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16)
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16)
1. 熱厥手足熱
〔丹〕司丞叔平生腳自踝以下常覺熱,冬不可加綿於上,常自言曰:我資稟壯不怕冷。予曰:此足三陰虛,宜斷欲事以補養陰血,庶乎可免。笑而不答,年方十七,患痿,半年而死。
〔《千》〕手足煩者,小便三升,盆中溫漬手足。
〔《靈》〕熱厥,取足太陰、少陽,皆留之。(寒熱病篇)
白話文:
【熱厥手足熱】
【丹溪心法】有位名叫叔平的司丞,他的雙腳從腳踝以下經常感到熱,冬天時無法在腳上加蓋棉被,他總是自稱:我的身體素質強壯,不怕寒冷。我告訴他:這是因為你的足部三陰經脈虛弱,應該節制房事來滋養陰血,這樣或許可以避免惡化。他聽後只是笑笑,沒有回答。在他十七歲那年,他患上了痿證,半年後就不幸去世了。
【千金要方】對於手足煩熱的人,可以用三升的小便,放在盆中溫熱,然後浸泡手足。
【靈樞經】對於熱厥的病人,應當針灸足太陰和少陽兩條經絡,並且讓針留在穴位上一段時間。(出自寒熱病篇)
2. 產後寒厥
〔《摘》〕產後手足冷逆:肩井(立愈。)
白話文:
【產後寒厥】
在產後如果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:可以針灸或按摩「肩井」穴,通常會很快見效。
這句古文的意思是,在產後如果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,可以嘗試刺激「肩井」這個穴位,一般情況下會有立即的療效。"立愈"指的是馬上或迅速地康復。
3. 腳氣頑麻腫痛為痹厥
〔垣〕腳氣之疾,實水濕之所為也。蓋濕之害人皮肉筋脈而屬於下,然亦有二焉:一則自外而感,一則自內而致。其治法自應不同,故詳而論之。其為病也,有證無名。腳氣之稱,自晉蘇敬始,關中河朔無有也。惟南方地下水寒,其清濕之氣中於人,必自足始。故經曰: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。
或者難曰:今茲北方,其地則風土高寒,其人則腠理致密,而復多此疾者,豈是地濕之氣感之而為邪?答曰:南方之疾,自外而感者也;北方之疾,自內而致者也。何以言之?北方之人,常食湩乳,又飲酒無節,過傷而不厭,且湩乳之為物,其氣味則湩乳,其形質則水也,酒醴亦然。
人之水穀入胃,胃氣蒸騰,其氣與味宣之於經絡,化之為血氣,外榮四末,內注五臟六腑,周而復始,以應刻數焉,是謂天地之紀,此皆元氣充足,脾胃之氣無所傷而然也。苟元氣不充,則胃氣之本自弱,飲食既倍,則脾胃之氣有傷,既不能蒸化所食之物,其氣與味,亦不能宣暢旁通,其水濕之性流下而致之,其自外而入者,止於下脛腫而痛,自內而致者,乃或至於手節也。經云:足脛腫曰水,太陰所至為重跗腫。
此但言其自外者也。所治之法,前人方論備矣。自內而致者,治法則未有也。楊大受云:腳氣是為壅疾,治以宣通之劑,使氣不能成壅也。壅既成而盛者,砭惡血而去其重勢。經曰:蓄則腫熱,砭射之後,以藥治之。
按東垣論南方腳氣,外感清濕,作寒治;北方腳氣,內傷酒醴,作濕熱治,此實發前人之未發者。以人論之,不必以南北分寒熱,凡外感寒濕者,皆屬寒濕,不必南方為然;凡內傷酒醴者,皆屬濕熱,不必北方為然;但隨脈症及詢其病之由來而施治可也。
〔《素》〕臥出而風吹之,血凝於膚者為痹,凝於脈者為泣,凝於足者為厥,此三者,血行而不得反其空,故為痹厥也。(五臟生成篇)
冬苦病痹厥。(全文見五厥。)
〔垣〕孫真人云:凡四時之中,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,亦不得因酒醉汗出,脫衣洗足,當風取涼,皆成腳氣。若暑月久立濕冷之地者,則濕熱之氣,蒸人經絡,病發必熱,則四肢皆痠疼煩悶。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之地者,則濕冷之氣,上入經絡,病發則四肢皆酷冷轉筋。
世有勤工力學之士,久坐久立於濕地,不得動靜,冷風來入經絡,不覺成病也。若欲使之不成病者,初覺則灸患處二三十壯則愈,不復發熱。黃帝云:當風取涼,醉以入房,能成此病。又云:婦人產後取涼,多有此疾。深宜慎之。《內經》論南方者,其地下水土弱,霧露之所蒸也,江東嶺南,大率如此,春夏之交,山林蒸郁,風濕毒氣為甚,足或感之,遂成瘴毒腳氣。
