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21)

1. 腳氣頑麻腫痛為痹厥

夫血壅而不流則為痛,當歸身辛溫以散之,使血氣各有所歸,人參、二十草甘溫,補脾養正氣,使苦藥不能傷脾胃。仲景云:濕熱相合,肢節煩疼。苦參、黃芩、知母、茵陳苦寒,乃苦以泄之者也,凡酒製炒,以為因用。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豬苓甘溫平,澤瀉鹹平,淡以滲之,又能導其留飲,故以為佐。

氣味相合,上下分流其濕,使壅滯之氣得宣通也。

上㕮咀,每服一兩,水二盞半,浸藥少時,煎至一大盞,去渣溫服。空心,待少時,以美膳壓之。臨臥一服,不須飯壓。

〔羅〕中書黏合公,年四旬有一,體干魁梧,丙辰春從徵至揚州,腳氣忽作,遍身肢體微腫,其痛手不能近,足脛尤甚,履不任穿,跣以騎馬,控兩蹬而以竹器盛之,以困急來告。予思《內經》有云:飲發於中,胕腫於上。又云:諸痛為實,血實者宜決之。以三稜針數刺其腫上,血突出,高二尺余,漸漸如線,流於地,約半升許,其色黑紫。

頃時腫消痛減,以當歸拈痛湯一兩半服之,是夜得睡,明日再服而愈。

〔《肘》〕風毒腳氣,若脛已滿,捻之沒指,但勤飲烏牸牛溺二三升,使小便利,漸漸消。當以銅器取新者為佳。純黃者亦可用。

〔垣〕楊大受云:腳氣之疾,自古皆尚疏下,為疾壅故也。然不可太過,太過則損傷脾胃,使營運之氣不能上行,反下注為腳氣;又不可不及,不及則使壅氣不能消散。今立三方於後,詳虛實而用之。

羌活導滯湯,治腳氣初發,一身盡痛,或肢節腫痛,便溺阻隔,先以此藥導之,後用當歸拈痛湯除之。

羌活,獨活(各半兩),防己(三錢),大黃(酒煨,一兩),當歸(三錢),枳實(麵炒,二錢),

上㕮咀,每服五錢或七錢,水二盞,煎至七分,溫服。微利則已,量虛實加減。

開結導飲丸,飲食不消,心下痞悶。

陳皮,白朮,澤瀉,茯苓,曲,麥櫱,半夏(制。各一兩),枳實(炒),青皮,乾薑(各半兩),

如有積塊者,加巴豆霜一錢半。

上為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至七十丸,溫湯下,食遠服。

又方,治濕熱並諸濕客搏,腰膝重痛,足脛浮腫。

檳榔,甘遂,赤芍,威靈仙,澤瀉,葶藶,乳香(研。各二兩),沒藥(研,一兩),牽牛(半兩),大戟(炒,三兩),陳皮(四兩),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加至七八十丸,食前溫水送下。得更衣,止後服。前藥忌酒二日,又忌面及甘草三兩日。食溫淡粥補胃。

乙巳春,廉平章年三十八,身體充肥,腳氣始發,頭面渾身肢節微腫,皆赤色,足脛赤腫,痛不可忍,不敢扶策,手著皮膚,其痛轉甚,起而復臥,臥而復起,晝夜苦楚,難以名狀,求予治之。平章以北土高寒,故多飲酒,積久傷脾,不能運化,飲食下流之所致。投以當歸拈痛湯一兩二錢,其痛減半。

白話文:

因為血液阻塞不流通就會產生疼痛,可以用當歸身這種辛溫的藥材來疏散,使血液和氣各歸其位。人參和甘草這些甘溫的藥材,可以補養脾胃的正常功能,使苦味的藥材不會傷害脾胃。醫書中說:「濕氣和熱氣結合,會導致四肢關節煩躁疼痛。」苦參、黃芩、知母、茵陳這些苦寒的藥材,是用苦味來洩除濕熱的,通常會用酒來炮製或炒過,以便發揮藥效。治療濕氣不應該只著重在利小便,應該用其他方法。豬苓是甘溫平和的藥材,澤瀉是鹹平的,它們可以滲濕,又能引導體內滯留的液體排出,所以用來作為輔助藥材。

