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25)

1. 腳氣頑麻腫痛為痹厥

〔《本》〕,虎骨酒,治腰腳痛疼攣急,不得屈伸,及腿膝冷麻。

用虎骨一具,及脛骨二莖,酥炙黃,捶碎,無灰酒三斗,密封七日,空心晚食,酒隨意飲。

〔崔〕治腰腳蒸法。取黃荊葉不限多少,蒸熟熱置於甕中,其下著火溫之,以病人置於葉中。須臾,汗出葉中,旋旋吃飯,稍倦即止,以綿衣蓋避風,仍進蔥豉酒,以瘥為度。

〔世〕治諸般腳氣,一服除根。

防風(三錢,去蘆),羌活,蟬蛻(各三分),薄荷(五分),紫蘇(四分),

上曬乾為末,每服五錢,以無灰酒半碗,熱調服訖。服至一時久,即煎後藥,湯傾桶內,披厚衣於桶上坐,勿令走了藥氣,將腳腿熏之,當自下而上汗出,直至頂門,其出如水,盡為度。熏洗用:

紫蘇(半斤),忍冬花(四兩),木饅頭(七個),蘇木(二兩),

上為粗末,水一中樣桶,煎藥味出,分三度添用,只一用,永除根。

〔垣〕腳氣渫洗法。《活人書》曰: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渫洗,皆醫之大禁也,為南方外感濕氣乘虛襲人為腫痛而言,非為北方內受濕氣注下腫痛而言也。蓋濕氣不能外達,宜淋渫開導,泄越其邪,名曰,導氣除濕湯,。

威靈仙,防風,荊芥穗,當歸,地骨皮,升麻,白芍,蒴藋葉

上等分銼細,水二斗,煮取一斗五升,去渣,熱淋洗無時。

〔世〕治腳赤腫。杉皮煎濃湯洗數次,立愈。(本草云:用杉節殊效。)

〔《千》〕治嶺南腳氣從足至膝脛腫滿連骨疼者。用蓖麻子葉,切蒸薄裹,三二易,即消。治嶺南腳氣從足至膝脛腫滿連骨疼者。蒴藋根銼碎,和酒醋共三分,根一分,合蒸熟,封裹腫上,二三日即消。亦治不仁。

〔《簡》〕治腳氣連腿腫滿久不瘥方。黑附子一兩,去皮臍,生用,搗為散,生薑汁調如膏,塗敷腫上,藥干再塗之,候腫消為度。

〔《山》〕治腳氣。用無名異化牛皮膠,調勻貼患處。

〔世〕治遠行腳腫,用之可行千里,輕便甚妙。

防風,細辛,草烏

上等分為末,摻內鞋底內。如著前鞋,即以水微濕過,然後摻藥。

〔《食》〕療腳氣風痹不仁,五緩筋急。熊肉半斤,於豉汁中和薑、椒、蔥白、鹽、醬作醃臘,空腹食之。

〔《玉》〕針腳氣腫痛:三里,絕骨(各二寸半。),丘墟(針入一寸,瀉之。),行間(五分,留八吸瀉之。),解谿(留十吸瀉之,針入五分。),商丘(針入五分,瀉十吸。)

〔《撮》〕治腳氣諸穴,隨經選用之:陷谷(三分,瀉之。)行谷(五分,瀉之,灸。),中封(瀉之,灸。),俠谿(先瀉後補,灸。),陽輔,絕骨(各二寸半,瀉之,灸。),通谷(一分,瀉之,灸。)

〔東陽〕腳氣針灸大法:(此法與《千金》同,兼服藥。),風市(百壯。三報穴,正身平立垂手指盡處大筋上是。),伏免(病人端坐離膝蓋上七寸,以左右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狀是穴,可灸五十壯,三報穴。),犢鼻(五十壯,三報穴。),膝眼(二十壯。),三里,上廉,下廉,絕骨(各五十壯。

白話文:

腳氣頑麻腫痛為痹厥

虎骨酒: 用虎骨一副(整副骨頭),加上豬或牛的脛骨兩根,用酥油烤黃後搗碎,加入三斗不含灰的酒中密封浸泡七天。每天早上空腹,晚上吃飯時,隨意飲用此酒。此法可治療腰腿疼痛,肌肉攣縮僵硬,不能彎曲伸直,以及腿膝冰冷麻木等症狀。

崔氏蒸療法: 採集大量黃荊葉,蒸熟後置於甕中,甕底用火溫熱,讓病人坐在葉子上。過一會兒,病人會在葉子上出汗。此時可慢慢吃飯,感覺疲倦就停止。用棉衣蓋住身體避風,並飲用蔥豉酒。以病情痊癒為目標。

