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20)

1. 腳氣頑麻腫痛為痹厥

牛膝(三兩,炙黃),川椒(半兩,去子併合口者),附子(一兩,炮去皮臍),虎脛骨(真者半兩,醋炙黃)

上㕮咀,用生絹作袋,入藥扎口,用煮酒一斗,春秋浸十日,夏浸七日,冬浸十四日,每日空心飲一大盞。酒盡,出藥為末,醋糊為丸。每服二十丸,空心,溫酒鹽湯任下。忌動風等物。

〔丹〕腳氣,須用提起其濕之在下者,藥隨氣血用。

治腫痛方。

生地,黃柏(酒炒),蒼朮(鹽炒),白朮,防風,檳榔,川芎,犀角,甘草梢,木通,黃連

熱加芩、連。痰加竹瀝、薑汁。及時令熱加石膏。大便秘加桃仁。小便澀加牛膝。

有食積流注者。

蒼朮,黃柏,防己,南星,川芎,白芷,犀角,檳榔

血虛加牛膝、龜板。有如常腫者,專主濕熱。肥人加痰藥。

一婦人足腫。

生地,黃柏,蒼朮,南星,牛膝(酒洗),草龍膽,川芎

腳弱筋痛。

牛膝(二兩),白芍(一兩半),龜板(酒炙),黃柏(炒,一兩),知母(炒,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,

上為末,酒糊為丸。

〔垣〕異法方宜論云:北方者其地高陵居,風寒冷洌,其俗飲湩酪而肉食。凡飲湩酪,以飲多飲速者為能。經云:因而大飲則氣逆。又云: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今乃反行陽道,是為逆也。夫乳酪醇酒者,濕熱之物,飲之屬也。加以奉養太過,亦滋其濕。水性潤下,氣不能呴,故下疰於足陘,積久而作腫痛,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。

通評虛實論云:谷入多而氣少,濕居下也。況湩酪醇酒之濕熱,甚於谷者也。至真要大論云:太陰之勝,火氣內郁,流散於外,足脛胕腫,飲發於中,胕腫於下,此之謂也。故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。

若飲食自倍,脾胃乃傷,則胃氣不能施化,脾氣不能四布,故下流乘其肝腎之位,疰於足脛。加之房事不節,陰盛陽虛,遂成痼疾。孫真人云:古人少有此疾,自永嘉南渡,衣纓士人多有之,亦此意也。

當歸拈痛湯,治濕熱為病,肢節煩疼,肩背沉重,胸膈不利,兼遍身疼痛,流注手足,足脛腫痛不可忍。

羌活,甘草(炙),黃芩(酒炒),茵陳(各半兩,酒炒),人參,苦參(酒洗),升麻,葛根,蒼朮,歸身(各二錢),知母(酒洗,三錢),澤瀉(三錢),豬苓(三錢),白朮(一錢半),防風(三錢),

水煎,不拘時候。

〔《本草十劑》〕云:宣可去壅,通可去滯。《內經》云:濕淫所勝,治以苦溫。羌活苦辛,透關節勝濕,防風、甘草溫散經絡中留濕,故以為君。水性潤下,升麻、葛根苦辛平,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引而上行,以苦發之也;白朮苦甘溫和平,除濕,蒼朮體輕浮,氣力雄壯,能除膚腠間濕,故以為臣。

白話文:

[腳氣頑麻腫痛為痹厥]

藥酒配方:

取牛膝(三兩,用火烤過)、川椒(半兩,去掉籽並選用果皮閉合的)、附子(一兩,炮製過並去除皮臍)、虎脛骨(半兩,用醋烤過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生絹布縫製成袋子,裝入藥材並紮緊袋口,然後用煮過的酒一斗浸泡。春天和秋天浸泡十天,夏天浸泡七天,冬天浸泡十四天。每天早晨空腹喝一大杯。等酒喝完後,將藥材取出研磨成粉末,用醋調成糊狀做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時用溫酒或鹽湯送服。服用期間忌吃會引發風邪的食物。

