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七·肺大腸部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七·肺大腸部 (20)

1. 肩痛

針灸,肩痛有三法:

其一取手陽明。經云:大腸手陽明之脈所生病者,肩前臑痛,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。

其二取手太陽。經云: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,則病肩似拔,臑似折,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。

其三取筋,經云:手太陽之筋病,繞肩胛引頸而痛,應耳中鳴痛,手陽明足太陽之筋皆病,肩不舉,皆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腧也。

〔《東》〕肩不可動,臂不可舉:肩髃(二寸半。),巨骨(五分。),清泠淵(一寸。),關衝(五分。)

〔《玉》〕肩端腫:肩髃(二寸半,瀉九吸。),腕骨(七分,先瀉後補。),兩胛痛:肩井(二寸半,不宜久停針。),支溝

〔《甲》〕肩腫不能顧,氣舍主之。肩中熱,指臂痛,肩髃主之。肩肘中痛難屈伸,手不可舉,腕重急,曲池主之。肩肘節酸重,臂痛不可屈伸,肘窌主之。肩痛不能自舉,汗不出,頭痛,陽池主之。肩重,肘臂痛不可舉,天宗主之。肩胛周痹,曲垣主之。肩胛中痛而寒至肘,肩外腧主之。

肩膊閉急,淒厥惡寒,魄戶主之。肩痛不可舉,天窌、秉風主之。肩重不舉,臂痛,肩窌主之。肩不可舉,不能帶衣,清泠淵主之。肩痛不可舉,引缺盆雲門主之。

白話文:

[肩痛]

對於肩痛,針灸治療有三個方法:

第一種是針灸手陽明經。古籍記載:大腸手陽明之脈所導致的疾病,會引起肩膀前方和上臂疼痛,要根據病情的盛虛、是否伴有熱感或寒感,以及是否有局部凹陷來選擇治療點。

第二種是針灸手太陽經。古籍記載:小腸手太陽之脈的活動異常,會導致肩部像被拉扯,上臂像折斷的感覺,同樣要根據病情的盛虛、是否伴有熱感或寒感,以及是否有局部凹陷來選擇治療點。

第三種是針灸筋絡。古籍記載:手太陽之筋絡的病變,會造成肩膀周圍疼痛,牽引到脖子,並可能伴隨耳朵疼痛,手陽明足太陽之筋絡的病變,會導致肩膀無法抬舉,這類情況的治療,通常使用燒針或快速針刺,根據病人的反應調整針灸次數,並以疼痛區域作為針灸點。

《東方針灸學》中提到:若肩膀無法移動,手臂無法抬舉,可針灸肩髃穴(深度約二寸半)、巨骨穴(深度五分)、清泠淵穴(深度一寸)、關衝穴(深度五分)。

《玉龍賦》中指出:若肩膀末端腫脹,可針灸肩髃穴(深度二寸半,先瀉後補九次)、腕骨穴(深度七分,先瀉後補);若兩肩胛疼痛,可針灸肩井穴(深度二寸半,不宜久留針)、支溝穴。

《甲乙經》中記載:若肩膀腫脹且無法轉動,可針灸氣舍穴;若肩膀中間發熱,手指和手臂疼痛,可針灸肩髃穴;若肩膀和肘部疼痛且難以屈伸,手部無法抬舉,手腕沉重緊繃,可針灸曲池穴;若肩膀和肘部關節酸重,手臂疼痛且無法屈伸,可針灸肘窌穴;若肩膀疼痛無法自行抬舉,出汗困難,頭痛,可針灸陽池穴;若肩膀沉重,肘臂疼痛且無法抬舉,可針灸天宗穴;若肩胛周圍麻痹,可針灸曲垣穴;若肩胛中部疼痛且寒冷延伸到肘部,可針灸肩外腧穴。

若肩膀和背部緊繃,全身發冷,可針灸魄戶穴;若肩膀疼痛且無法抬舉,可針灸天窌穴、秉風穴;若肩膀沉重無法抬舉,手臂疼痛,可針灸肩窌穴;若肩膀無法抬舉,無法穿衣服,可針灸清泠淵穴;若肩膀疼痛無法抬舉,可針灸缺盆穴、雲門穴。

2. 皮膚

〔《素》〕黃帝問曰:余聞皮有分部,脈有經紀,筋有結絡,骨有度量,其所生病各異,別其分部,左右上下,陰陽所在,病之始終,願聞其道。岐伯對曰:欲知皮部以經脈為記者,諸經皆然。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陽明之絡也,其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,則寒熱也。絡盛則入客於經。

陽主外,陰主內。少陽之陽,名曰樞持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陽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,故在陽者主內,在陰者主出,以滲於內,諸經皆然。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陽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陰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。

