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30)
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30)
1. 足痿軟不收為痿厥
針灸痿厥有五法:
其一取腎。經云:腎足少陰之脈,所生病者,痿厥嗜臥,足下熱而痛,視盛虛熱寒陷下調之也。
其二補膀胱與肝。經云:邪之所在,皆為不足。下氣不足,則為之痿厥心悗,補足外踝下留之。又云:刺大指間上二寸留之,是神申脈、太衝二穴是也。
其三補足陽明絡。經云:足陽明之別,名曰豐隆,去踝八寸,別走太陰,其病虛則足不收,脛枯,取之所別也。
其四補足少陽絡。經云:足少陽之別,名曰光明,去踝五寸,別走厥陰,虛則痿躄,坐不能起,取之所別也。
其五束縛四末。經云:痿厥為四末束悗,乃疾解之日,二不仁者,十日而知,無休病已是也。
兩足癱瘓,兩腿無力:鶴頂(在膝蓋骨尖上,灸七次。)
〔《撮》〕腳弱無力,行步艱難:太衝,厲兌(補灸。),風市(灸。)
〔《玉》〕又法:太衝(五分,瀉八吸,忌灸。),中封(五分,瀉八吸。),三里(一寸,瀉十吸。)
〔《集》〕又法:公孫(灸,半寸。),三里,絕骨,申脈(不已,取下穴。),崑崙,陽輔
〔《甲》〕痿厥風頭重,額痛,髀樞股腨外廉骨節痛,瘛瘲,痹不仁,振寒,時有熱,四肢不舉,跗陽主之。痿厥寒足,腕不收躄,坐不能起,髀樞腳痛,丘墟主之。足不收痛,不可以行,天泉主之。足陽明之下,血氣皆少則下毛無,有則稀,枯瘁,善痿厥,足痹。(全文見虛實法下毛,陰毛也。)
脾脈緩,緩甚為痿厥。(全文見治虛實法。)
白話文:
足部痿軟無力,無法活動,稱之為痿厥。
針灸治療痿厥有五種方法:
第一種方法是針對腎臟。經脈理論說:腎經是足少陰經脈,它產生的疾病包括痿厥、嗜睡、腳底發熱疼痛。治療時要觀察病情屬於盛證、虛證、熱證、寒證或氣血下陷,再進行調理。
第二種方法是補益膀胱經和肝經。經脈理論說:邪氣侵入的地方,都是因為正氣不足。如果下肢氣血不足,就會導致痿厥,心神煩悶。要補益足外踝下的穴位。經脈理論又說:針刺腳拇趾間上兩寸的穴位並留針,這裡是神脈穴和太衝穴。
第三種方法是補益足陽明經的絡穴。經脈理論說:足陽明經的別絡叫做豐隆穴,在腳踝上八寸的位置,它會分走向足太陰經。這個穴位如果虛弱,會導致腳不能抬起,小腿萎縮。要取這個別絡穴來治療。
第四種方法是補益足少陽經的絡穴。經脈理論說:足少陽經的別絡叫做光明穴,在腳踝上五寸的位置,它會分走向足厥陰經。這個穴位如果虛弱,會導致痿軟無力,無法站立。要取這個別絡穴來治療。
第五種方法是針對四肢末梢的束縛感。經脈理論說:痿厥是因為四肢末梢受到束縛而產生的。只要解除束縛,病症就會好轉。如果肢體麻木不仁,十天內應該會恢復知覺,不用過於擔心。
兩腳癱瘓,兩腿無力:可以針灸鶴頂穴(在膝蓋骨尖上方,灸七次)。
《撮要》中記載:腳部虛弱無力,走路困難:可以針灸太衝穴、厲兌穴(補法並用灸)、風市穴(灸)。
《玉龍歌》中記載:另一種方法是:針刺太衝穴(針五分深,用瀉法並吸出八次,忌灸)、中封穴(針五分深,用瀉法並吸出八次)、足三里穴(針一寸深,用瀉法並吸出十次)。
《醫學集成》中記載:另一種方法是:灸公孫穴(灸半寸)、足三里穴、絕骨穴、申脈穴(如果沒好轉,可取下述穴位)、崑崙穴、陽輔穴。
《甲乙經》中記載:痿厥症狀包括:頭部沉重如風、額頭疼痛、大腿根部和腿肚外側的骨關節疼痛、抽搐、麻木不仁、怕冷發抖、時而發熱、四肢無力抬舉。可以針刺跗陽穴來治療。痿厥導致腳部冰冷,手腕無法彎曲,無法站立,坐起困難,大腿根部腳部疼痛,可以針刺丘墟穴來治療。腳部無法抬起,疼痛難以行走,可以針刺天泉穴來治療。足陽明經脈氣血不足,會導致下陰毛稀少,或者沒有,容易枯黃萎縮,容易導致痿厥,足部麻木。
脾脈緩慢,如果更緩慢則會導致痿厥。(以上內容可參見治虛實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