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3)

1. 傷寒通論

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,大煩而口噤不能言,其人躁擾,必欲自解者,必當先煩,乃有汗而解。何以知?脈浮故知汗出解也。若脈和平,其人大煩,目重瞼內際黃者,皆為欲解也。

問曰:脈病欲如愈未愈者,何以別之?答曰:寸口關上尺中三處,大小浮沉遲數同等,雖有寒熱不解者,此脈為陰陽和平,雖劇當愈。(《針經》禁服篇云:寸口人迎兩者相應,若引繩大小齊等者,名曰平人。言手之寸口脈與喉旁之人迎脈等齊為平人。後條云:六脈陰陽俱停,必先振慄汗出而解者是也。

)凡得病,厥脈動數,服湯藥更遲,脈浮大減小,初躁後靜,此皆愈症也。脈浮數而微,病人身溫和者,欲解也。(論見前條。)凡病反能飲水者,為欲愈。(論見腹渴。)太陰中風,脈陽微陰澀而長者,為欲愈。(論見腹滿。)少陰中風,脈陽微陰浮者欲愈。(論見欲寐。

)厥陰中風,脈微浮者欲愈,不浮未愈。

太陽病巳至未解。(見發熱。)陽明病申至戌解。(見胃實。)

少陽病寅至辰解。(見口苦。)太陰病亥至醜解。(見腹滿。)

少陰病子至寅解。(見欲寐。)厥陰病醜至卯解。(見氣上撞心。)

問曰:凡病欲知何時得,何時愈?答曰:假令日中得病,夜半愈者,以陽得陰則解也。夜半得病,日中愈者,以陰得陽則解也。病家人請云:病人苦發熱,身體疼,病人自臥,師到診其脈,沉而遲者,知其瘥也。何以知之?表有病者,脈當浮大,今反沉遲,故知愈也。假令病人云:腹內卒痛,病人自坐,師到脈之,浮而大者,知其瘥也。

何以知之?若里有病者,脈當沉而細,今脈浮大,故知愈也。

問曰:病有戰而汗出者因得解者,何也?答曰:脈浮而緊,按之反芤,此為本虛,故當戰而汗出也。其人本虛,是以發戰。以脈浮,故當汗出而解也。

若脈浮而數,按之不芤,此人本不虛,若欲自解,但出汗耳,不發戰也。問曰: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,何也?答曰:脈大而浮數,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。

問曰: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,何也?答曰:其脈自微,此以曾經發汗,若吐若下若亡血,以內無津液,待陰陽自和,必自愈,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。

上海藏云:戰而後解者,太陽也,不戰有汗而解者,陽明也,不戰無汗而解者,少陽也。

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必先戰慄汗出而解。陽微者汗解,陰微者下解。(論見發熱篇。)凡脈大、浮、數、動、滑,此名陽也;沉、澀、弦、弱、微,此名陰也。凡陰病見陽脈者生、陽病見陰脈者死。陰陽俱盛,大汗出不解者,死。陰陽俱虛,熱不止者,死。又診生死詳法。(並見診法門。)

服藥不如方法,縱意違師,不須治之。

白話文:

病人發病六七天,手足三處的脈象都明顯有力,出現極度煩躁、牙關緊閉說不出話,而且身體躁動不安,想要掙脫束縛的樣子,這種情況一定會先經歷煩躁,然後才會有汗出來而病癒。怎麼知道會這樣呢?因為脈象浮在表面,所以知道是汗出病癒的徵兆。如果脈象平和,但人極度煩躁,眼皮沉重,眼瞼內側發黃,這也都是即將病癒的徵兆。

有人問:脈象顯示疾病好像快好又沒好,要如何分辨呢?回答說:寸口、關上、尺中這三個部位,脈搏的大小、浮沉、快慢都相同,即使有寒熱症狀還沒解除,這種脈象是陰陽平和的表現,即使病情嚴重也會好轉。《針經》禁服篇說:寸口脈和人迎脈兩者相應,如果像拉繩子一樣大小一致,就稱為平人。意思是手上的寸口脈和喉嚨旁的人迎脈大小一致,是正常人的脈象。後面又說:六脈的陰陽之氣都平和,一定會先發抖,然後出汗而病癒。