白話文:
腳氣這種疾病,實際上是由於水濕引起的。水濕會侵害人體的皮膚、肌肉、筋脈,而且病症多發生在下半身。但腳氣的成因有兩種:一種是從外部感受濕邪,另一種是從內部因素導致。治療方法自然也會有所不同,所以要詳細探討。這種疾病的特點是症狀明顯,但沒有統一的名稱。腳氣這個名稱,是從晉朝的蘇敬開始使用的,關中和河朔地區沒有這個叫法。只有南方地區,地下水寒冷,潮濕之氣侵入人體,通常從腳部開始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:清冷的濕邪侵襲虛弱的身體,疾病就會從下半身開始。
或許有人會問:現在北方地區,地勢高寒,人們皮膚緊密,但也有很多人患上腳氣,難道也是因為地濕之氣導致的嗎?回答是:南方地區的腳氣,多是從外部感受濕邪引起的;而北方地區的腳氣,多是從內部因素導致的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北方人經常食用乳製品,又無節制地飲酒,過量而不停止。而且乳製品的性質,它的氣味是乳的,但形態是水狀的,酒類也是如此。
人吃進食物後,胃氣會蒸騰,食物的氣味會通過經絡傳送到全身,轉化為氣血,外能滋養四肢末梢,內能注入五臟六腑,周而復始,以應對身體的需要。這是天地運行的規律,這一切都需要元氣充足,脾胃之氣沒有受損才能實現。如果元氣不足,胃氣的根本就虛弱,飲食一旦過量,脾胃之氣就會受損,無法充分消化食物,食物的氣味也就不能順利地運輸到全身,水濕之性就會下流而導致疾病。外感濕邪引起的腳氣,通常只會導致小腿腫脹疼痛;而內部因素導致的腳氣,有時甚至會影響到手部關節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小腿腫脹稱為水腫,是太陰經所到的地方,腳背會腫得更嚴重。
這裏說的只是外感濕邪引起的腳氣。前人對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已經很完善了。而對於內部因素導致的腳氣,還沒有完善的治療方法。楊大受說:腳氣是氣血壅滯的疾病,應該用宣通氣機的藥物來治療,使氣機不會壅滯。如果氣機已經壅滯而且情況嚴重,就應該用放血的方法,去除體內的瘀血,減輕腫脹的趨勢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瘀積就會腫脹發熱,放血之後,再用藥物治療。
李東垣認為,南方地區的腳氣,是外感清冷的濕邪引起的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;北方地區的腳氣,是內傷酒類引起的,應該用清熱利濕的藥物治療。這實際上是發揮了前人沒有闡明的觀點。從人體角度來說,不應該以南北來區分寒熱,凡是外感寒濕的,都屬於寒濕證,不一定只有南方才是這樣;凡是內傷酒類的,都屬於濕熱證,不一定只有北方才是這樣。只需要根據脈象、症狀以及詢問病史來進行治療就可以了。
《素問》說:睡醒時被風吹到,血液凝結在皮膚的,稱為痹證;血液凝結在脈絡的,稱為泣證;血液凝結在腳部的,稱為厥證。這三種情況,都是因為血液運行受阻,不能回到原來的位置,所以導致了痹證或厥證。(出自《五臟生成篇》)
冬天感受寒邪會導致痹證和厥證。(全文見五厥)
李東垣說,孫真人說過:一年四季都不應該長時間坐在或站在潮濕寒冷的地方,也不應該在喝醉酒、出汗之後,脫掉衣服洗腳,然後吹風受涼,這些都會導致腳氣。如果夏天長時間站在潮濕寒冷的地方,那麼濕熱之氣就會侵入經絡,導致疾病發作時會發熱,四肢會痠痛煩悶。如果冬天長時間坐在或站在潮濕寒冷的地方,那麼濕冷的氣就會侵入經絡,導致疾病發作時四肢會非常寒冷,而且會抽筋。
有些勤奮苦讀的人,長時間坐在或站在潮濕的地方,無法活動,寒風侵入經絡,不知不覺就患上了疾病。如果想要預防這種疾病,剛開始感覺不舒服時,就應該在患處進行艾灸二三十壯,就可以痊癒,也不會再發熱。黃帝說:吹風受涼,醉酒後又同房,容易導致這種疾病。又說:婦女產後受涼,也容易患上這種疾病。應該特別注意。《黃帝內經》談論南方地區的腳氣,是因為那裡的地下水土薄弱,容易產生霧氣,江東和嶺南地區,大致都是這樣。春夏交接之際,山林中濕熱瀰漫,風濕毒氣非常嚴重,腳部如果感受了這些邪氣,就會形成瘴毒腳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