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七·肺大腸部 (14)
卷之二十七·肺大腸部 (14)
1. 少氣
少氣者,氣少不足以言也。
〔《素》〕三陽絕,三陰微,是為少氣。(方盛衰論)怯然少氣者,是水道不行,形氣消索也。(示從容篇)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。(全文見診生死。)
上少氣治法,蓋生脈散、獨參湯之屬是也。
一陽發病,少氣善咳善泄。(全文見診病傳變。)
運氣,少氣有二:
一曰火熱。經云:火鬱之發,民病少氣。又云:少陰之復,少氣骨痿。又云:少陽之復,少氣脈痿,治以諸寒是也。
二曰風濕。經云:太陽司天之政,四之氣,風濕交爭,風化為雨,民病大熱少氣是也。
針灸,少氣有三:
一曰補肺。經云:肺藏氣,氣不足則息微少氣,補其經隧,無出其氣。又云: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,耳聾嗌乾,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,厥陰內血者是也。
二曰補腎。經云:少氣,身漯漯也,言吸吸也,骨酸體懈惰不能動,補足少陰是也。(漯,運合切)
三曰補氣海。經云:膻中者,為氣之海,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,前在於人迎。氣海不足,則氣少不足以言,審守其輸,調其虛實。所謂柱骨之上者,蓋天容穴也。人迎者,結喉兩旁之脈動處也。乃取天容、人迎二穴補之也。
魚際絡青短者,少氣也。(全文見陰陽。)
〔《素》〕脾脈搏堅而長,其色黃,當病少氣。(脈要精微論)一呼脈一動,一吸脈一動,曰少氣。(平人氣象論)
尺堅大,脈小甚,少氣,悗有加,立死。(全文見診,謂尺內堅而脈反小,而少氣悗加也。)
白話文:
[少氣]的意思就是呼吸淺弱,氣力不足,說話也會顯得氣虛。
根據《素問》,如果三陽氣脈消失,三陰氣脈微弱,這就表示少氣的症狀。(出自《方盛衰論》)如果病人表現出膽怯且呼吸淺弱,這可能是因為水液代謝不暢,身體氣力消瘦所致。(出自《示從容篇》)如果病人說話聲音微弱,一整天都這樣,這可能就是氣力耗損的現象。(詳情請參考《診生死》的相關內容。)
對於少氣的治療方法,通常會用到像生脈散或獨參湯等藥物。
當一陽發生疾病時,可能會出現少氣、易咳嗽和易腹瀉的情況。(詳細內容請參考《診病傳變》)
在運氣學說中,導致少氣的原因有兩個:
第一,可能是火熱導致。經典提到,當火氣鬱積爆發時,人們會感到少氣。又說,當少陰回復時,會有少氣和骨痿的症狀。再說,當少陽回復時,會有少氣和脈痿的問題,這些情況都需要用寒性藥物來治療。
第二,可能是風濕導致。經典提到,在太陽掌管天空的季節,第四季時風濕交爭,風化為雨,人們會感到非常熱且少氣。
在針灸治療中,導致少氣的原因有三個:
第一,可能是肺部問題。經典提到,肺主氣,如果氣不足,就會呼吸微弱,少氣,應該補充肺經,不要讓肺氣流失。又說,如果肺虛,就會少氣,無法正常呼吸,耳鳴口乾,應取太陰和足太陽之外的穴位,以及厥陰內的血穴來治療。
第二,可能是腎臟問題。經典提到,如果少氣,身體疲倦,呼吸急促,骨頭痠痛,身體乏力,無法活動,應補足少陰經。
第三,可能是氣海不足。經典提到,膻中是氣的海洋,它的輸入點在柱骨的上下,前面在人迎穴。如果氣海不足,就會少氣,無法說話,應該細心守護這些輸入點,調節虛實。所謂的柱骨上方,大概是指天容穴。人迎穴則是在喉結兩側脈動的地方。所以,應取天容和人迎兩個穴位來補氣。
