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陰陽臟腑部 (11)

1. 治虛實法

自下而上者,一損損於腎,骨痿不能起於床;二損損於肝,筋緩不能自收持;三損損於脾,飲食不能消克。論曰:心肺損而色敗,腎肝損而形痿,谷不能化而脾損。感此病者,皆損之病,漸浸之深,皆虛勞之疾也。

四君子湯,治肺損而皮聚毛落,益氣可也。(方見前)

八物湯,治心肺虛損,皮聚而毛落,血脈虛損,婦人月水愆期,益氣和血。(方見前)

十全散,治心肺損及胃,飲食不為肌膚,益氣和血調食。(方見前)

金剛丸,治腎損,骨痿不能起於床,益精補腎。

萆薢,杜仲(炒),蓯蓉(酒浸),菟絲子(酒浸,等分)

上細末,酒煮豬腰子為丸,桐子大。每服五、七十丸,空心酒下。

牛膝丸,治肝腎損,骨痿不能起床,筋緩不能收持,宜益精緩中。

牛膝(酒浸),萆薢,杜仲(炒),蓯蓉(酒浸),防風,菟絲子(酒浸),白蒺藜(等分),桂(一分)

上細末,酒煮豬腰子丸,桐子大。空心酒下五、七十丸。

煨腎丸,治肝腎損及脾,食穀不化,宜益精緩中消穀。

牛膝,萆薢,杜仲,蓯蓉,菟絲子,白蒺藜,胡蘆巴,破故紙(等分),桂(半兩)

上丸如金剛丸法。治腰痛不起者,神效。

上陰陽虛損諸方,蓋謂虛而無熱者設也。若虛而有熱者,作虛熱治之。虛熱又分二法,一治新病屬虛熱者,反治條求之;一治久病屬勞瘵者,骨蒸門求之。

〔《素》〕絡氣不足,經氣有餘者,寸口熱而尺寒也。秋冬為逆,春夏為從,治主病者。經滿絡虛,刺陰灸陽。若經虛絡滿者,尺熱寸口寒澀也,春夏死,秋冬生。絡滿經虛,灸陰刺陽。經絡皆實,是寸脈急而尺緩也,皆當治之。故曰滑則從,澀則逆也。(《通評虛實論》)

〔《素》〕夫人之常數,太陽常多血少氣,少陽常多氣少血,陽明常多氣多血,少陰常多氣少血,厥陰常多血少氣,太陰常少血多氣,此天之常數。(《血氣形志論》)

〔許學士〕:脈浮而有力者,表實也。浮而無力者,表虛也。沉而有力者,裡實也。沉而無力者,裡虛也。

〔云〕脈浮診得六數七極者,為表實也。浮診得三遲二敗者,為表虛也。如中診得六數七極者,是中焦之熱實也。中診得三遲二敗者,中焦虛也。如沉診得六數七極者,下焦有實熱也。沉診得三遲二敗者,下焦虛也。

〔《素》〕帝曰:病之中外何如?岐伯曰:調氣之方,必別陰陽,定其中外,各守其鄉,內者內治,外者外治,微者調之,其次平之,盛者奪之,汗之下之,寒熱溫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,謹道如法,萬舉萬全,氣血正平,長有天命(《至真要大論》下同)。帝曰:病之中外何如?岐伯曰:從內之外者調其內,從外之內者治其外。

白話文:

治虛實法

由下往上逐漸損傷,首先損傷腎臟,則骨頭痿弱,無法下床;其次損傷肝臟,則筋脈鬆弛,無法自主控制;再次損傷脾臟,則飲食無法消化吸收。總而言之:心肺受損則面色敗壞,腎肝受損則形體痿弱,飲食無法消化則脾臟受損。患有這些疾病的人,都是臟腑受損的疾病,病邪浸淫日久,都屬於虛勞之症。

四君子湯,用於治療肺部受損導致皮膚粗糙、毛髮脫落,能益氣。

八物湯,用於治療心肺虛損、皮膚粗糙、毛髮脫落、血脈虛損,以及婦女月經不調,能益氣和血。

十全散,用於治療心肺及胃部受損,導致飲食無法滋養肌膚,能益氣和血,調理脾胃。

金剛丸,用於治療腎臟受損,骨頭痿弱,無法下床,能益精補腎。(藥材:萆薢、杜仲(炒)、蓯蓉(酒浸)、菟絲子(酒浸),等量混合,研成細末,用酒煮豬腰子做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五、七十丸,空腹溫酒送服。)

牛膝丸,用於治療肝腎受損,骨頭痿弱,無法起床,筋脈鬆弛,無法自主控制,能益精,緩解症狀。(藥材:牛膝(酒浸)、萆薢、杜仲(炒)、蓯蓉(酒浸)、防風、菟絲子(酒浸)、白蒺藜,等量混合,桂枝(用量為其他藥材的十分之一),研成細末,用酒煮豬腰子做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,空腹溫酒送服五、七十丸。)

煨腎丸,用於治療肝腎及脾臟受損,導致飲食不消化,能益精,緩解症狀,促進消化。(藥材:牛膝、萆薢、杜仲、蓯蓉、菟絲子、白蒺藜、胡蘆巴、破故紙,等量混合,桂枝(半兩),製丸方法同金剛丸。治療腰痛難以起床,效果神奇。)

以上治療陰陽虛損的諸方,都是針對虛證無熱症而設的。如果虛證伴有發熱,則應按照虛熱的治療方法處理。虛熱又分兩種情況:一種是新發病的虛熱,應當用反治的方法治療;一種是久病導致的勞瘵,則應從骨蒸的治療方法中尋找答案。

《素問》記載:絡氣不足,經氣有餘者,寸口脈熱而尺脈寒,秋冬為逆,春夏為順,應當治療主要疾病。經氣充盈而絡氣虛弱,應刺陰經,灸陽經。如果經氣虛弱而絡氣充盈,則尺脈熱而寸口脈寒澀,春夏容易死亡,秋冬容易存活。絡氣充盈而經氣虛弱,應灸陰經,刺陽經。經絡都實證,則寸脈急促而尺脈緩慢,都應該治療。所以說,脈象滑利則順其自然,脈象澀滯則應反其道而行之。(《通評虛實論》)

《素問》記載:人體的常態是,太陽經常多血少氣,少陽經常多氣少血,陽明經常多氣多血,少陰經常多氣少血,厥陰經常多血少氣,太陰經常少血多氣,這是人體的生理常數。(《血氣形志論》)

許學士說:脈象浮而有力者為表實,浮而無力者為表虛;脈象沉而有力者為裡實,沉而無力者為裡虛。

另有記載:脈象浮取,得六數七極者為表實;浮取,得三遲二敗者為表虛。中指部位診脈,得六數七極者為中焦熱實;中指部位診脈,得三遲二敗者為中焦虛。沉取脈象,得六數七極者為下焦有實熱;沉取脈象,得三遲二敗者為下焦虛。

《素問》記載:黃帝問道:疾病的內外如何區別?岐伯答道:調治氣的方劑,必須區分陰陽,確定疾病的內外,各自守其部位,內在的疾病應內治,外在的疾病應外治。輕微的疾病應調理,其次是使之平緩,盛大的疾病應當奪其盛,用汗法排出病邪,寒熱溫涼,用衰其盛的方法,根據病情發展,謹慎施治,方法得當,則萬無一失,氣血平和,才能長壽。(《至真要大論》)黃帝問道:疾病的內外如何區別?岐伯答道:從內向外發病的,應調治其內;從外向內發病的,應治療其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