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13)

1. 治虛實法

此藥能走經,除濕熱而不守,故不瀉本臟,補肺與脾胃本臟中氣之虛弱。

橘皮(二分),青皮(一分),人參(三分),生甘草,白朮,白芍藥(各二分)

此藥能守本而不走經,不走經者不滋經絡中邪,守者能補五臟之元氣。

五味子(三分),麥門冬(二分),人參(三分),黃柏(一分)

此藥去時令虛熱濕蒸。

上銼如麻豆大。都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。稍熱,空心服。

火熾之極,金伏之際,而寒水絕體於斯時也,故急救之以生脈散。除其濕熱,以惡其太甚。肺欲收,心苦緩,皆酸以收之。心火盛,則甘以瀉之。故用人參之甘,佐以五味子之酸。孫思邈曰:夏月常服五味子,以補五臟氣是也。麥門冬微苦寒,能滋水之源於金之位而清肅肺氣,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斂其痰邪。

復微加黃柏之苦寒,以為守位滋水之流,以鎮墜其浮氣,而除兩足之痿弱也。

上舉東垣一法為例,余可觸類而長也。

〔仲〕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,何也?師曰:病醫下之,續見下利清穀不止,身體疼痛者,急當救里。後身體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也。救里,四逆湯;救表,桂枝湯。

〔羅〕徵南帥不鄰吉歹,腸鳴自利,咽溢腫痛,先治咽塞,後治下痢,愈。(方見《外熱內寒》)

〔本事〕後周姚僧垣,名醫也。帝因發熱,欲服大黃藥。僧垣曰:大黃乃急快藥,至尊年高,不宜輕用,帝不從,服之,遂至不起。及元帝有疾,諸醫皆謂至尊至貴,不可輕服大黃,宜用平藥。僧垣曰:脈洪而實,必有宿食,不用大黃,必無瘥理。元帝從之,果下宿食,乃愈。合用與不用,必心下明得諦當,然後可。

〔海、仲景〕:浮汗而沉下。右手沉實,調胃承氣;左手沉實,桃仁、抵當。

〔《難經》〕沉汗而浮下。右手浮實,枳實、牽牛;左手浮實,桃仁、四順。

右手:雜病是為之表,傷寒是為之裡。

左手:雜病是為之裡,傷寒是為之表。

白話文:

治虛實法

此方能通行經絡,去除濕熱,但不會滯留於臟腑,因此不會瀉掉臟腑的精氣,而是補益肺脾胃等臟腑元氣的不足。組成藥物包括:橘皮(少量)、青皮(更少)、人參(中等量)、生甘草、白朮、白芍藥(各少量)。

此方能守住臟腑而不通行經絡,不通行經絡則不會滋養經絡中的邪氣,而守住臟腑則能補益五臟的元氣。組成藥物包括:五味子(中等量)、麥門冬(少量)、人參(中等量)、黃柏(少量)。

此方用於治療時令引起的虛熱濕邪。

將藥方研磨成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一劑,用兩杯水煎成一杯,去渣,稍溫服,空腹服用。

在火氣最盛、金氣潛藏,寒水之氣阻塞體內之時,需緊急使用生脈散救治。先去除濕熱,因為濕熱過盛。肺氣欲收斂,心氣則緩慢,都用酸味藥物收斂。心火旺盛,則用甘味藥物瀉火。因此用人參的甘味,輔以五味子的酸味。孫思邈說:夏天經常服用五味子,可以補益五臟之氣。麥門冬微苦寒,能滋養腎水(腎屬水,藏於金),清肅肺氣,又能止咳化痰。

再加入少量黃柏的苦寒之性,以滋養腎水,鎮降浮氣,治療下肢痿弱。

以上是東垣(李東垣)的一個方劑為例,其他的方劑可以以此類推。

仲景說:有些病需要緊急治療裡證或表證,這是為什麼呢?師說:病人服藥後,持續出現下利清穀不止,身體疼痛,則應急救裡證;如果身體疼痛,大便恢復正常,則應急救表證。救裡證用四逆湯;救表證用桂枝湯。

羅天益說:徵南帥不鄰吉歹(人名)患病,腸鳴腹瀉,咽喉腫痛,先治療咽喉阻塞,再治療下痢,病就好了。(方劑見《外熱內寒》)

姚僧垣的故事:後周姚僧垣,著名的醫生。皇帝發熱,想服用大黃藥。姚僧垣說:大黃是峻下之藥,陛下年高,不宜輕用。皇帝不聽,服用了大黃,結果病情加重,不治身亡。後來元帝患病,諸醫都認為皇帝尊貴,不能輕用大黃,宜用平和的藥物。姚僧垣說:脈象洪實,必然有宿食積滯,不用大黃,病一定不會好。元帝聽從了他的意見,果然排出宿食,病就好了。藥物是否使用,必須仔細判斷病情,然後才能決定。

海藏和仲景說:浮汗而下焦沉實。右手脈沉實,用調胃承氣湯;左手脈沉實,用桃仁、抵當湯。

《難經》說:汗出不暢而下焦浮腫。右手脈浮實,用枳實、牽牛湯;左手脈浮實,用桃仁、四順湯。

右手脈:雜病以其為表證,傷寒以其為裡證。

左手脈:雜病以其為裡證,傷寒以其為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