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6)
卷之二十八·腎膀胱部 (6)
1. 腰痛
二曰濕。經云:太陰司天,濕氣下臨,腎氣上從,當其時反腰脽痛,動轉不便。又曰:太陽在泉,濕淫所勝,病腰似折,亦治以熱劑是也。
三曰寒濕雜合。經云:太陰司天之政,終之氣,寒大舉,濕大化,病關節禁固,腰脽痛,治以燥熱是也。
四曰燥。經云:陽明司天,燥淫所勝,病腰痛,治以苦溫是也。
五曰燥熱風寒雜合。經云:少陰司天之政,水火寒熱,持於氣交,民病腰痛。初之氣,寒乃始,陽氣鬱,民反周密,關節禁固,腰脽痛,治以濕熱多寒清少也。
〔丹〕,摩腰丹,治老人腰痛,婦人白帶。
附子尖,烏頭尖,南星(各二錢半),硃砂,樟腦,丁香(各一錢半),乾薑(一錢),雄黃(一錢半),麝香(五粒,大者,小則加之)
上為末,蜜丸,如龍眼大。每一丸用生薑汁化開如厚粥,火上烘熱,放掌上摩腰中,候藥盡貼腰上,即烘綿衣縛定,腰熱如火,間二日用一丸。
〔世〕,皂角膏,治諸腰腳疼痛。
用好酒二大碗,皂角一斤,去皮弦搗碎,熬至一半,濾去渣,再用前汁入銀石器內熬為膏子,隨痛處貼之。
〔《聖》〕治風腳腰冷痹疼痛。川烏頭三分,去皮臍,生為末,好醋調塗於布帛上貼之,痛即止。
〔《山》〕腰疼。用牛皮膠化開,生薑汁打勻,貼痛處。
〔《素》〕足太陽脈令人腰痛,引項脊尻背如重狀,刺其郄中。太陽正經出血,春無見血。(見刺腰痛篇,下同。王注云:郄中,委中穴也。)
腰背俠脊而痛,至頭𠘧𠘧然,目䀮䀮欲僵仆,刺足太陽郄中出血。(𠘧,音殊,引頸之貌,項背強也。)
刺腰痛引項脊尻背三法。此二法,取足太陽出血也。經云:邪在腎,腹脹腰痛,大便難,肩背頸項痛,時眩,取之湧泉、崑崙,視有血者悉取之,此則足太陽少陰俱取血也。又云:足太陽之脈,是動則病沖頭痛,目似脫,項似拔,脊痛,腰似折,此則視太陽盛虛熱寒陷下,刺施補瀉疾留灸以調之也。
足少陰令人腰痛,痛引脊內廉,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,春無見血,出血太多,不可復也。(王注云:復溜穴也。)
刺腰痛引脊內廉,此法出足少陰經血也。經曰:足少陰之別,名曰大鐘,當踝後繞踝別走太陽,其病虛則腰痛,取之所別也,此補足少陰絡也。
少陽令人腰痛,如以針刺其皮中,循循然不可以俯仰,不可以顧,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。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,夏無見血。(王注云:成骨謂膝外近下腳骨上端兩起骨相併陷間容指者是,按此謂陽陵泉穴。)
陽明令人腰痛,不可以顧,顧如有見者,善悲,刺陽明於胻前三痏,上下和之出血,秋無見血。(王注云:三里穴也。)
衡絡之脈令人腰痛,不可以俯仰,仰則恐僕,得之舉重傷腰,衡絡絕,惡血歸之,刺之在郄陽筋之間,上郄數寸,衡居為二痏出血。(王注謂:郄陽之間衡居二痏,為委陽、殷門二穴者非也。今詳委陽正在郄外廉橫故盡處是穴,非上郄也,殷門上郄一尺是穴,非數寸也。蓋郄陽筋者,按郄內外廉各有一大筋上結於臀,今謂外廉之大筋,故曰陽筋也。
白話文:
腰痛的原因有以下幾種:
第一種是濕氣:就像古籍說的,當太陰星主事時,濕氣會往下侵襲,導致腎氣上浮,這時候就會感到腰部和尾椎疼痛,活動不便。又說,當太陽星主事時,濕氣過盛,也會使人腰痛得像要斷掉一樣,這時要用溫熱的藥來治療。
第二種是寒濕:就像古籍說的,太陰星主事結束時,寒氣大盛,濕氣也增加,會導致關節僵硬,腰部和尾椎疼痛,這時要用乾燥溫熱的藥來治療。
第三種是乾燥:就像古籍說的,當陽明星主事時,乾燥之氣過盛,也會使人腰痛,這時要用苦溫的藥來治療。
第四種是燥熱、風寒混合:就像古籍說的,當少陰星主事時,水火寒熱交替,會讓人腰痛。在初之氣時,寒氣開始出現,陽氣被壓抑,導致身體不適,關節僵硬,腰部和尾椎疼痛,這時要用濕熱的藥,但寒冷的藥要稍微少用。
這裡有一些治療腰痛的方子:
摩腰丹:適合年紀大的人腰痛和婦女白帶。藥材包含:附子尖、烏頭尖、南星各二錢半,硃砂、樟腦、丁香各一錢半,乾薑一錢,雄黃一錢半,麝香五粒(大的,小的要加量)。把這些藥磨成粉,用蜂蜜做成丸子,像龍眼那麼大。每次用一丸,用生薑汁化開像濃粥一樣,在火上加熱,放在手掌上按摩腰部,等藥力散盡就貼在腰上,再用烘熱的棉衣包紮固定,腰部會像火燒一樣熱。隔兩天用一丸。
皂角膏:可以治療各種腰腿疼痛。用兩大碗好酒,一斤皂角(去皮搗碎),熬到剩一半,濾掉渣,再把汁液倒入銀或石器中熬成膏狀,直接貼在疼痛的地方。
川烏頭外敷:可以治療風寒引起的腳和腰部冷痛麻木。用三分川烏頭(去皮)磨成粉,用好醋調成糊狀,塗在布上貼在患處,疼痛就會停止。
牛皮膠外敷:治療腰痛。用牛皮膠化開,加入生薑汁攪勻,貼在疼痛的地方。
另外,古籍中也提到一些針灸治療腰痛的方法:
足太陽經脈會引起腰痛,感覺像有東西壓著脖子、脊椎、背部和尾椎,這時候可以針刺委中穴放血。如果在春天放血可能看不到血。
如果腰背部沿著脊椎兩側疼痛,直到頭部感到昏沉,眼睛發花,快要跌倒,可以針刺足太陽經的委中穴放血。
以上兩條是針對足太陽經的放血療法。古籍說,邪氣在腎臟時,會引起腹脹腰痛,大便困難,肩膀、背部和脖子痛,有時會頭暈,這時候可以針刺湧泉穴和崑崙穴,看有沒有血出來,有的話都要放血。這表示同時也要在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放血。又說,足太陽經脈發病時,會感到頭部脹痛,眼睛像要掉出來,脖子像被拔掉一樣,脊椎疼痛,腰部像要斷掉一樣。這時候就要根據太陽經的盛衰寒熱情況,用針刺或艾灸來調節。
足少陰經脈會引起腰痛,疼痛牽引到脊椎內側,可以針刺足少陰經的復溜穴,春天放血可能看不到血,但放血太多也不好。
如果腰痛牽引到脊椎內側,這是足少陰經的放血療法。古籍說,足少陰經的絡脈叫大鐘,從腳踝後方繞過腳踝,再走向足太陽經。如果虛弱就會引起腰痛,要補足少陰經的絡脈。
足少陽經脈會引起腰痛,感覺像針刺在皮膚裡,無法彎腰、仰頭或轉頭,可以針刺少陽經的陽陵泉穴放血,夏天放血可能看不到血。
足陽明經脈會引起腰痛,無法轉頭,轉頭時好像看到什麼東西,容易悲傷,可以針刺陽明經的足三里穴放血,秋天放血可能看不到血。
衡絡的經脈會引起腰痛,無法彎腰或仰頭,仰頭時會感到快要跌倒,通常是因為搬重物傷了腰,導致衡絡斷裂,瘀血積聚,可以針刺膝蓋後面肌肉之間的穴位,在委陽穴上方數寸處的兩點放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