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7)

1. 腰痛

上郄數寸者,謂上郄數寸於外廉大筋之兩間,視其血絡盛者,橫居為二痏出血。

刺腰痛不可俯仰四法,上三法皆出血也。經云:肝足厥陰之脈,是動則病腰痛,不可以俯仰,瘕疝,少腹腫,此則視虛實寒熱陷下,施補瀉疾留灸以調之也。

腰痛引少腹控䏚,不可以仰,刺腰尻交者,兩髁胂上,以月生死為痏數,髮針立已,左取右,右取左。(王注云:此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也。控,通引也。䏚,謂季脅下之空軟處也。腰尻交者,謂髁下尻骨兩傍四骨空左右八穴,俗呼此骨為八髎骨也。此腰痛取腰髁下第四髎,即下髎穴也。

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交結於中,故曰腰尻交者也。兩髁胂,謂兩髁骨下堅起肉也。胂上非胂之上巔,正當刺胂肉夾直處,即脾上也。何者?胂之上巔別有中膂肉俞,白環俞,雖並主腰痛,考其形,經症不相應矣。髁骨即腰脊兩傍起骨也,狹脊兩傍,腰髁之下,各有胂肉隴起,而斜趣於髁骨之後內承其髁,故曰兩髁胂也。

下承髁胂肉,左右兩胂各有四骨空,故曰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,上髎當髁骨下陷者中,餘三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。四空悉主腰痛,唯下髎文與經同,即太陰厥陰少陽所結者也。胂,舒仁反。髁,若瓦反。

刺腰痛引少腹控䏚,不可以仰,取腰尻分間,經文三出,此其一也。繆刺諭云:腰痛引少腹控䏚,不可以仰息,刺腰尻之解,兩胂之上是腰腧,以月死生為痏數,髮針立已,左刺右,右刺左。又骨空論云:腰痛不可以轉搖,急引陰卵,剌八髎與痛上,八髎在腰尻分間。此三節經文大同小異,通一法也。

又足厥陰之脈,是動則病腰痛,不可以俯仰,㿉疝,少腹腫,視盛虛熱寒陷下調之,此則證同法異。

陽維之脈令人腰痛,痛上怫然腫,刺陽維之脈,脈與太陽合腨下間,去地一尺所。(林桂云:承山穴也。)

飛陽之脈令人腰痛,痛上怫怫然,甚則悲以恐,刺飛陽之脈,在內踝上五寸,少陰之前,與陰維之會。(築賓穴也。築賓穴在內踝上腨肉分間是穴。)

同陰之脈令人腰痛,痛如小錘居其中,怫然腫,刺同陰之脈,在外踝上絕骨之端,為三痏。(王注云:陽輔穴也。)

解脈令人腰痛,痛引肩,目䀮䀮然,時遺溲,刺解脈,在膝筋肉分間郄外廉之橫脈出血,血變而止。(王注云膝外兩筋之間橫文之處胬肉高起,則郄中之肉分也,當取郄外廉有血絡橫見迢然紫黑而盛滿者,乃刺之當見黑血,必候其血色變赤乃止。愚按膝外廉筋肉分間,即委陽穴是也。

散脈令人腰痛而熱,熱甚生煩,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,甚則遺溲,刺散脈,在膝前骨肉分間,絡外廉束脈,為三痏。(王注謂地機穴者,非也。既云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,噹噹三里、陽陵泉二穴上之骨上與膝分間是穴,橫刺三痏也。)

白話文:

在腰部上方幾寸的地方,指的是在腰部外側大筋之間的上方幾寸,觀察那裡的血絡,如果血絡很明顯,就橫向刺兩處出血。

治療腰痛,不能使用俯仰四種方法,前面提到的三種方法都要出血。古籍說:「肝經的足厥陰脈如果出現問題,會導致腰痛,不能俯仰,還會出現腹中結塊、疝氣、小腹腫脹等症狀。這時要觀察是虛證、實證、寒證、熱證,還是向下陷的狀況,然後採用補法、瀉法、快速留針或艾灸等方法來調理。」

