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14)

1. 治上下法

〔《素》〕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。此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東方陽也,陽者其精並於上,並於上則上盛而下虛,故其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。西方陰也,陰者其精並於下,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,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。

故俱感於邪,其在上則右甚,在下則左甚,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(《陰陽應象篇》)。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巨陽,甚則入腎。徇蒙招尤,目冥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厥陰,甚則入肝,腹滿䐜脹,肢膈胠脅,下厥上冒,過在足太陰陽明。咳嗽上氣,厥在胸中,過在手陽明太陰。

心煩頭痛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少陰。(《五臟生成篇》)

〔《靈》〕下虛則厥,下盛則熱,上虛則眩,上盛則熱。

〔垣〕:兩寸脈實(謂之陽盛陰虛,下之則愈),兩寸脈俱虛(謂之陰陽皆虛,補陰則陽竭,補陽則陰竭,宜調之以甘藥),兩寸脈不足,求之於地,地者脾胃也(當從陰引陽)。兩寸脈短小。乃陽氣不足,病在下也,謂之陰盛陽虛,取之下陵、三里,補瀉無形,是謂導氣同精,治在五亂中取法,乃不足病也。當取穴於腹募氣海臍下一寸五分,甚者取三里、氣衝,以毫針引之。

兩關脈俱實(上不至發汗,下不至利大便,宜芍藥湯瀉其土實),兩關脈俱虛(脈沉細宜服理中湯,脈弦遲宜服建中湯,盛加黃耆、附子之類),兩尺脈俱實(是陰盛陽虛,汗之則愈),兩尺脈俱虛(宜服姜附湯補陽。問何陰虛而補陽?曰:陰本根於陽是也。仲景云:兩尺脈俱虛者,不宜下,下之則為逆,逆者死),兩尺脈或不見,或短小,病在天上,求之於五臟背俞,或血絡經隧伏火(是天上有陰火,故陽不收藏也。又《難經》云:下部無脈,或兩尺竭絕,乃為食塞,當吐)。

〔《素》〕來疾去徐,上實下虛,為厥顈疾。來徐去疾,上虛下實,為惡風也(《脈要精微論》)。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。急則氣味厚,緩則氣味薄,適其至所,此之謂也。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,食而過之,無越其制度也。是故平氣之道,近而奇耦制小其服也,遠而奇耦制大其服也。

大則數少,小則數多,多則九之,少則二之。(《至真要論》。遠近,言臟腑之位也)

〔潔〕病在上為天,煎藥宜武,宜清服,宜緩飲,制度宜炒酒(洗浸)。病在下為地,煎藥宜文,宜濃服,宜急飲。

〔垣〕在上不厭頻而少,在下不厭頓而多。少服則滋榮於上,多服則峻補於下。病在心上者,先食而後藥。病在心下者,先藥而後食。凡用黃芩、黃連、半夏、知母,病在頭面及手皮膚者,須用酒一鍾,借酒力以上升也。咽之下,臍之上,須酒洗之,在下生用,大凡生降熟升。

白話文:

[治上下法]

《黃帝內經》說,天道運行西北方不足,所以西北方屬於陰,因此人的右耳和右眼不如左邊敏銳。因為東南方不滿,所以東南方屬於陽,因此人的左手和左腳不如右邊強壯有力。黃帝問為什麼會這樣?岐伯回答說,東方是陽,陽氣精華都往上走,往上走就會造成上方氣盛而下方氣虛,所以耳朵眼睛聰明,但是手腳不方便。西方是陰,陰氣精華都往下走,往下走就會造成下方氣盛而上方氣虛,所以耳朵眼睛不聰明,但是手腳卻很方便。

所以當人感受外邪時,如果邪氣在上,右邊會比較嚴重;如果邪氣在下,左邊會比較嚴重,這是天地陰陽不平衡的自然現象,所以邪氣才會停留其中。《陰陽應象篇》說,頭痛、頭頂疼痛等疾病,屬於下方虛弱而上方實熱,問題出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,嚴重的話會傷到腎臟。頭昏眼花、視力模糊、耳鳴耳聾等疾病,屬於下方實熱而上方虛弱,問題出在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,嚴重的話會傷到肝臟。腹脹、胸悶、肋骨兩側不適、下肢冰冷、頭暈目眩等疾病,問題出在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。咳嗽氣喘,氣逆於胸,問題出在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。