藥材的氣味相互配合,可以使身體上下的濕氣分流,使阻塞的氣能夠暢通。

以上藥材磨碎,每次用一兩,加兩碗半水浸泡一下,然後煎煮到剩下一大碗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空腹時服用,過一會兒再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來壓住藥性。睡前再服一次,這次就不需要用食物壓藥了。

羅中書,綽號黏合公,年約四十多歲,體格健壯魁梧。丙辰年春天跟隨軍隊到揚州,突然得了腳氣病,全身肢體微微腫脹,痛得手都不能碰觸,尤其是腿部更為嚴重,連鞋子都穿不上,只能光著腳騎馬,用竹製的器具托著腳來控制馬蹬,非常痛苦地來找我診治。我想到《內經》有說:「喝水過多會導致體內腫脹。」又說:「各種疼痛都是實證,血瘀實證應該疏通。」於是用三稜針在腫脹處刺了數針,血噴湧而出,高達兩尺多,然後逐漸像線一樣流到地上,大約流了半升左右,顏色黑紫。

過了一會兒,腫脹消退,疼痛減輕。我讓他服用當歸拈痛湯一兩半,當晚就能入睡,隔天再服一次就痊癒了。

《肘後備急方》記載,風毒引起的腳氣病,如果小腿腫脹嚴重,按壓會凹陷,只要勤喝母牛的尿液二三升,使小便順暢,腫脹就會逐漸消退。最好用新銅器來盛裝,純黃色的也可以用。

李東垣說:「腳氣這種疾病,自古以來都重視疏通下部,因為是阻塞造成的。但是也不能過度,過度會損傷脾胃,使脾胃的運化功能無法向上輸送,反而使氣血向下注於腳部,形成腳氣病。也不能不及,不及則會使阻塞的氣無法消散。現在提出三個方子,詳細分辨虛實情況來使用。」

羌活導滯湯,治療腳氣病初期發作,全身疼痛,或四肢關節腫痛,大小便不暢。先用此藥疏導,再用當歸拈痛湯去除病根。

藥材包括:羌活、獨活(各半兩),防己(三錢),大黃(用酒炮製過,一兩),當歸(三錢),枳實(用麵粉炒過,二錢)。

以上藥材磨碎,每次用五錢或七錢,加兩碗水煎煮到剩七分,溫服。稍微腹瀉即可,根據虛實情況增減藥量。

開結導飲丸,治療飲食不消化,胸口痞悶。

藥材包括:陳皮、白朮、澤瀉、茯苓、神曲、麥芽、半夏(製過。各一兩),枳實(炒過)、青皮、乾薑(各半兩)。

如果有積塊,可以加入巴豆霜一錢半。

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湯浸泡過的蒸餅做成藥丸,像桐子那麼大。每次服用三五十丸到七十丸,用溫水送服,飯後服用。

另一個方子,治療濕熱和各種濕邪入侵,腰膝沉重疼痛,足部和腿部浮腫。

藥材包括:檳榔、甘遂、赤芍、威靈仙、澤瀉、葶藶、乳香(研磨。各二兩),沒藥(研磨,一兩),牽牛子(半兩),大戟(炒過,三兩),陳皮(四兩)。

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藥丸,像桐子那麼大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可以增加到七八十丸,飯前用溫水送服。如果排便順暢,就停止服用。服用此藥期間忌酒二天,忌食麵食和甘草三日。吃清淡的粥來補養胃氣。

乙巳年春天,廉平章三十八歲,身體肥胖,開始發作腳氣病,頭部、臉部、全身關節都微微腫脹,並且呈紅色。腿部和腳部紅腫,疼痛難忍,不敢扶持東西,手碰觸到皮膚,疼痛更加劇烈,起身又躺下,躺下又起身,日夜痛苦,難以言表。他來找我診治。廉平章因為北方天氣寒冷,經常飲酒,日積月累傷害了脾胃,使脾胃無法運化,導致飲食下行,引起了腳氣病。我給他服用當歸拈痛湯一兩二錢,疼痛減輕了一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