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15)
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15)
1. 寒厥手足冷
二曰寒濕。經云:太陰司天之政,天氣下降,地氣上騰,民病寒熱是也。
〔《千》〕治丈夫腳腰冷不隨不能行方。上醇酒三斗,水三斗,合著甕中,溫漬至膝,三日止。冷則甕下常著灰火,勿令冷。
〔《靈》厥而寒甚,骨廉陷下,寒過於膝,下陵三里,陰絡所過,得之留止。寒入於中,推而行之,經陷下者、火則當之,經絡堅緊,火所治之。不知所苦,兩蹺之下,男陰女陽,良工所禁,針論畢矣。(官能篇兩蹺之下,照海、申脈二穴。)寒厥,取足陽明少陰於足,皆留之。(寒熱病篇)
上灸刺寒厥二法,補虛也。經云:足少陽之別,名曰光明,去踝五寸,別走厥陰,下絡足跗,實則厥,取之所別,此法瀉實也。又經云:亂於臂脽,則為四厥,取之先去血脈,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,此法治亂氣不補不瀉,但徐出入導氣也。
〔垣〕經云:厥在於足,宗氣不下,脈中之血,凝而留止,非火調弗能取之。
〔潔〕身熱如火,足冷如冰,可灸陽輔穴。又云:胻酸冷,絕骨取之。
〔《甲》〕厥甚,取太陰陽明動者之經。足厥喘逆,足下清至膝,湧泉主之。寒厥及熱,煩心少氣,不足以息,陰濕癢痛,不可以食飲,肘攣支滿,喉中焦乾渴,魚際主之。膝以下至足清不仁,不可以坐起,尻不舉,腰腧主之。
白話文:
寒厥手足冰冷,多因寒濕侵襲所致。古籍記載,天寒地濕之氣交感,易致人體寒熱失衡。
治療腳腰冰冷、行動不便,可用上等醇酒和水各三斗,混合溫熱後浸泡至膝蓋,持續三日,需保持溫度,冷則加火溫之。
若寒厥嚴重,骨骼凹陷,寒氣下至膝蓋以下,甚至深入三里穴及陰經循行路線,則需積極處理。寒邪深入體內,需推動寒氣運行,經絡阻塞處則需用溫熱方法治療。若不知病因,可針刺兩腳內外踝下(男左女右)的照海、申脈穴位。寒厥發作時,可針刺足陽明經與足少陰經穴位並留針。以上兩種針灸方法皆屬補虛法。
另有記載,足少陽經的支脈名光明穴(距踝五寸),與厥陰經相連,此穴位充盈則易致厥證,故可針刺此穴瀉實。若四肢厥逆,應先調和血脈,再針刺陽明、少陽經的滎、輸穴位,此法不需補瀉,只需緩慢進退針,引導氣血運行。
厥證發生於足部,多因宗氣下陷,血液凝滯不通,需溫熱方法調理。
身體發熱如火,足部冰冷如冰,可灸陽輔穴。腿腳酸痛冰冷,可針刺絕骨穴。
寒厥嚴重,可針刺太陰、陽明經的活動部位。腳部厥逆、氣喘,下肢冰冷至膝蓋,可針刺湧泉穴。寒厥兼見心煩氣短、呼吸困難、陰部潮濕瘙癢、飲食不進、肘部屈曲脹滿、咽喉乾燥等症狀,可針刺魚際穴。膝蓋以下至腳部麻木不仁,無法坐立,臀部無力,腰部沉重,可針刺腰俞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