葉,設席,置云於其上,頃刻汗解,撲以溫粉,翌日果愈。云甚喜。文伯曰:不足喜也。後二年果卒。夫取汗先期,尚促壽限,況不顧表裡,不待時日,便欲速效乎。每見病家不奈,病未三四晝夜,促汗,醫者隨情順意,鮮不敗事。予故書此為戒。

脈浮大,應發汗,醫者反下之,此為大逆。諸外實者不可下,下之則發微熱。脈厥者,當臍握熱。諸虛者不可下,下之則大渴。求水者易愈,惡水者劇。太陽症表未解不可下,下之為逆。(論見發熱。)

脈濡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巔,微反在上,澀反在下,微則陽氣不足,澀則無血,陽氣反微,中風汗出,而反躁煩,澀則無血,厥而且寒,陽微發汗,躁不得眠。陽微不可下,下之則心下痞硬。(「陽微不可下」,當是「復不可下之」。)

脈浮熱甚反灸之,此為實以虛治,因火而動,必咽燥唾吐。微數之脈,慎不可灸,因火為邪,則為煩逆,追虛逐實,血散脈中,火氣雖微,內攻有力,焦骨傷筋,血難復也。脈浮且汗,反用火灸之,邪無從出,腰以下必重而痹。(論見下重。)

桂枝本為解肌,若其脈浮緊發熱無汗者,不可與也,常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脈浮自汗,小便數,微惡寒,腳攣急,忌桂枝湯攻表。(論見厥。)酒客病,不可與桂枝湯,得湯則嘔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
凡用梔子湯,病人舊微溏者,不可與服之。

若不宜下而便攻之,內虛熱入,挾熱遂利,煩躁,諸變不可勝數,輕者困篤,重者必死矣。太陽病下之,其脈促不結胸者,此為欲解也,脈浮者,必結胸也。脈緊者,必咽痛。脈弦者,兩脅必拘急。脈細數者,頭痛未止。脈沉緊者,必欲嘔。脈沉滑者,挾熱利。脈浮滑者,必下血。

白話文:

脈象如果是沉在裡面,表示病邪在體內,如果反而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導致體內津液過度散失,造成大便困難,變成外表虛弱而內部實邪的情況,久了就會產生胡言亂語。(相關論述見胡言亂語篇。)脈象如果是浮而緊,表示身體應該會疼痛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。假如脈象在尺部是遲緩的,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是體內榮氣不足,血量不足的緣故。(《活人》說:先用小建中湯加上黃耆,如果尺部脈象仍然遲緩,再服用一劑,然後再服用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,用小劑量來調和,病就會痊癒。)

許學士說:有一個鄉下人叫丘生的,得了傷寒,發燒、頭痛、口渴,脈象雖然浮而且快,但是沒有力氣,尺部以下的脈卻是遲緩而微弱。我說:「這雖然是麻黃湯證,但是尺部脈象是遲緩微弱的。張仲景說過:尺部脈象遲緩的,表示榮氣不足,血氣衰少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。」我用建中湯加上當歸、黃耆給他服用,第二天脈象仍然一樣。他的家人很著急,日夜催促要用發汗的藥,幾乎要逼迫我了。我忍住了,只用建中湯來調養榮氣。

到了第五天,尺部的脈象才開始正常,我才給他服用麻黃湯,喝了兩次,就開始發狂,過了一會兒才稍微穩定,然後睡著了,出了汗,病就好了。由此可見這件事真的很難處理。張仲景雖然說不用顧慮早晚,應該馬上治療,但是醫生也必須考慮病患的表裡虛實,等待時機,如果沒有按照順序治療,雖然暫時可以得到安寧,但是會損害五臟,縮短壽命,這樣做又有什麼價值呢?以前《南史》記載範雲得了傷寒,擔心不能趕上武帝賜九錫的慶典,請徐文伯診治,誠懇地問:「可以馬上痊癒嗎?」文伯說:「馬上痊癒很容易,只是擔心兩年後就不能再起來了。」範雲說:「早晨聽聞真理,晚上死去也值得,何況是兩年呢?」

文伯在地上燒火,鋪上桃葉,放上席子,讓範雲躺在上面,一會兒就出了汗,然後撲上溫粉,第二天病果然好了。範雲非常高興。文伯說:「不值得高興。」後來兩年範雲果然去世了。取得汗液提早了,尚且會縮短壽命,何況不顧表裡虛實,不等待時機,就想求速效呢?常常看到病人家屬沒有耐心,病了才三四天,就催促要發汗,醫生也順著他們的心意,很少有不失敗的。所以我寫下這些來作為警戒。

脈象如果是浮大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,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式,這是大錯特錯。凡是外表實證的,不能用瀉下的方式,如果用了,就會發低燒。脈象如果是微弱而寒冷的,應該在肚臍的地方用熱敷。凡是虛證的,不能用瀉下的方式,如果用了,就會感到非常口渴。口渴想要喝水的人容易治癒,厭惡喝水的人病情會加重。太陽病表證沒有解除,不能用瀉下的方式,如果用了,就會產生逆證。(相關論述見發熱篇。)

脈象如果是濡弱,弱反而在關脈,濡反而在頭頂,微反而在上部,澀反而在下部,微弱表示陽氣不足,澀滯表示血量不足,陽氣反而微弱,中風汗出,反而更加煩躁,澀滯表示血量不足,手腳冰冷而且怕冷,陽氣微弱如果用發汗的方式,就會煩躁不安無法入睡。陽氣微弱不能用瀉下的方式,如果用了,就會感到心下痞硬。(「陽微不可下」應該是「復不可下之」。)

脈象如果是浮熱很嚴重,反而用灸法,這是用虛弱的方法來治療實證,會因為火熱而產生騷動,一定會感到咽喉乾燥,想吐口水。脈象如果是微細而數快的,要特別謹慎不要用灸法,因為火熱會變成邪氣,就會感到煩躁逆亂,這是追逐虛弱,趕跑實在,血脈散亂,火氣雖然微弱,但是內攻的力量卻很強大,會燒傷骨頭,損傷筋絡,血很難恢復。脈象如果是浮而且有汗,反而用火灸的方法,邪氣沒有辦法散發出去,腰部以下一定會感到沉重而麻痹。(相關論述見下重篇。)

桂枝湯本來是用來解除肌肉緊張的,如果脈象是浮而緊,並且發熱沒有汗,就不能用桂枝湯,要常常記住這一點,不要搞錯。脈象如果是浮而且自然出汗,小便次數多,稍微怕冷,腿腳抽筋,要忌用桂枝湯來攻表。(相關論述見厥篇。)喝酒的人如果生病了,不能用桂枝湯,用了就會想吐,因為喝酒的人不喜歡甜味。

凡是使用梔子湯,病人如果以前就有輕微腹瀉的,就不能服用。

如果不應該用瀉下的方式,卻用了,體內虛弱,熱邪就會進入體內,導致腹瀉,煩躁,以及各種難以預料的變化,輕的會感到疲憊虛弱,重的就會死亡。太陽病如果用了瀉下的方式,脈象是快而不結胸的,表示病將要痊癒,脈象如果是浮的,一定會結胸,脈象如果是緊的,一定會咽喉痛,脈象如果是弦的,兩脅一定會感到拘急,脈象如果是細而數快的,頭痛還沒有停止,脈象如果是沉而緊的,一定會想吐,脈象如果是沉而滑的,表示夾帶著熱邪而腹瀉,脈象如果是浮而滑的,表示會便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