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2)

1. 傷寒通論

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,當依舊壞症而治之。若脈陰陽俱盛,重感於寒者,變為溫瘧。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者,更遇於風,變為風溫。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者,遇溫熱變為溫毒,為病最重也。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,更遇溫氣,變為溫疫,以冬傷於寒,發為溫病,脈之變症方治如說。(見後條。)

凡發汗,欲令手足皆周至,漐漐然一時間許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耳。若病不解,當重發汗,汗多則亡陽,陽虛不得重發汗也。(《活人》云:發汗必須如常覆蓋,腰以上厚衣覆之,腰以下蓋之。若腰以上淋滿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潤,病終不解。)凡云可發汗而無湯者,丸散亦可用,要以汗出為解,然不如湯隨症良驗。

凡發汗,溫服湯藥,其方雖言日一二服,若病劇不解,當促其服,可半日間盡一二服。若與病相值,即便有所覺。重病者一日一夜,當睟時觀之。如服一劑,病症猶在,故當復作本湯服之。至有不肯汗出,服三劑乃解。若汗不出者,死病也。凡服湯藥發汗,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。

吐下亦如之。

許學士云:記一鄉人傷寒身熱,大便不通,煩渴鬱冒。醫者用巴豆下之,頃得溏利,宛然如舊。予觀之,陽明結熱在裡,非大柴胡、承氣不可,巴豆止去積,不能盪滌邪熱蘊毒,亟進大柴胡等三服得汗而解。嘗謂仲景一百一十三方,為丸者有五,理中、陷胸、抵當、烏梅、麻仁。

是以理中、陷胸、抵當,皆大如彈子,煮化而服,與湯散無異。至於麻仁治脾約、烏梅治濕䘌,皆用小丸以達下部。其他逐邪毒,破堅癖,導淤血,潤燥糞之類,皆憑湯劑,未聞用巴豆小丸藥以下邪氣也。既下而病不除,不免重以大黃、芒硝下之,安能無損也哉。

凡傷寒之病,多從風寒得之,始表中風寒,入里則不消矣。擬欲攻之,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。若表已解而內不消,大滿大實,堅有燥屎者,自可除下之,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。

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,復與桂枝湯如前法。(論見瘧。)

發汗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。(《活人》云:凡發汗病症仍在者,三日內可二三汗之,令腰以下周遍為度。)

凡病,若發汗,若吐若下,若亡津液,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(重亡津液則不能作汗,故必待自和乃愈。)太陽病三日,已發汗、若吐、若下、若溫針仍不解者,此為壞症,桂枝不中與也。觀其脈症,知犯何逆,當隨證治之。

夫病陽多者熱,下之則硬。無陽陰強大便硬者,下之則必清穀腹滿。

〔《脈》〕師持脈,病人欠者,無病也。脈之呻者,病也。言遲者,風也。搖頭言者,里痛也。行遲者,表強也。坐而伏者,氣短也。坐而下一腳者,腰痛也。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,心痛也。寸口諸微亡陽,諸濡亡血,諸弱發熱,諸緊為寒,諸乘寒者則為厥,鬱冒不仁,以胃無穀氣,脾澀不通,口急不能言,戰而慄也。(微脈極細而軟,濡脈極軟而浮細,弱脈極軟而沉細。

白話文:

若病況因其他外來因素而轉變為其他疾病,應當依照原本的病症來治療。如果脈象呈現陰陽俱盛,又再次受到寒邪侵襲,就會轉變成溫瘧。如果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,又再遇到風邪,就會轉變成風溫。如果陽脈洪大且快速,陰脈實大,遇到溫熱之氣就會轉變成溫毒,這是病情最嚴重的狀況。如果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,又再遇到溫熱之氣,就會轉變成溫疫。這是因為冬天受到寒邪侵襲,發病時會轉變為溫病,脈象的變化與治療方法如下所述。(見後文)。

凡是發汗,應當讓全身手腳都感到微微汗濕,持續一小段時間是最好的,不可以讓汗水像水流一樣淋漓。如果病症沒有解除,應該再次發汗,但如果汗出過多就會導致陽氣虛脫,陽氣虛弱時就不能再次發汗。(《活人》說:發汗後必須像平常一樣蓋被子,腰部以上用厚衣服蓋著,腰部以下也要蓋著。如果腰部以上濕透,而腰部以下到腳心微微濕潤,病症終究不會好轉。)凡是說可以發汗但沒有湯藥時,丸散也可以使用,只要能使汗出就可解除病症,但效果不如湯藥隨症狀調整來得好。