心煩意亂、頭痛等疾病,病在膈膜之間,問題出在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。《五臟生成篇》說,下方虛弱就會導致手腳冰冷,下方實熱就會導致發熱;上方虛弱就會導致頭暈,上方實熱也會導致發熱。

朱丹溪說,寸脈兩側都強實,代表陽氣過盛陰氣不足,用瀉法就會好轉。寸脈兩側都虛弱,代表陰陽兩虛,補陰會耗損陽氣,補陽會耗損陰氣,應該用甘味藥物來調和。寸脈兩側不足,應該從脾胃來尋求治療方法,脾胃是後天之本,應該用陰藥來引導陽氣。寸脈兩側短小,代表陽氣不足,病在下方,屬於陰盛陽虛,可以針刺下陵穴、足三里穴,運用補瀉的方法來調和氣血,這就是引導精氣的方法。治療方法應該從各種複雜的病情中尋求規律,這種情況屬於不足的病症。應該取穴在腹部的募穴氣海穴,或臍下一寸五分的地方,嚴重者取足三里穴、氣衝穴,用細針引導。

兩關脈都強實,上不能發汗,下不能通便,應該用芍藥湯來瀉掉脾胃的實熱。兩關脈都虛弱,脈象沉細的應該服用理中湯,脈象弦遲的應該服用建中湯,嚴重者可以加入黃耆、附子等藥物。兩尺脈都強實,代表陰氣過盛陽氣虛弱,發汗就會好轉。兩尺脈都虛弱,應該服用姜附湯來補陽。有人問為什麼陰虛要補陽?因為陰氣本來就根源於陽氣。張仲景說,兩尺脈都虛弱的人,不應該用瀉法,用了會導致病情惡化,惡化就會死亡。兩尺脈有的時候摸不到,或是短小,表示病在上方,應該從五臟的背俞穴來尋求治療方法,或是血絡經脈潛伏火熱,這是因為上方有陰火,所以陽氣無法收藏。另外,《難經》說,下部沒有脈象,或是兩尺脈已經斷絕,是因為食物堵塞,應該用吐法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,來勢快去勢慢,屬於上方實熱下方虛弱,是厥逆的疾病。來勢慢去勢快,屬於上方虛弱下方實熱,是怕冷的疾病。《脈要精微論》說,補上焦的藥物要用緩和的方法,補下焦的藥物要用急迫的方法。急迫的藥物,氣味要濃厚;緩和的藥物,氣味要輕薄,要恰如其分。病灶距離比較遠,而藥物氣味要經過中途才能到達,所以吃藥不能過量,不能超越規定的劑量。因此,調和氣血的方法,如果是距離較近的病症,應該用奇數和偶數的小劑量來控制;如果是距離較遠的病症,應該用奇數和偶數的大劑量來控制。

大劑量的藥,服用的次數要少;小劑量的藥,服用的次數要多。次數多就要按九的倍數來計算,次數少就要按二的倍數來計算。《至真要論》說,遠近指的是臟腑的位置。

李杲說,病在上為天,煎藥時火候要大,藥湯要清淡,服用要緩慢,藥材炮製要用炒或酒洗的方法。病在下為地,煎藥時火候要小,藥湯要濃稠,服用要快速。

朱丹溪說,病在上,服用藥物寧可多次少量;病在下,服用藥物寧可一次多量。少量服用,可以滋養上焦;大量服用,可以峻補下焦。病在心臟以上的部位,應該先吃飯後吃藥。病在心臟以下的部位,應該先吃藥後吃飯。凡是用黃芩、黃連、半夏、知母等藥物,治療頭面部或手部皮膚疾病,一定要用一鍾酒,藉由酒的力量來引藥上行。藥物在咽喉以下、肚臍以上的部位,要用酒來洗滌藥材,在下方的部位,藥材要生用,總的來說,生藥性降,熟藥性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