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七·肺大腸部 (23)
卷之二十七·肺大腸部 (23)
1. 喉喑
〔世〕失音。槐花,瓦上炒令香熟,於地上出火毒,三更後,床上仰臥,隨意服,亦治咯血。
〔《千》〕風寒之氣客於中,滯而不發,故喑不能言。
〔盂〕人患卒啞。杏仁三分,去皮尖熬,另研桂一分如泥,和取杏核大,綿裹含,細細嚥之,日五夜三。
〔丹〕治失音。以桂末著舌下咽津妙。(《千金》、《斗門》、《食忌》、《聖惠方》同。)治風冷失音,以紫梗荊芥根一兩,研汁入酒相和,溫飲半盞,服無時。(《聖惠方》)
〔《聖》〕治風冷失音,咽喉不利。以蘘荷根二兩絞汁,酒一大盞,相和令勻,不計時候,溫服半鍾。
〔孫〕內侍曹都使,新造一宅落成,遷入經半月,飲酒大醉,臥起失音不能語。召孫至,診曰:因新宅故得此疾耳,半月當愈。但服補心氣薯蕷丸,治濕用細辛、川芎,又十日其病漸減,二十日全愈。曹既安,見上問誰醫。曰:孫兆郎中。
上乃召問曰:曹,何疾也?對曰:凡新宅,壁土皆濕,地亦陰多,人乍來陰氣未散,曹心氣素虛,飲酒至醉,毛竅皆開,陰濕之氣從而入乘心經,心經既虛,而濕氣又乘之,所以不能語,臣先用薯蕷丸使心氣壯,然後以川芎、細辛,又去濕氣,所以能語也。
運氣,喑有二:
一曰熱助心實。經云:少陰之復,暴喑,治以苦寒是也。
二曰寒攻心虛。經云:歲火不及,寒乃大行,民病暴喑,治以鹹溫是也。
狐惑聲啞,其證默默欲眠,目不能閉,起居不安是也。(治法見傷寒。)
〔《靈》〕黃帝問於少師曰:人之卒然憂恚,而言無音者,何道之塞,何氣出行,使音不彰?願聞其方。少師答曰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者,聲音之戶也。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。舌者,音聲之機也。懸雍垂者,音聲之關也。頏顙者,分氣之所泄也。
橫骨者,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。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,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是故厭小而疾薄,則發氣疾,其開闔利,其出氣易,其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,其氣出遲,故重言也。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至,其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黃帝曰:刺之奈何?岐伯曰:足之少陰,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,兩瀉其血脈,濁氣乃闢。會厭之脈,上絡任脈,取之天突,其厭乃發也。
(夏恚無言篇)
厥氣走喉而不能言,手足清,大便不利,取足少陰。(雜病篇,厥氣者,逆氣也,足少陰脈循喉嚨,又挾舌本,故取之。)
針灸,喑有三法:
其一取足少陰。上二段經文是也。
其二取足陽明。經云:足陽明之別,名曰豐隆,去踝八寸,別走太陰,下絡喉嗌,其病氣逆,則喉痹卒喑,取之所別是也。予治一男子四十九歲,久病痰嗽,忽一日感風寒,食酒肉,遂厥氣走喉,病暴喑,與灸足陽明豐隆二穴各三壯,足少陰照海穴各一壯,其聲立出,信哉聖經之言也。
白話文:
喉喑
