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)
卷之三十·傷寒部 (1)
1. 卷之三十·傷寒部
2. 傷寒通論
〔仲〕凡傷於寒,則為病熱,熱雖甚不死,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。尺寸俱浮者,太陽受病也,當一二日發,以其脈上連風府,故頭項痛,腰脊強。尺寸懼長者,陽明受病也,當二三日發,以其脈俠鼻絡於目,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。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,當三四日發,以其脈循脅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,此三經皆受病,未入於腑者,可汗而已。
尺寸俱沉細者,太陰受病也,當四五日發,以其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嗌乾。尺寸俱沉者,少陰受病也,當五六日發,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。(《活人》云:經云一二日少陰者,謂初中病時便入少陰,不經三陽也。大抵傷寒發於陽則太陽也,發於陰則少陰也。
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陽症不能罷者,俱治太陽。有初得病便見少陰症者,宜攻少陰,亦不必先自巨陽。蓋寒入太陽即發熱而惡寒,入少陰即惡寒而不熱。)尺寸俱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,當六七日發。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(煩滿謂少腹煩滿也。下文云:十二日厥陰病,陰囊縮。
少腹微下,謂曏者囊之縮者,今復病少腹之煩滿,故令微下也。)此三經皆受病,已入於腑,可下而已。
若兩感於寒者,一日太陽受之,即與少陰俱病,則頭痛、口乾、煩滿而渴。二日陽明受之,即與太陰俱病,則腹滿、身熱、不欲食、譫語。三日少陽受之,即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囊縮而厥,水漿不入。不知人者,六日死。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,則榮衛不行,臟腑不通,而死矣。
傷寒一日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為不傳,頗欲吐,若躁煩,脈微急者,為欲傳也。傷寒二三日,陽明、少陽症不見者,不傳也。
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
問曰:傷寒三日,脈浮數而微,病人身溫和者,何也?答曰:此為欲解也,以夜半。脈浮而解者,濈然汗出也,脈浮而解者,必能食也;脈不浮而解者,必大汗出也。三日少陽脈小,欲已也。(論見口苦、舌乾。)
其不兩感於寒,更不傳經,不加異氣者,至七日太陽病衰,頭痛少愈也;八日陽明病衰,身熱少歇也;九日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也;十日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,則思飲食;十一日少陰病衰,渴止舌乾已而嚏也;十二日厥陰病衰,囊縮少腹微下,大氣皆去,病人精神爽慧也。太陽病,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行其經盡故也。若欲再傳經者,針足陽明,使不傳則愈。
六七日脈至皆大,煩而口噤不言,躁擾者,必欲解也。(論見後條。)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
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,(間,瘳也。)尺寸陷者,大危。
白話文:
[傷寒通論]
凡是受到寒邪侵襲,就會導致發熱的疾病,即使熱度很高也不會致死。但如果同時受到兩種寒邪侵襲而生病,就一定會死亡。
如果兩手寸關脈和尺關脈都呈現浮脈,表示是太陽經受到病邪侵襲,大約一兩天會發病。因為太陽經脈上連到風府穴,所以會出現頭部和後頸疼痛、腰部和脊椎僵硬的症狀。
