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19)

1. 治上下法

以其下部無脈,知其木鬱在下也,塞道不行,而肝氣下絕矣。兼肺金主塞而不降,為物所隔,金能剋木,肝木受邪,食塞胸咽,故曰在上者因而越之。仲景曰:實煩,以瓜蒂散吐之。如經汗下,謂之虛煩,又名懊憹,煩躁不能眠,知其木鬱也,以梔子豉湯吐之。昧者不知,膈咽不通,上支兩脅,腹脹胃虛不足,乃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之病,猛浪吐之。

況胃虛必怒,風木已來乘凌胃氣,《內經》以鐵烙鎮墜之,豈可反吐助其風木之邪,不宜吐而吐,其差舛如天地之懸隔。唯窒塞煩悶者,宜吐之耳,治下實,大承氣湯,在前表裡條。

白話文:

治上下法:

因為下半身沒有脈象,就知道肝氣鬱結在下,氣機阻塞不通,肝氣下降的功能已經停止。同時肺金也阻塞不通,無法下降,被某些東西阻隔了,金克木,肝木受邪,食物阻塞胸咽,所以說上焦的病症是因此而蔓延的。張仲景說:實煩(實證的煩躁),用瓜蒂散來吐掉邪氣。如果已經通過汗或瀉下治療,稱為虛煩(虛證的煩躁),又叫懊憹(煩躁不安),煩躁不安無法入睡,就知道是肝氣鬱結,用梔子豉湯來吐掉邪氣。愚昧的人不明白,膈咽不通,上焦牽連到兩脅,腹部脹滿胃氣虛弱,這是濁氣在上,就會產生膨脹的疾病,卻猛烈地催吐。

況且胃氣虛弱的人必定會發怒,風木之邪已經乘勢侵犯胃氣,《內經》是用鐵烙鎮壓來治療的,怎麼可以反而催吐,加重風木之邪呢?不應該吐卻吐,其錯誤如同天地之間的差距一樣巨大。只有胸悶煩躁的人,才適合催吐。治療下焦實證,用大承氣湯,在之前的表裡篇章中已經講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