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16)
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16)
1. 治上下法
(詳見久痢。此上二法,亦下者舉之之意。夫小便不通,氣血壅塞於下焦也。泄瀉日久,氣血降沉於下焦也。今大吐之,則一身血氣皆升浮而復於上焦,則下之壅塞者流通,降沉者升舉,故皆痊也)
病在上,取之下,如噦逆、喘滿、上氣者,灸臍下丹田、三里,引氣下降,其病立痊之類是也。
〔王注〕:上盛不已,吐而脫之。下盛不已,下而奪之。
〔《保》〕仲景云:傷寒三四日,邪氣未傳於裡,止用瓜蒂散吐而瘥,豈可汗也。又傷寒六七日,胸中微悶,不欲言,懊惱昏眩,無下證,仲景梔子湯吐之立可。又云:中風不知人事,亦不須發汗,喉中呷喝有聲,用稀涎散吐之。又云:風頭痛,若不吐涎,久則瞽目而不治,用瓜蒂散吐之,三吐而瘥。
又暴嗽風涎上壅,咽塞不利,茶調散吐之;陽癇久不愈,未成癡呆,用導涎散吐之;又陰癇,用三聖散吐之。又膏粱之人,多食生鱠,化蟲伏於胸中,胸膈不快,噎食不下,用藜蘆散吐之。又久患脅痛,諸藥不能治,用獨聖散加蠍梢半錢吐之。諸癇不時發作,不知人事,用半生熟湯吐之。
暗風病久不瘥,發過如舊,用鬱金散吐之。痎瘧久不瘥,發寒熱無時,用常山散吐之。蛟龍瘕痛,腹脹如鼓,久不愈欲死,用糖球散吐之,吐出其物形如蜥蜴,長七八寸,亦可。一人初患傷寒,飲冷,心腹悶,身熱,見食則啘,用赤小豆散吐之。婦人筋攣急痛,用神應散吐之。
或曰:筋病吐之何為?答曰:木鬱達之。所謂達者,令其條達。或又有打撲墜損,先吐之,用金花散;後下之,用承氣湯。蓋承者,順也。偏枯證半身不遂者,用追風散吐之。頭風后,有目疾,眼有半明可救者,用防風散吐之。小兒上喘嘲熱,先用鬱金散吐之,後用鎮涎散下之,立效。
治顛狂病久不已,用三聖散吐之,後大下之。諸風掉搖,目直不知人事,便可用懸頭膏吐涎,立效。胸膈滿,背痛,或臂疼,可先用祛風湯吐之,後服烏藥散。厲風或瘡瘍惡瘡,便用三聖散吐之,後服苦參丸。諸厥氣,中風不省人事,便用神聖散鼻內灌之,吐出涎立效。破傷風牙關緊急,角弓反張,亦用神聖散吐之,吐後汗下之,效。
三法俱用之者,乃上古高醫,神妙莫測,今庸下之流,止看諸方,不知治法,不識源流,不行聖人法,去聖日浸遠矣。可惜悲哉!
〔丹〕凡吐,取逆流水調藥吐之。凡藥升動真氣者,皆能吐。如防風、桔梗、芽茶、山梔、川芎、蘿蔔子,以薑汁、醋少許,瓜蒂散少許,入齏汁溫服之,以鵝毛鉤探之。
〔子和〕,稀涎散
豬牙皂角(不蛀者,去皮弦,一兩),綠礬(五錢),藜蘆(半兩)
上為細末。每服半錢,或一二錢,斡開牙關,漿水調灌之。
白話文:
治上下法
文中所述治療方法,包含了從上往下,以及從下往上的治療策略。例如,小便不通或久瀉,都是氣血停滯在下焦所致。此時,使用大吐的方法,能使全身氣血上行,暢通下焦的阻塞,使下沉之氣得以升舉,從而痊癒。
治療上焦病症,可以採用下瀉的方法。例如,呃逆、喘滿、上氣等症狀,可用灸臍下丹田、足三里穴位的方法,引導氣往下走,使病情迅速好轉。 總之,上實則吐,下實則瀉。
古籍記載,許多疾病都可以用吐法治療,例如:傷寒初期、中風、頭痛、咳嗽、各種癇症、脅痛、暗風病、瘧疾、腹脹、食物中毒、婦科疾病、中風偏癱、小兒上喘、精神疾病等等。 不同的病症,使用不同的吐法藥方。
有的疾病,需要先吐後瀉,例如打撲損傷,先用吐法排出瘀血,然後再用下瀉的方法促進體內廢物的排出。
古時候,優秀的醫生善於運用吐、下、其他的治療方法,靈活運用,效果神奇。但現在庸醫只知照方抓藥,不懂得治療的根本原理,與古代名醫相比,相差甚遠,令人惋惜。
關於吐法,通常使用逆流水調藥服用,並以鵝毛鉤探喉嚨以利於嘔吐。具有升提真氣作用的藥材,如防風、桔梗、茶葉、梔子、川芎、蘿蔔子等,都可以用於吐法。 並可加入薑汁、醋等輔助。
文中也列舉了稀涎散的組方:豬牙皂角、綠礬、藜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