如果兩手寸關脈和尺關脈都呈現長脈,表示是陽明經受到病邪侵襲,大約兩三天會發病。因為陽明經脈夾著鼻子,並連到眼睛,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無法入睡的症狀。
如果兩手寸關脈和尺關脈都呈現弦脈,表示是少陽經受到病邪侵襲,大約三四天會發病。因為少陽經脈循著脅肋,並連到耳朵,所以會出現胸部和脅肋疼痛、耳朵聽力下降的症狀。這三條經脈都受到病邪侵襲,但病邪還沒有進入到內臟,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
如果兩手寸關脈和尺關脈都呈現沉細脈,表示是太陰經受到病邪侵襲,大約四五天會發病。因為太陰經脈分布在胃中,並連到咽喉,所以會出現腹部脹滿和咽喉乾燥的症狀。
如果兩手寸關脈和尺關脈都呈現沉脈,表示是少陰經受到病邪侵襲,大約五六天會發病。因為少陰經脈貫穿腎臟,並連到肺部和舌根,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和口渴的症狀。(《活人》這本書說:「醫書上說一兩天內就出現少陰病,指的是剛發病時就進入少陰,沒有經過三陽經。」一般來說,傷寒從陽經發病就是太陽經,從陰經發病就是少陰經。)
凡是生病從第一天到十二三天,太陽病的症狀還沒有消失,都應該按照太陽病來治療。如果剛生病就出現少陰病的症狀,應該用治療少陰病的方法,不一定要先治療太陽病。因為寒邪進入太陽經就會發熱而且怕冷,進入少陰經就只怕冷而不發熱。
如果兩手寸關脈和尺關脈都呈現微緩脈,表示是厥陰經受到病邪侵襲,大約六七天會發病。因為厥陰經脈循著陰部,並連到肝臟,所以會出現煩躁、腹部脹滿和陰囊收縮的症狀。(煩躁脹滿指的是小腹煩躁脹滿。下文說:「十二天厥陰病,陰囊收縮。」)小腹稍微下墜,指的是之前陰囊收縮,現在又出現小腹煩躁脹滿,所以會稍微下墜。這三條經脈都受到病邪侵襲,而且病邪已經進入到內臟,可以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。
如果同時受到兩種寒邪侵襲,第一天太陽經受邪,就和少陰經一起生病,會出現頭痛、口乾、煩躁脹滿和口渴的症狀。第二天陽明經受邪,就和太陰經一起生病,會出現腹部脹滿、身體發熱、不想吃東西、胡言亂語的症狀。第三天少陽經受邪,就和厥陰經一起生病,會出現耳朵聽力下降、陰囊收縮和手腳冰冷的症狀,而且水和食物都無法下嚥。如果病人意識不清,六天內就會死亡。如果三陰經和三陽經、五臟六腑都受到病邪侵襲,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、臟腑功能失調,最終死亡。
傷寒第一天,如果是太陽經受邪,脈象如果平和就表示病邪沒有傳到其他經絡,可能會想吐;如果躁動不安,脈象微微急促,表示病邪將要傳到其他經絡。傷寒二三天,如果沒有出現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症狀,就表示病邪沒有傳到其他經絡。
傷寒三天,三陽經的病邪已經結束,三陰經應該會受到病邪侵襲。如果病人反而能吃東西而不嘔吐,就表示三陰經沒有受到病邪侵襲。
有人問:傷寒三天,脈象浮數而且微弱,病人身體溫和,是什麼原因?回答說:這是病邪將要解除的現象。到了半夜,脈象浮起就表示病邪要解除了,這時會大量出汗,脈象浮起而解除的,一定能夠進食。脈象不浮起而解除的,一定會大量出汗。三天時,少陽脈變小,也是病邪將要解除的現象。(詳細內容可以參考關於口苦和舌頭乾燥的論述。)
如果沒有同時受到兩種寒邪侵襲,也沒有傳到其他經絡,也沒有其他異常的症狀,到第七天太陽病的症狀會減弱,頭痛會稍微好轉。第八天陽明病的症狀會減弱,身體發熱會稍微減退。第九天少陽病的症狀會減弱,耳朵聽力會稍微恢復。第十天太陰病的症狀會減弱,腹脹會恢復到之前的狀態,就會想吃東西。第十一天少陰病的症狀會減弱,口渴停止,舌頭乾燥的症狀消失,而且會打噴嚏。第十二天厥陰病的症狀會減弱,陰囊收縮和小腹下墜的症狀會減輕,身體的氣機都消散,病人精神也會變得清爽。太陽病,頭痛到七天以上自然痊癒的,是因為太陽經的病邪已經消散。如果想要再次傳到其他經絡,可以用針灸足陽明經的方式,讓病邪不傳到其他經絡,就能痊癒。
如果六七天脈象都變得很強大,而且出現煩躁、嘴巴緊閉不能說話、躁動不安的症狀,表示病邪將要解除。(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後面的論述。)傷寒六七天,沒有出現高燒,病人卻感到煩躁不安,這是陽氣衰退,陰氣漸盛的緣故。
如果過了十三天以上還沒有好轉(好轉,指的是病癒),兩手寸關脈和尺關脈都下陷,就表示病情非常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