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26)

1. 腳氣頑麻腫痛為痹厥

凡上項諸穴,不必一頓灸盡壯數,可日日報灸之,三日令盡壯數為佳。凡一腳病即灸一腳,兩腳病灸兩腳,弱者看輕重加減,不可執一,靈驗不可述也。)

〔扁鵲〕又腳氣:腎氣(臍傍相去各四寸。),肩井,三里,氣海,交龍

〔《撮》〕寒濕腳氣,紅腫生瘡:中封(五分,瀉之。),陽輔,絕骨(各二寸半,瀉之,灸。)

〔《集》〕又法:行間,三里,照海,崑崙,絕骨,京骨,委中,三陰交

〔《玉》〕兩足麻,足腿膝無力:風市(在腿外廉垂手中指點到處是穴,針五分,補多瀉少,留五呼,先瀉成,後補生。)

〔《集》〕又足不能行:丘墟,行間,崑崙,太衝,陽輔,三陰交,復溜,三里(大治足不行)

〔《本》〕風有一百二十四種,氣有八十種,唯腳氣、頭風、上氣當須藥不絕,余則隨其發動臨時消息。但有風氣之人,春末夏初及秋暮,得通泄則不困劇,所謂通泄者,如麻黃、牽牛、郁李仁之類是也,不必苦寒利藥也。

〔垣〕《外臺》云:第一忌嗔,嗔則心煩,煩則腳氣發。第二禁大語,大語則傷肺,肺傷亦發動。又不得露足當風入水,以冷水洗腳,兩腳脛尤不宜冷,雖暑月常須著綿褲,至冬寒倍令兩脛溫暖,得微汗大佳。依此將息,氣漸薄損,每至寅丑日割手足甲,割少侵肉去氣。夏時腠理開,不宜當風臥睡,睡覺令人按挼,勿使邪氣稽留,數勞動關節,常令通暢,此並養生之要,拒風邪之法也。尋常有力,每食後行三五百步,疲倦便止,腳中惡氣,隨即下散,雖浮腫氣,不能上也。

〔羅〕凡治此疾,每旦早飯任意飽食,午飯少食,晚飯不食,彌佳。恐傷脾胃營運之氣,失其天度。況夜食則血氣壅滯,而陰道愈增腫痛矣。

〔垣〕第一,凡飲食酒及湩酪,勿使過度,過則傷損脾胃,下注於足脛跗腫,遂成腳疾。第二,欲不可縱,嗜欲多則腳氣發。凡飲食之後,宜緩行二三百步,不至汗出,覺困則止,如此則不能成壅也。經云:逸者行之。又云:病濕痹,忌溫食、飽食、濕地、濡衣。

〔《千》〕凡腳氣之病,極須忌房室牛羊魚肉蒜韭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浮糜豬雞鵝鴨,並忌大怒,惟得食粳粱粟米醬豉蔥椒姜橘皮,又不得食諸生果子酸酢之食,犯者皆不瘥。

凡腳氣之病,始起甚微,多不令人識也。食飲嬉戲,氣力如故,惟卒起腳屈,弱不能動,有此為異耳。凡腳氣之候,或見食嘔吐,憎聞食臭,或有腹痛下利,或大小便閉澀不通,或胸中衝悸,不欲見光明,或精神昏慣,或喜迷忘,語言錯亂,或壯熱頭痛,或身體極冷疼煩,或覺轉筋,或腫或不腫,或䏶腿頑痹,或時緩縱不隨,或復百節攣急,或小腹不仁,此皆腳氣狀貌也。腳氣有腫者,有不腫者,其小腹頑痹不仁者,多不腫。

白話文:

針對上述穴位,不需要一次把所有艾灸的次數都做完,可以每天持續艾灸,三天完成總次數是最好的。如果只有一隻腳生病就灸一隻腳,兩隻腳都生病就灸兩隻腳。身體虛弱的人要看病情輕重來調整艾灸次數,不能一概而論,效果非常顯著。