凡是發汗,以溫熱的湯藥服用,藥方雖然說一天服用一兩次,但如果病況嚴重且沒有解除,應當加快服藥的速度,可以在半天內服完一兩次。如果藥效與病況相符,很快就會有所感覺。重病患者一天一夜中,應該隨時觀察。如果服用一劑藥,病症仍然存在,就應該再次服用原來的湯藥。甚至有無法發汗的,服用三劑藥才得以解除。如果無法發汗,就代表是必死的疾病。凡是服用湯藥發汗,病症解除就要停止服藥,不必將整劑藥服完。

催吐與瀉下的方法也是一樣。

許學士說:記得有位鄉民感染傷寒,身體發熱、大便不通、煩躁口渴、昏迷。醫生用巴豆來瀉下,不久就排出稀便,症狀似乎減輕。我看他的情況,是陽明經的熱邪結在體內,非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不可,巴豆只能去除積滯,無法清除體內的邪熱與蘊毒,立刻給予大柴胡湯等三劑,患者才發汗而病癒。我曾經說過,張仲景的一百一十三個藥方中,製成丸藥的有五種,分別是理中丸、陷胸丸、抵當丸、烏梅丸、麻仁丸。

理中丸、陷胸丸、抵當丸都像彈珠一樣大,煮化後服用,與湯劑並無不同。至於麻仁丸用來治療脾約,烏梅丸用來治療濕痢,都是用小丸來達到下部。其他用來驅逐邪毒、破除堅硬痞塊、疏導瘀血、潤滑乾燥大便的藥方,都是使用湯劑,沒有聽說過用巴豆小丸藥來瀉下邪氣的。如果瀉下後病症沒有解除,不免要再用大黃、芒硝來瀉下,怎麼可能沒有損害呢?

凡是傷寒病,多半是從風寒而來,一開始是表證的風寒,進入體內就無法消除。想要攻下病邪,應該先解除表證才能攻下。如果表證已經解除而內證沒有消除,出現大滿、大實,甚至有乾燥大便的,就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即使過了四五天也不會造成危害。

服用桂枝湯發汗後,如果汗出過多且脈象洪大,可以再次服用桂枝湯,方法與先前相同。(相關論述見瘧疾篇)。

發汗解表後,約半天又出現煩躁,脈象浮數,可以再次發汗。(《活人》說:凡是發汗後病症仍在的,三日內可以發汗二三次,以讓腰部以下都有汗為準。)

凡是生病,如果發汗、催吐、瀉下,或因其他原因而喪失體液,只要陰陽能夠自行調和,病症就會自然痊癒。(如果嚴重喪失體液就無法發汗,所以必須等待陰陽自行調和才能痊癒。)太陽病過了三天,如果已經發汗、催吐、瀉下、或溫針治療仍然沒有解除,就屬於壞病,不適合再用桂枝湯治療。應當觀察脈象與症狀,了解是犯了什麼禁忌,再根據症狀來治療。

疾病如果呈現陽氣偏盛就會發熱,瀉下後大便會變硬。沒有陽氣而陰氣強盛時,大便會變硬,瀉下後會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腹部脹滿。

《脈經》說:醫生把脈時,病人如果打哈欠,就沒有病。脈象呻吟的,代表有病。說話遲緩的,代表是風邪。搖頭說話的,代表體內疼痛。行走遲緩的,代表表證強盛。坐著身體伏下的,代表氣短。坐著單腳著地的,代表腰痛。體內有實邪而用手保護腹部像懷著卵一樣的,代表心痛。寸口脈微弱代表陽氣虛脫,濡弱代表失血,弱脈代表發熱,緊脈代表寒邪,如果同時有寒邪就會出現厥逆,昏迷不醒,四肢麻木,這是因為胃氣衰敗,脾氣不通暢,導致口部急迫無法說話,身體顫抖發冷。(微脈是極細而柔軟的脈,濡脈是極軟而浮細的脈,弱脈是極軟而沉細的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