[丹溪醫生的觀點] 腳氣這種病,必須將向下走的濕氣向上提拉,用藥需要根據氣血狀況來調整。

治療腫痛的方子:

生地、黃柏(用酒炒過)、蒼朮(用鹽炒過)、白朮、防風、檳榔、川芎、犀角、甘草梢、木通、黃連。

如果發熱,加黃芩和黃連;痰多,加竹瀝和薑汁;如果季節炎熱,加石膏;大便不通暢,加桃仁;小便不暢,加牛膝。

治療因飲食積滯導致的流注性腫痛:

蒼朮、黃柏、防己、南星、川芎、白芷、犀角、檳榔。

如果氣血虛弱,加牛膝和龜板;如果腫脹情況一直存在,主要考慮是濕熱引起的;肥胖的人要加化痰的藥。

案例:

一位婦女腳腫,用的藥方是:生地、黃柏、蒼朮、南星、牛膝(用酒洗過)、草龍膽、川芎。

治療腳軟筋痛的藥方:

牛膝(二兩)、白芍(一兩半)、龜板(用酒烤過)、黃柏(炒過,一兩)、知母(炒過,一兩)、甘草(烤過,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調成糊狀做成藥丸。

[李杲醫生的觀點] 《異法方宜論》中說:北方地勢高,氣候寒冷,當地人習慣喝牛奶和吃肉。喝牛奶時,以喝得多、喝得快為本事。但《黃帝內經》說,如果過量飲用就會導致氣逆。又說,食物進入體內會使陰氣增長,陽氣也隨之增長,但現在反而走陽的路線,這是違背自然的。奶酪和醇酒屬於濕熱的食物,是屬於需要排出的東西,加上過度滋補,也會加重體內濕氣。水的特性是向下流,氣就不能鼓動它,所以濕氣會向下流注到腳脛,時間長了就會引起腫痛。這是飲食向下流的結果。

《通評虛實論》中說:如果吃的食物過多而氣不足,濕氣就會停留在下半身。何況奶酪醇酒的濕熱,比普通食物更甚。根據《至真要大論》,太陰脾的陽氣太過,火熱之氣會鬱積在體內,散發到體表,導致腳脛腫脹。飲食在體內會發酵,也會導致腳踝腫脹,這都是飲食影響的結果。飲食進入胃後,會將精華向上輸送到脾,脾將精華散發到肺,肺調節水道,將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,水液精華散佈全身,與五臟陰陽相協調,這才是正常的。

如果飲食過量,脾胃就會受損,胃氣不能正常運化,脾氣不能散佈水液,濕氣就會向下流注到肝腎的部位,停留在腳脛。再加上房事不節制,導致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,就會形成頑固的疾病。孫思邈說:古人很少有這種病,自從永嘉南渡後,很多士大夫都有這種病,也是這個原因。

當歸拈痛湯: 用來治療濕熱引起的疾病,症狀包括四肢關節煩痛、肩背沉重、胸膈不適、全身疼痛、流注於手腳,以及腳脛腫痛難忍。

藥方組成:

羌活、甘草(烤過)、黃芩(用酒炒過)、茵陳(各半兩,用酒炒過)、人參、苦參(用酒洗過)、升麻、葛根、蒼朮、當歸身(各二錢)、知母(用酒洗過,三錢)、澤瀉(三錢)、豬苓(三錢)、白朮(一錢半)、防風(三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,不拘時間服用。

[《本草十劑》] 說:宣散可以去除壅塞,通利可以去除停滯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濕邪過盛,要用苦溫的藥來治療。羌活味苦辛,可以通過關節去除濕氣;防風和甘草性溫,可以疏散經絡中停留的濕氣,因此被用作主藥。水的特性是向下流,而升麻和葛根味苦辛平,屬於陰中的陽,可以引導藥力向上,並以苦味發散藥性;白朮味苦甘溫和,可以去除濕氣;蒼朮性質輕浮,藥力強勁,可以去除皮膚表面的濕氣,因此被用作輔助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