凡是生病,脈象出現急促跳動,吃了湯藥後脈象反而變慢,浮大的脈象變小,起初躁動不安後來趨於平靜,這些都是病癒的徵兆。脈象浮而快,但較微弱,病人身體感覺溫和,這是即將痊癒的徵兆。(這個論點在前面提過了。)凡是生病後反而能喝水的,表示即將病癒。(這個論點在說口渴。)太陰經受風邪侵襲,脈象呈現陽氣微弱、陰氣澀滯而脈象較長的,表示即將病癒。(這個論點在說腹脹。)少陰經受風邪侵襲,脈象呈現陽氣微弱、陰氣浮動的,表示即將病癒。(這個論點在說想睡。)

厥陰經受風邪侵襲,脈象稍微浮動的表示即將病癒,如果不浮動就還沒好。

太陽病的發病時間已經過去但病還沒好。(這個論點在說發燒。)陽明病的發病時間在下午申時到戌時會好轉。(這個論點在說胃部脹滿。)

少陽病的發病時間在早上寅時到辰時會好轉。(這個論點在說口苦。)太陰病的發病時間在晚上亥時到丑時會好轉。(這個論點在說腹脹。)

少陰病的發病時間在午夜子時到寅時會好轉。(這個論點在說想睡。)厥陰病的發病時間在丑時到卯時會好轉。(這個論點在說氣往上衝到心口。)

有人問:要知道生病是什麼時候開始,什麼時候會好,要怎麼判斷?回答說:假設白天得病,半夜會好,這是因為陽氣得到陰氣的調和就會好。如果是半夜得病,白天會好,這是因為陰氣得到陽氣的調和就會好。病人家屬來說:病人發燒、全身疼痛,自己躺著不動。醫生去診脈,如果脈象是沉而慢的,就知道病人快好了。為什麼知道呢?表症的病,脈象應該是浮而大的,現在反而沉而慢,所以知道快好了。假設病人說:肚子突然疼痛,自己坐著。醫生去診脈,如果脈象是浮而大的,就知道病人快好了。

為什麼知道呢?如果是裡症的病,脈象應該是沉而細的,現在脈象浮而大,所以知道快好了。

有人問:生病時發抖然後出汗而病癒,是什麼原因呢?回答說:脈象浮而且緊,按下去反而空虛,這是因為本身體虛,所以才會發抖然後出汗。因為這個人本來就體虛,所以會發抖。因為脈象是浮的,所以會出汗而病癒。

如果脈象是浮而快的,按下去不覺得空虛,這個人本身不虛弱,如果想要自己好轉,只會出汗而已,不會發抖。有人問:生病時沒有發抖卻出汗而病癒,是什麼原因呢?回答說:脈象大而浮快,所以知道不會發抖但會出汗而病癒。

有人問:生病時既沒有發抖也沒有出汗就痊癒了,是什麼原因呢?回答說:脈象自己變得微弱,這是因為之前可能發過汗、吐過、拉過或是失血,導致體內津液不足,等待陰陽之氣自己調和,自然就會好,所以不會發抖也不會出汗就痊癒了。

上海的藏書說:發抖後才痊癒的是太陽病,不發抖但有出汗而痊癒的是陽明病,不發抖也沒有出汗而痊癒的是少陽病。

太陽病還沒好的,如果脈象陰陽都平和,一定會先發抖然後出汗而病癒。陽氣微弱的會通過出汗痊癒,陰氣微弱的會通過排泄痊癒。(這個論點在說發燒。)凡是脈象呈現大、浮、快、跳動、滑的,都屬於陽脈;呈現沉、澀、弦、弱、微的,都屬於陰脈。凡是陰病出現陽脈的人會好,陽病出現陰脈的人會死。陰陽之氣都過盛,大汗淋漓卻沒有好轉的人會死。陰陽之氣都虛弱,高燒不退的人會死。另外,診斷生死還有詳細的方法。(這些都寫在診斷方法那部分。)

吃藥不按規矩,不聽醫囑,就不用醫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