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17)

1. 腳氣頑麻腫痛為痹厥

其候則腳先屈弱,漸至痹疼,脛微腫,小腹不仁,頭痛煩心,痰壅吐逆,時作寒熱,便溲不通,甚者攻心而勢逼,治之誠不可緩。支法存所以留意經方偏善此術者,豈非江右嶺表此疾得之多歟?

《千》、《外臺》、《總錄》所錄,皆謂南方卑濕霧露所聚之地,其民腠理疏,陽氣不能外固,因而履之,則清濕襲虛,病起於下,此因血虛氣弱,受清濕之邪氣,與血並行於膚腠,邪氣盛,正氣少,故血氣澀,澀則痹,虛則弱,故令痹弱也,後人名曰腳氣。《針經》云:有道以來,有道以去。

治之多以灸焫為佳,以導引濕氣外出,及飲醪醴以通經散邪。所制之方,寒藥少,熱藥多,多用麻黃、川烏、薑、附之屬。《內經》云:濕淫於外,以苦發之。麻黃苦溫,發之者也。川烏辛熱,走而不能守,通行經絡。薑、附辛甘大熱,助陽退陰,亦能散清濕之邪。又察足之三陰三陽,是何經絡所起,以引用藥為主治,復審六氣中何氣當之,治以佐使之藥。孫真人云:醫者意也,隨時增損,初無定方,真知言哉。

〔《千》〕,風毒之氣,入人體中,脈有三品,內外證候相似,但脈有異耳。若脈大而緩,宜服續命湯二劑,立瘥。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白朮二兩。若脈浮大而緊轉快,宜作竹瀝湯。又云:脈浮大而緊駃,此最惡脈也。若細而駃者,同是惡脈。浮大者病在外,沉細者病在內,治亦不同。

病人脈微而弱,宜服風引湯,此人脈多是因虛而得之。若大虛短氣力乏,可間作補湯,隨病冷熱而用之。若未愈,更服竹瀝湯即止。

〔《活》〕治腳氣屬冷者,小續命湯煎成,旋入生薑自然汁服之,最快。(續命方見前中風門。)

〔仲〕越婢加白朮湯。(見後痿厥門。)

〔《千》〕,第一竹瀝湯,治兩腳痹弱或轉筋,皮肉不仁,腹脹起如腫,按之不陷,心中惡,不欲食,或患冷方。

竹瀝(五升),甘草,蓁艽,葛根,黃芩,麻黃,防風,細辛,桂心,乾薑(各一兩),防己,升麻(各一兩半),茯苓(三兩),附子(二枚),杏仁(五十枚)

上㕮咀,以水七升,合竹瀝煮取三升,分三服,取汗。《千金冀方》無茯苓、杏仁,有白朮一兩。

第二大竹瀝湯,治卒中風,口噤不能言,四肢縱緩,偏痹攣急,風經五臟,恍惚,恚怒無常,手足不隨方。

竹瀝(一升四合),獨活,芍藥,防風,茵芋,甘草,白朮,葛根,細辛,黃芩,芎藭(各二兩),桂心,防己,人參,石膏,麻黃,生薑,茯苓(各一兩),烏頭(一枚),

上㕮咀,竹瀝每服四升,分六服,先未汗者取汗,一服相當即止。

第三竹瀝湯,治風毒入人五臟,短氣,心下甚熱,手足煩疼,四肢不舉,皮肉不仁,口噤不語方。

白話文:

腳氣頑麻腫痛為痹厥

腳氣初期症狀是腳部先感覺無力,漸漸出現麻痹疼痛,小腿輕微腫脹,下腹部感覺遲鈍,伴隨頭痛、心煩、痰多、嘔吐,時而發冷發熱,大小便不通暢,嚴重者甚至危及心臟,病情發展迅速,必須及時治療。古代醫家特別重視經方治療此病,尤其在南方潮濕多雨的地區,此病十分常見。

古籍記載,南方濕氣重,氣候潮濕,當地居民體質較弱,陽氣不足,容易受到寒濕之邪侵襲,從而引發腳氣。這是因為身體氣血虛弱,寒濕邪氣入侵,與血液一同停滯於皮膚肌肉之間,邪氣盛,正氣衰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從而出現麻痹、無力等症狀。後人將此病稱為腳氣。《針經》說:有正確的方法就能治好病。

治療腳氣多採用灸法,以驅散濕氣,並服用發汗利尿的藥物以通經絡、散邪氣。處方中溫熱藥材較多,寒涼藥材較少,常用麻黃、川烏、薑、附子等藥物。《內經》記載:外感濕邪,可用苦味藥物治療。麻黃性味苦溫,具有發汗的作用;川烏性味辛熱,能快速通經絡;薑、附子性味辛甘大熱,能溫陽散寒,驅除濕邪。治療時還要仔細辨別是哪條經絡受阻,據此選用主藥,再根據當時的氣候變化,選用輔助藥物。孫真人說:醫生的判斷很重要,要根據實際情況增減藥物,沒有固定的方劑,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,風毒之邪侵入人體,會引起類似症狀,但脈象不同。若脈象大而緩,應服用續命湯兩劑,即可痊癒;若風邪較盛,應服用越婢湯加白朮;若脈象浮大而緊,應服用竹瀝湯;脈浮大而緊數或細數,都是惡劣的脈象,前者病邪在外,後者病邪在內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

若病人脈象微弱,應服用風引湯,這多半是因身體虛弱而導致的腳氣。若病人氣虛體弱,可間隔服用補益藥物,根據病情寒熱而調整用藥。若病情未癒,可再服用竹瀝湯。

《活法》記載,治療寒性腳氣,可用小續命湯煎好後,加入新鮮生薑汁服用,效果最佳。

仲景方用越婢加白朮湯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了三種竹瀝湯方劑:

第一種竹瀝湯:治療雙腳麻痹無力或抽筋,皮膚肌肉麻木,腹部脹滿如腫,按之不陷,噁心嘔吐,不想吃東西,或患有寒證。

藥方:竹瀝、甘草、蓁艽、葛根、黃芩、麻黃、防風、細辛、桂心、乾薑、防己、升麻、茯苓、附子、杏仁。

第二種大竹瀝湯:治療中風,口噤不能言語,四肢鬆弛,半身不遂,風邪侵犯五臟,神志恍惚,情緒暴躁,手足不聽使喚。

藥方:竹瀝、獨活、芍藥、防風、茵芋、甘草、白朮、葛根、細辛、黃芩、芎藭、桂心、防己、人參、石膏、麻黃、生薑、茯苓、烏頭。

第三種竹瀝湯:治療風邪侵入五臟,氣短,心窩部灼熱,手足煩痛,四肢抬不起,皮膚肌肉麻木,口噤不能言語。

藥方:內容未列出,僅說明此方劑的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