腰痛牽引到小腹,感覺好像有東西頂著肋骨下方,不能仰躺,要刺腰部和尾椎骨交界的地方,也就是兩個踝骨突起的上方,根據月亮的盈虧來決定刺多少個點,下針後就能立刻見效,左邊痛就刺右邊,右邊痛就刺左邊。(王冰的註解說:這是邪氣侵入足太陰經的絡脈。這裡的「控」是牽引的意思,「䏚」指的是肋骨下方的空軟處。腰尻交界處,指的是踝骨下方尾骨兩側的四個骨空,左右共有八個穴位,俗稱八髎骨。這裡的腰痛要取腰部踝骨下的第四個髎穴,也就是下髎穴。)

足太陰經、足厥陰經和足少陽經這三條經脈在腰部左右交會,所以才說腰尻交界處。兩個踝骨突起的地方,指的是兩個踝骨下方的堅硬肌肉。這裡說的「胂上」不是指突起的最高點,而是指肌肉夾著直立的地方,也就是脾經的部位。為什麼呢?因為「胂」的最高點還有中膂俞和白環俞,它們雖然也主治腰痛,但從形狀和病症來看,並不符合。踝骨指的是腰部脊椎兩旁的突起骨頭,在脊椎兩側,腰部踝骨下方,各自有肌肉隆起,並斜向踝骨後方內側,承托著踝骨,所以叫做「兩踝胂」。

在踝骨下方的肌肉,左右兩側各有四個骨空,所以叫做上髎、次髎、中髎和下髎。上髎在踝骨下方凹陷處的中間,其餘三個髎穴則略微斜下方,按下去有凹陷的地方就是。這四個空穴都主治腰痛,只有下髎穴與古籍記載相同,是足太陰經、足厥陰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。「胂」的讀音是舒仁的反切,「髁」的讀音是若瓦的反切。

治療腰痛牽引到小腹,感覺好像有東西頂著肋骨下方,不能仰躺,要取腰部和尾椎骨之間的地方,古籍裡有三種說法,這是其中一種。《繆刺論》說:「腰痛牽引到小腹,感覺好像有東西頂著肋骨下方,不能仰躺,要刺腰部和尾椎骨交界處的肌肉上方,也就是腰腧穴,根據月亮的盈虧來決定刺多少個點,下針後就能立刻見效,左邊痛刺右邊,右邊痛刺左邊。」《骨空論》說:「腰痛不能轉動,並牽引到陰囊,要刺八髎穴和疼痛的地方。八髎穴在腰部和尾椎骨之間。」這三段經文大同小異,方法是一樣的。

另外,足厥陰經如果出現問題,會導致腰痛,不能俯仰,還會出現腹中結塊、疝氣、小腹腫脹等症狀。這時要觀察是虛證、實證、熱證、寒證,還是向下陷的狀況,然後進行調理,這是症狀相同,但治療方法不同的情況。

陽維脈出現問題,會導致腰痛,痛的地方感覺腫脹,要刺陽維脈,陽維脈與太陽經在小腿肚下端交會,距離地面約一尺的地方。(林桂的註解說:這是承山穴。)

飛陽脈出現問題,會導致腰痛,痛的地方感覺脹痛,嚴重時會感到悲傷和恐懼,要刺飛陽脈,在內踝上方五寸,少陰經的前面,與陰維脈交會的地方。(這是築賓穴,築賓穴在內踝上方小腿肚肌肉之間的地方。)

同陰脈出現問題,會導致腰痛,痛的感覺好像有個小錘子在敲打,並伴有腫脹感,要刺同陰脈,在外踝上方絕骨的末端,刺三個點。(王冰的註解說:這是陽輔穴。)

解脈出現問題,會導致腰痛,疼痛會牽引到肩膀,眼睛昏花,時常小便失禁,要刺解脈,在膝蓋肌肉之間,外側的橫向脈絡上出血,等血的顏色變了就停止。(王冰的註解說:膝蓋外側兩條筋之間的橫紋處,肌肉隆起的地方,就是肌肉分界處,要取外側有血絡橫向且呈現紫黑色的地方刺下去,會流出黑血,等血的顏色變紅才停止。我認為膝蓋外側肌肉之間的地方,就是委陽穴。)

散脈出現問題,會導致腰痛並發熱,發熱嚴重時會感到煩躁,腰部下方感覺好像有橫木頂著,嚴重時會小便失禁,要刺散脈,在膝蓋前側骨頭和肌肉之間,外側的絡脈,刺三個點。(王冰認為是地機穴,這是錯誤的。經文說在膝蓋前側骨頭和肌肉之間,外側的絡脈,應該是足三里和陽陵泉穴上方的骨頭與膝蓋之間,橫向刺三個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