其入經也,從陽部注於經,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。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心主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大陰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。凡十二經絡脈者,皮之部也。是故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於皮毛,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於絡脈,留而不去,傳入於經,留而不去,傳入於腑,廩於腸胃。

邪之始入於皮也,泝然起毫毛,開腠理;其入於絡也,則絡脈盛色變,其入客於經也,則感虛乃陷下;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㿉破,毛直而敗。帝曰:夫子言之皮之十二部,其生病皆何如?岐伯曰:皮者脈之部也,邪客於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於絡脈,絡脈滿則注於經脈,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。故皮者有分部,不與而生大病也。

帝曰善。(皮部論)

皮膚屬肺。經云:肺之合皮也,其榮毛也。又云:肺主皮毛,在臟為肺,在體為皮毛是也。

毛折爪枯為手太陰絕。經云:手太陰者,行氣溫於皮毛者也,氣不榮則皮毛焦,皮毛焦則津液去,皮絕者津液既去,則爪枯毛折,毛折者毛先死。

白話文:

【皮膚】

黃帝問道:我聽說皮膚有不同的部位,脈絡有其規律,筋骨有其連接,骨骼有其尺寸,它們生病時症狀各有不同。若要分辨這些部位,如何區分左右上下,陰陽所處的位置,以及疾病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,我希望聽你詳細解釋。

岐伯回答:要了解皮膚部位,我們可以根據經脈來辨認,所有的經脈都是如此。陽明之陽,又稱為害蜚,我們上下看其分佈,當看到其中有些浮現的絡脈,這些就是陽明經的絡脈。如果顏色偏青,表示疼痛;顏色偏黑,表示有風濕;顏色黃紅,表示有熱症;顏色偏白,表示有寒症;如果五色都有出現,那就是寒熱交錯的病症。絡脈充盈,就會進入經脈。

陽主外,陰主內。少陽之陽,又稱為樞持,我們上下看其分佈,當看到其中有些浮現的絡脈,這些就是少陽經的絡脈。絡脈充盈,就會進入經脈,所以位於陽面的主管內部,位於陰面的主管外部,將體內的濕氣排出,所有的經脈都是這樣。

太陽之陽,又稱為關樞,我們上下看其分佈,當看到其中有些浮現的絡脈,這些就是太陽經的絡脈。絡脈充盈,就會進入經脈。少陰之陰,又稱為樞儒,我們上下看其分佈,當看到其中有些浮現的絡脈,這些就是少陰經的絡脈。絡脈充盈,就會進入經脈。

當它們進入經脈,會從陽面注入經脈,當它們離開,會從陰面注入骨髓。心主之陰,又稱為害肩,我們上下看其分佈,當看到其中有些浮現的絡脈,這些就是心主經的絡脈。絡脈充盈,就會進入經脈。太陰之陰,又稱為關蟄,我們上下看其分佈,當看到其中有些浮現的絡脈,這些就是太陰經的絡脈。絡脈充盈,就會進入經脈。

所有十二經絡的脈絡,都屬於皮膚的部位。因此,大多數疾病的開始,都會先影響皮毛。當邪氣侵襲,就會使腠理(皮膚毛孔)張開,腠理一張開,邪氣就會進入絡脈,停留不去,接著傳入經脈,再停留不去,就會傳入腑臟,積聚在腸胃。

邪氣初入皮膚,會使人汗毛豎立,腠理張開;邪氣進入絡脈,就會使絡脈充盈,顏色改變;邪氣進入經脈,就會使人感到虛弱,身體下陷;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,寒氣多會導致筋骨收縮和骨痛,熱氣多會導致筋骨鬆弛和骨頭萎縮,肌肉也會隨之消耗,毛髮變得乾枯無光。

黃帝問:你所說的皮膚十二部位,如果生病了,會是什麼樣的狀況?岐伯回答:皮膚是脈絡的部位,邪氣侵入皮膚,就會使腠理張開,腠理一張開,邪氣就會進入絡脈,絡脈充滿邪氣,就會注入經脈,經脈充滿邪氣,就會進入腑臟。所以,皮膚有不同的部位,如果不好好保護,就會產生嚴重的疾病。

黃帝說:你講得真好。(皮部論)

皮膚歸屬於肺。經典上說:肺和皮膚是相合的,皮膚的榮華就來自於肺。又說:肺主管皮毛,肺在臟器中代表肺,而在身體上代表皮毛。

如果毛髮斷裂,指甲乾枯,這是手太陰經的徵兆。經典上說:手太陰經主管氣血溫暖皮毛,如果氣血無法滋養皮毛,皮毛就會乾枯,皮毛乾枯,津液就會流失,津液流失,指甲就會乾枯,毛髮就會斷裂,毛髮斷裂,就表示毛髮已經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