[世] 聲音沙啞失聲。用槐花在瓦片上炒到香熟,然後放在地上散去火氣。在三更(午夜)後,仰躺在床上,隨意服用,這個方法也可以治療咯血。
[《千》] 風寒之氣侵入體內,阻滯不散,所以會聲音沙啞說不出話。
[盂] 治療突然啞聲。用杏仁三分,去掉皮和尖端後炒過,另外研磨桂枝一分成泥狀,混合在一起搓成杏核大小,用棉布包好含在口中,慢慢吞嚥,白天五次,夜晚三次。
[丹] 治療失聲。用桂末塗在舌下,然後嚥下口水,效果很好。(《千金方》、《斗門方》、《食忌》、《聖惠方》都有記載。)治療風寒引起的失聲,可以用紫梗荊芥根一兩,研磨取汁,加入酒中混合,溫熱服用半杯,不限時間服用。(《聖惠方》)
[《聖》] 治療風寒引起的失聲,咽喉不舒服。用蘘荷根二兩絞汁,加入酒一大杯,混合均勻,不限時間,溫熱服用半小杯。
[孫] 內侍曹都使,新蓋的房子剛落成,搬進去半個月後,飲酒大醉,睡醒後就失聲說不出話。請孫醫生來看,診斷說:是因為新房子的緣故才得這個病,半個月就會好。讓他服用補心氣的薯蕷丸,以及治療濕氣的細辛、川芎,過了十天病情逐漸減輕,二十天後完全康復。曹都使病好後,皇帝問是誰醫治的。回答說是:孫兆郎中。
皇帝就召見孫兆郎中問道:曹都使得了什麼病?孫兆郎中回答說:凡是新蓋的房子,牆壁和土壤都很潮濕,陰氣很重,人剛搬進去陰氣還沒散開,加上曹都使心氣原本就虛弱,又喝醉酒,毛孔大開,陰濕之氣就從毛孔侵入心經。心經虛弱,又被濕氣侵襲,所以才說不出話。我先用薯蕷丸來補益心氣,然後用川芎、細辛來去除濕氣,所以他才能說話。
運氣(氣候變化對疾病的影響),喑啞有兩種原因:
第一種是熱邪助長心氣過盛。醫書說:少陰經氣復盛時,會突然喑啞,用苦寒的藥物治療。
第二種是寒邪侵襲導致心氣虛弱。醫書說:如果氣候火運不足,寒邪就會大行,人們就會得突然喑啞,用鹹溫的藥物治療。
狐惑病引起的聲音沙啞,症狀是默默想睡,眼睛無法閉上,坐立不安。(治療方法在傷寒篇)
[《靈》] 黃帝問少師說:人突然憂愁憤怒,導致發不出聲音,是哪條經脈被阻礙,什麼氣無法正常運行,導致聲音無法發出?希望聽你講解。少師回答說:咽喉是食物通道,喉嚨是氣體上下流動的地方。會厭是聲音的門戶,口唇是聲音的扇子,舌頭是聲音的發聲器,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,頏顙是氣體散發的地方。
橫骨是神氣發力讓舌頭活動的地方。所以人的鼻涕止不住,是因為頏顙沒有打開,氣體運行失常。會厭小而薄,那麼發氣就快,開合靈活,出氣容易;會厭大而厚,那麼開合就困難,出氣就慢,所以會重複說話。人突然失聲,是因為寒氣侵入會厭,導致會厭無法開合,無法將氣向下傳導,開合不暢,所以沒有聲音。黃帝問:如何用針灸治療?岐伯說:足少陰經脈,向上連繫到舌頭,絡於橫骨,最終到達會厭,在這兩處放血,就可以清除濁氣。會厭的脈絡,向上連接任脈,可以取天突穴,這樣會厭就能夠打開。
(夏恚無言篇)
厥氣(逆氣)上衝喉嚨導致無法說話,手腳冰冷,大便不通暢,可以取足少陰經脈上的穴位。(雜病篇,厥氣就是逆氣,足少陰脈循著喉嚨,又夾著舌根,所以取足少陰經上的穴位治療。)
針灸,治療喑啞有三種方法:
第一種是取足少陰經的穴位。以上兩段經文說的就是這種方法。
第二種是取足陽明經的穴位。醫書說:足陽明經的分支,叫做豐隆穴,在腳踝上八寸處,分支走向太陰經,向下聯絡咽喉,如果氣逆,就會導致喉痹,突然喑啞,可以取這個分支上的穴位治療。我曾經治療一位四十九歲的男子,長年咳嗽,忽然有一天感受風寒,又吃酒肉,導致厥氣上衝喉嚨,突然失聲,我為他針灸足陽明經的豐隆穴兩個穴位,各灸三壯,又灸足少陰經的照海穴各一壯,他的聲音立刻恢復,真是相信醫書上說的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