世傳驗方: 治療各種腳氣病,一服藥就可除根。 藥方:防風(三錢,去除蘆葦)、羌活、蟬蛻(各三分)、薄荷(五分)、紫蘇(四分)。 將上述藥材曬乾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。用半碗無灰酒加熱調服。服用約一個時辰後,煎煮後面的藥方,將藥湯倒入桶中,披上厚衣坐在桶上,不要讓藥氣跑掉,讓蒸汽薰蒸腳腿。待到汗水從下往上冒出,直至頭頂,汗水如水一般流出,即表示藥效發揮。 薰洗用的藥材:紫蘇(半斤)、忍冬花(四兩)、木饅頭(七個)、蘇木(二兩)。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,加入一大桶水中煎煮,待藥味出來後,分三次加入使用。只需使用一次,即可徹底根除病根。

張元素腳氣洗滌法: 《活人書》說,凡是腳氣病,服用補藥或用藥湯洗滌,都是醫治的大忌。因為南方外感濕氣侵入人體會導致腫痛,而北方內受濕氣下注也會導致腫痛。濕氣不能向外疏散,應該用淋洗的方法引導疏通,宣洩邪氣。此方叫做導氣除濕湯。 藥方:威靈仙、防風、荊芥穗、當歸、地骨皮、升麻、白芍、蒴藋葉(等分)。 將上述藥材切碎,加兩斗水煮成一斗五升,去渣,趁熱淋洗,不限次數。

世傳驗方: 治療腳紅腫。用杉樹皮煎成濃湯,洗幾次就可痊癒。(本草記載:用杉樹的節效果更佳。)

《千金方》: 治療嶺南地區腳氣病,從腳到膝蓋、小腿腫脹,連骨頭都疼。用蓖麻子葉切碎蒸熱後敷在患處,更換兩三次,腫脹即可消退。治療嶺南地區腳氣病,從腳到膝蓋、小腿腫脹,連骨頭都疼。將蒴藋根切碎,與酒醋按比例(根佔一份,酒醋共佔三分)混合,一起蒸熟後敷在腫脹處,兩三天腫脹即可消退。此方也可用於治療皮膚麻木。

《簡便方》: 治療腳氣病,連帶腿部腫脹,久治不癒。用黑附子一兩,去皮臍,生用,搗成粉末,用生薑汁調成膏狀,塗敷在腫脹處。藥膏乾了就再塗,待腫脹消退為止。

《山居經驗方》: 治療腳氣。用無名異和牛皮膠調勻,貼在患處。

世傳驗方: 治療遠行導致的腳腫,使用後可行走千里,非常輕便有效。 藥方:防風、細辛、草烏(等分)。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撒在鞋底。如果穿舊鞋,可先用水微微浸濕鞋底,然後撒藥。

《食療方》: 治療腳氣病引起的風痹、麻木、肌肉鬆弛、筋脈拘急。取熊肉半斤,在豆豉汁中加入薑、胡椒、蔥白、鹽、醬油醃製,空腹食用。

《玉龍歌》: 用針灸治療腳氣引起的腫痛:足三里、絕骨穴(各針入二寸半);丘墟穴(針入一寸,用瀉法);行間穴(針入五分,留針八次呼吸的時間後用瀉法);解谿穴(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後用瀉法,針入五分);商丘穴(針入五分,用瀉法,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)。

《撮要》: 治療腳氣病,可根據經絡選用以下穴位:陷谷穴(針入三分,用瀉法);行谷穴(針入五分,用瀉法,可艾灸);中封穴(用瀉法,可艾灸);俠谿穴(先瀉後補,可艾灸);陽輔穴、絕骨穴(各針入二寸半,用瀉法,可艾灸);通谷穴(針入一分,用瀉法,可艾灸)。

東陽腳氣針灸大法:(此方法與《千金方》相同,可同時服藥) 選用以下穴位進行艾灸:風市穴(艾灸一百壯,此穴是三報穴,身體站直,手臂下垂,中指尖端所對應的大腿外側筋上即是此穴);伏兔穴(讓病人端坐,在膝蓋上七寸左右,用手指按壓有肌肉像兔子形狀的地方即是此穴,可艾灸五十壯,此穴是三報穴);犢鼻穴(艾灸五十壯,此穴是三報穴);膝眼穴(艾灸二十壯);足三里穴、上廉穴、下廉穴、絕骨穴(各艾灸五十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