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七·肺大腸部 (21)
卷之二十七·肺大腸部 (21)
1. 皮膚痛
皮膚痛屬心實。經云:夏脈者心也,夏脈太過,則病身熱膚痛為浸淫。
運氣皮膚痛皆屬火邪傷肺。經云:少陰在泉,熱淫所勝,病寒熱皮膚痛。又云:少陰司天,火淫所勝,熱上皮膚痛。又云:少陰之復,咳,皮膚痛,治以諸寒是也。
針灸,皮膚痛取肺。經云:邪在肺則病皮膚痛,寒熱,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背,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椎之傍,以手疾按之快然,乃刺之,取之缺盆中以越之是也。
〔《甲》〕身腫,皮膚痛,不可近衣,淫濼苛獲,久則不仁,屏翳主之。
白話文:
[皮膚疼痛]
皮膚疼痛問題通常和心臟功能過盛有關。古書有記載,在夏季,與心臟相關的脈象如果過於強烈,會導致身體發熱,皮膚疼痛,並可能演變成濕疹或皮膚感染。
從運氣學說的角度來看,所有皮膚疼痛都可歸咎於火邪侵害肺臟。古書提到,當少陰(心腎)處於下位,過度的熱邪會造成發燒、寒熱交錯及皮膚疼痛。又說,當少陰主宰上空,火邪過盛時,熱邪會上升導致皮膚疼痛。再者,當少陰反擊,會引發咳嗽和皮膚疼痛,這時候需用寒性療法來治療。
在針灸治療上,皮膚疼痛應從肺臟著手。古書提到,肺臟受邪,會導致皮膚疼痛、寒熱交加、呼吸困難、出汗、咳嗽時肩膀背部會疼痛,治療方式是在胸膛外側肺臟腧穴、背部第三節椎骨旁邊的肺俞穴快速按壓,感到舒適後進行針刺,以及在缺盆穴施針以促進氣血流通。
另外,如出現全身浮腫、皮膚疼痛到無法穿衣服,皮膚濕潤且有瘙癢感,長時間下來感覺麻木無知覺,這時候要找專門醫生進行治療。
2. 皮膚索澤
皮膚索澤,即仲景所謂皮膚甲錯,蓋皮膚澀而不滑澤者是也。
〔仲〕五勞虛極羸瘦,腹滿,不能飲食,食傷、憂傷、飲傷、房室傷、飢傷、勞傷、經絡榮衛傷,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,緩中補虛,大黃虻蟲丸主之。(方見勞條。)
三陽為病,發寒熱,其傳為索澤。(全文見診病傳變,索,盡也。王氏云:精血枯涸,故皮膚潤澤之氣皆盡也。)
〔仲〕咳有微熱,煩滿,胸中甲錯。是為肺癰。葦莖湯主之。(方見肺癰門。)
運氣,皮膚索澤屬燥傷膽氣。經云:陽明在泉,燥淫所勝,病體無膏澤,治以苦寒是也。
針灸,皮膚索澤,取足少陽。經云:足少陽之脈是動,則病體無膏澤,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。
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,水泆飲也。(全文見診法。)
白話文:
[皮膚乾燥]
皮膚乾燥,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皮膚像甲片一樣錯落不平,指的是皮膚乾澀,失去光澤的情況。
根據張仲景的說法,五勞過度虛弱至極度消瘦,腹部脹滿,無法進食,無論是因飲食、憂慮、飲酒、房事、飢餓或勞累而受傷,或經絡營衛受損,體內存在乾枯的血液,導致皮膚像甲片一樣錯落不平,雙眼呈現暗黑色。為了緩解這些症狀並補充虛弱的身體,可使用大黃虻蟲丸治療。(此藥方詳見於勞損部分。)
當太陽、陽明和少陽經絡出現問題,會產生寒熱交錯的症狀,若病情進一步發展,皮膚就會變得極度乾燥。(全段內容可參考診斷疾病轉變的部分,"索"在此處的意思是完全。王氏認為,這是因為精血枯竭,導致皮膚原本應有的潤澤氣息完全消失。)
根據張仲景的描述,咳嗽伴隨微熱,胸部感到悶滿且皮膚像甲片一樣錯落不平,這是肺部生瘍的徵兆。可以使用葦莖湯來治療。(葦莖湯的詳細內容可見於肺部生瘍的部分。)
根據運氣學說,皮膚乾燥是由燥邪傷害膽氣所致。經典中提到,當陽明經絡處於低潮時,如果受到燥邪影響,身體就會缺乏潤澤,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在針灸治療上,對於皮膚乾燥的情況,應選擇足少陽經絡。經典中提到,當足少陽經絡活動異常時,身體就會缺乏潤澤。應觀察其盛衰和寒熱情況,然後在相應部位進行針刺治療。
當手腕內側的皮膚粗糙得像枯魚的鱗片一樣,這可能是水液代謝失調所導致的問題。(全段內容可參考診斷方法部分。)
3. 喑
喑者,邪入陰部也。經云:邪搏陰則為喑。又云:邪入於陰,搏則為喑。然有二症:一曰舌喑,乃中風舌不轉運之類是也;一曰喉喑,乃勞嗽失音之類是也。蓋舌喑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,而喉咽音聲則如故也;喉喑但喉中聲嘶,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。
白話文:
【聲音沙啞】
聲音沙啞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病邪侵入身體的陰部。古籍上說,當邪氣與身體的陰部相互作用時,就會導致聲音沙啞。這種情況可分為兩種症狀:一種是舌頭沙啞,這類型通常是由中風導致舌頭無法正常運作;另一種是喉嚨沙啞,這類型通常是由勞累咳嗽失去聲音所引起。
舌頭沙啞的患者,僅僅是舌頭無法正常運作來發聲說話,但是喉嚨和咽喉的發聲功能還是正常的;喉嚨沙啞的患者,則是喉嚨發出的聲音嘶啞,但是舌頭仍然能夠正常運作來說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