如果魚際絡脈呈現青色且短,這可能是少氣的徵兆。
根據《素問》,如果脾脈搏堅硬且長,顏色偏黃,可能會有少氣的問題。(出自《脈要精微論》)如果一呼一吸之間,脈搏只跳動一次,這也是少氣的徵兆。(出自《平人氣象論》)
如果尺脈堅硬粗大,但是脈象反而細小,而且有少氣和悶熱加重的症狀,可能馬上就會死亡。(詳細內容請參考《診》的相關描述,即尺脈內堅硬但脈象卻細小,且有少氣和悶熱加重的現象。)
2. 善悲
悲屬肺。經云:在臟為肺,在志為悲。又云:精氣並於肺則悲是也。
〔仲〕婦人臟躁,喜悲傷欲哭,象如神靈所作,數欠伸,,甘麥大棗湯,主之。
甘草(三兩),小麥(一升),大棗(十枚)
上三味,水六升,煮三升,溫分三服。亦補脾氣。
〔《本》〕鄉里有一婦人,數次無故,悲泣不止,或謂之有祟,祈禳請禱備至,終不應。予忽憶《金匱》有一證。云:婦人臟躁悲傷欲哭,象如神靈,數欠伸者,宜甘麥大棗湯。予急令治藥,盡劑而愈。古人識病制方,種種絕妙如此。
運氣,悲皆屬寒水攻心。經云:火不及曰伏明,伏明之紀,其病昏惑悲忘,從水化也。又云:太陽司天,寒氣下臨,心氣上從,喜悲數欠。又云: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喜悲時眩僕。又云:太陽之復,甚則入心,善忘善悲,治以諸熱是也。
針灸,悲有二:
其一取心。經云:邪在心,則病心痛善悲,時眩僕,視有餘不足而調其輸也。
其二取厥陰。經云:厥陰根於大敦,結於玉英,絡於亶中。厥陰為闔,闔折即氣絕而喜悲,悲者取之厥陰,視有餘不足虛實寒熱陷下而取之也。
白話文:
【善悲】
悲這種情緒與肺臟相關。古籍中提到,在五臟中與肺相對應的是悲這種情感。也有文獻說,當精氣過多集中在肺部時,人就會感到悲傷。
【張仲景】女性如果出現類似髒燥的情況,常常感到悲傷想哭,就像被神靈附體一樣,經常打哈欠伸懶腰,這時可以服用甘麥大棗湯來調理。
藥方爲甘草三兩、小麥一升、大棗十枚。將這三種材料加入六升水中煮至剩下三升,溫熱後分三次服用。此方除了可以調理悲傷情緒外,還有補脾的功效。
【本草綱目】鄉間曾有一位婦人,多次無故不停哭泣,有人認爲她是受到邪祟的影響,進行了各種祈福和祭祀,但始終沒有效果。我突然想起《金匱要略》中有這樣一種病症描述:女性出現髒燥,悲傷欲哭,就像被神靈附體,經常打哈欠伸懶腰,適合用甘麥大棗湯治療。我趕緊讓她準備藥材並按方服用,最終病情得到治癒。古人對疾病的認識和方劑的制定,往往有絕妙之處。
從運氣學說來看,過度的悲傷通常與寒水之氣影響心臟有關。古籍中提到,當心火不足時,會出現昏沉、悲傷、健忘等症狀,這是由於寒水之氣的影響。又說,當太陽處於天空的高位,寒氣下降,心氣上升,人會容易感到悲傷,頻繁打哈欠。還有,當太陽處於天空的高位,寒氣過盛時,人會感到悲傷,時常眩暈倒地。再者,當太陽的力量反彈回來,嚴重時會影響心臟,使人容易忘記,容易悲傷,治療時要用熱性藥物。
鍼灸療法中,對於悲傷情緒的調理有兩種方式:
一是針對心經。古籍中說,當邪氣侵入心臟,會導致心痛,常感到悲傷,有時會眩暈倒地,這時需要根據心經的氣血狀況調整相應的穴位。
二是針對厥陰經。古籍中說,厥陰經起始於大敦穴,結於玉英穴,絡於亶中穴。厥陰經是閉合的,當閉合受阻時,氣機不暢,人就會感到悲傷。對於悲傷,可以通過刺激厥陰經上的穴位來調理,具體操作要看氣血的虛實、寒熱情況以及穴位是否凹陷來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