扁鵲認為,腳氣病的穴位有:腎氣(肚臍旁開四寸的穴位)、肩井、足三里、氣海、交龍。

《撮要》中提到,寒濕引起的腳氣,紅腫生瘡,要取中封穴(針刺五分深,用瀉法)、陽輔穴、絕骨穴(各針刺二寸半深,用瀉法,並艾灸)。

《集驗方》中又提到另一種方法:取行間穴、足三里穴、照海穴、崑崙穴、絕骨穴、京骨穴、委中穴、三陰交穴。

《玉龍歌》中說,兩隻腳麻木,腿、膝蓋無力,要取風市穴(在腿外側,雙手自然下垂,中指尖所指之處,針刺五分深,用補法多,瀉法少,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,先瀉後補)。

《集驗方》又說,腳無法行走時,要取丘墟穴、行間穴、崑崙穴、太衝穴、陽輔穴、三陰交穴、復溜穴、足三里穴(特別適合治療腳不能行走)。

《醫學入門》中提到,風邪有一百二十四種,氣病有八十種,只有腳氣病、頭風病和上氣病需要持續用藥,不能中斷,其他的病可以根據病情發作的狀況來隨時處理。但有風氣的人,在春夏之交和秋末時,如果能使身體通暢排泄,就不會感到難受,所謂的通暢排泄,可以用麻黃、牽牛子、郁李仁之類的藥物,不一定要用苦寒的瀉藥。

元代醫家李杲說,《外台秘要》提到,第一要忌諱生氣,生氣會使人心煩,心煩則會引發腳氣病。第二要禁止大聲說話,大聲說話會損傷肺氣,肺氣受損也會引發腳氣病。此外,不要讓腳暴露在風中或泡在水中,用冷水洗腳也不好,尤其是小腿更不能受涼,即使在夏天也要穿棉褲,到了寒冷的冬天更要讓小腿保持溫暖,微微出汗最好。按照這樣來調養,病情會慢慢減輕。每到寅時和丑時(凌晨三點到七點),要剪手腳指甲,稍微剪到肉裡面,以去除病氣。夏天毛孔張開,不宜吹風睡覺,睡覺時要讓人按摩,不要讓邪氣滯留。要經常活動關節,讓它們保持暢通,這些都是養生的要點,也是預防風邪的方法。平時如果有力氣,每餐飯後可以散步三五百步,感到疲倦就停止,這樣腳中的濁氣就會散開,即使有浮腫,濁氣也難以上行。

羅天益認為,治療這種病,每天早上可以盡量吃飽,午餐少吃,晚餐不吃,這樣最好。因為這樣可以避免損傷脾胃運化的功能,導致身體機能失調。何況晚上吃飯會使血氣阻塞,加重腫脹疼痛。

李杲說,第一,飲酒、牛奶等食物,不要過量,過量會損傷脾胃,導致濕氣下注到腳部,使腳踝腫脹,最終形成腳氣病。第二,要控制慾望,慾望太多也會引發腳氣病。飯後宜緩慢行走二三百步,不要走到出汗,感到疲倦就停止,這樣就不會使濕氣淤積。醫書說:「安逸的人要多走動。」又說:「濕痹病,要忌諱溫熱的食物、吃太飽、潮濕的地方和濕衣服。」

《千金方》說,凡是得了腳氣病,一定要忌諱房事、牛羊魚肉、大蒜韭菜、白菜、蔓菁、葫蘆、酒、麵食、酥油、稀飯、豬雞鵝鴨等食物,同時也要避免大怒。只能吃粳米、小米、醬、豆豉、蔥、花椒、生薑、橘子皮等食物。也不能吃生的水果和酸醋的食物,違犯的人都不能痊癒。

腳氣病剛開始的時候症狀很輕微,不容易被人察覺,吃喝玩樂,體力如常,只有突然間腳彎曲,軟弱無力,不能動彈,這才是異常之處。腳氣病的症狀表現,有時會出現嘔吐、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,或者腹痛腹瀉,或者大小便不通暢,或者胸悶心悸、不喜歡光亮,或者精神昏沉、健忘、胡言亂語,或者發高燒頭痛,或者身體冰冷疼痛煩躁,或者感覺抽筋,或者腫脹或者不腫,或者腿腳麻木,或者時而鬆弛無力,或者關節攣縮,或者小腹麻木,這些都是腳氣病的症狀。腳氣病有的會腫,有的不會腫,小腹麻木不仁的多數不會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