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七·肺大腸部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七·肺大腸部 (8)

1.

三曰風火為氣逆。經云:木太過曰發生,發生之紀,上微則其氣逆是也。
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衛氣之留於腹中,搐積不行,苑蘊不得常所,使人肢脅胃中滿,喘呼逆息者,何以去之?伯高曰:其氣積於胸中者,上取之;積於腹中者,下取之;上下皆滿者,傍取之。黃帝曰:取之奈何?伯高對曰:積於上,瀉大迎天突、喉中;積於下者,瀉三里與氣衝;上下皆滿者,上下取之,與季脅之下一寸。重者,雞足取之。

診視其脈大而弦急,及絕不至者,及腹皮急甚者,不可刺也。(衛氣失常論,難足取之者,正入一針,左右斜入二針,如雞之足三爪也。東垣云,大不可刺者宜灸也,一則沉寒痛冷,二則無脈知陽絕也,三則腹皮急而陽陷也,舍此三者,余皆不得灸。若病在兩寸者及腹皮急甚者,當從陰引陽取穴於腹募,五臟病取五臟募,六腑病取六腑募。

若病在兩尺脈者,當從陽引陰,取穴於背腧,五臟病取五臟腧,六腑病取六腑腧。元氣病取六腑腧募,筋骨有形病者取五腧募。其病不在天之陽,不在地之陰,在腹中者,故取季脅下一寸。元氣病取之右,筋骨病取之左,故在中者旁取之。此其理也,灸者認取之。)
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刺節言振埃,夫子乃言刺外經,去陽病,余不知其所謂也,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振埃者,陽氣大逆,上滿於胸中,憤瞋肩息,大氣逆上,喘喝坐伏,病惡埃煙,䭇,不得息,請言振埃,尚疾于振埃。黃帝曰:善。取之何如?岐伯曰,取之天容。黃帝曰:其咳上氣,窮詘胸痛者,取之奈何?岐伯曰:取之廉泉。

黃帝曰:取之有數乎?岐伯曰:取天容者,無過一里,取廉泉者,血變而止。帝曰:善哉(刺節真邪篇䭇,於結反。陽迎頭痛,胸滿不得息,取之人迎。(寒熱病篇陽迎,陽逆也。)氣逆上,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。(雜病篇)

刺灸喘,滿有六法:

其一取陽氣,上四節經文所言者是也。

其二取肺。經云:肺手太陰之脈,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,缺盆中痛,甚則交兩手而瞀。所生病者,咳上氣喘渴,煩心,胸滿,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。又云:邪在肺則皮膚痛,寒熱上氣喘,汗出咳動肩背,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椎之傍,以手疾按之,快乃刺之,取之缺盆之中以越之。又云:肺病者,喘咳逆氣,肩背痛,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,厥陰內血者。

王注謂內外之間,是足少陰經也。又云:肺藏氣,氣有餘則喘咳上氣,瀉其經隧,無傷其經,無出其血,無出其氣。楊注謂經隧為列缺穴也。又云:氣亂於肺,則俯仰喘喝,接手以呼取之,手太陰滎足少陰輸是也。

其三取大腸。經云:腹中常鳴,氣上衝胸,喘不能久立,邪在大腸,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。又云:邪客手陽明之絡,令人氣滿,胸中喘息而支胠,胸中熱,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,左取右,右取左,如食頃已是也。

白話文:

第一種情況:風火導致氣逆。
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木氣太過會使氣機向上升發,如果升發太過,氣就會向上逆行。

第二種情況:衛氣停留在腹中。

黃帝問道:衛氣積在腹中,運行不暢,鬱積不能回到正常位置,導致人肢體、脅肋、胃部脹滿,呼吸急促,這種情況該如何治療?岐伯回答:如果氣積在胸中,就向上取穴;如果積在腹中,就向下取穴;如果上下都脹滿,就從旁邊取穴。黃帝問道:具體如何取穴?岐伯回答:積在上面,就針刺大迎穴、天突穴和喉嚨;積在下面,就針刺足三里穴和氣衝穴;上下都脹滿,就上下取穴,同時針刺季脅下一寸的位置。病情嚴重者,可以在穴位周圍像雞爪一樣刺三針。

如果診斷發現脈象大而弦急,或者摸不到脈,或者腹部皮膚緊張,就不能針刺。因為這種情況是衛氣失常,不能用針刺。如果必須用針,要用“雞爪刺”,先正刺一針,再在左右斜刺兩針。東垣先生認為,脈象太過不能針刺,可以用灸法。出現三種情況不能灸:第一種是寒邪積聚導致的疼痛,第二種是摸不到脈代表陽氣衰竭,第三種是腹部皮膚緊張代表陽氣下陷。除了這三種情況,其餘情況都不能灸。如果病在寸口脈的兩寸位置,或者腹部皮膚緊張,就要從陰引陽,在腹部募穴取穴。五臟的疾病取五臟的募穴,六腑的疾病取六腑的募穴。如果病在尺脈,就要從陽引陰,在背部的腧穴取穴。五臟的疾病取五臟的腧穴,六腑的疾病取六腑的腧穴。元氣的疾病取六腑的募穴和腧穴,筋骨的疾病取五腧穴和募穴。如果病不在上部的陽位,也不在下部的陰位,而在腹中,就取季脅下一寸的穴位。元氣的疾病取右邊的穴位,筋骨的疾病取左邊的穴位。這是取穴的道理。用灸法時要仔細辨別。

第三種情況:陽氣大逆。

黃帝問道:之前說針刺要像塵埃一樣輕微,你現在卻說要針刺體表的經脈,治療陽氣的疾病,我不明白是什麼意思。岐伯回答:陽氣大逆,積聚在胸中,導致憤怒、喘息,呼吸急促,無法平躺,厭惡煙塵,呼吸困難,這種情況比灰塵更嚴重。黃帝問道:那如何治療?岐伯說:取天容穴。黃帝問:如果咳嗽、氣喘、胸痛,該如何治療?岐伯回答:取廉泉穴。

黃帝問:取穴有什麼講究嗎?岐伯回答:取天容穴,不要超過一寸深度;取廉泉穴,直到血色改變就停止。黃帝稱讚說:太好了。《內經》提到,陽氣逆行導致頭痛,胸悶呼吸困難,可取人迎穴。如果氣逆向上,可以針刺胸部凹陷處和下胸動脈。

針灸治療喘滿有六種方法:

第一種方法是調和陽氣,上面四節經文說的就是這種方法。

第二種方法是治療肺。經脈說:手太陰肺經有病,會出現肺脹滿,咳嗽氣喘,鎖骨窩疼痛,嚴重時會兩手交叉,導致昏厥。還會出現咳嗽氣喘、口渴、煩躁、胸悶等症狀。治療時要根據肺氣的盛衰、虛實、寒熱等情況,選取相應的穴位進行治療。又說:邪氣在肺,會導致皮膚疼痛,發熱惡寒,氣喘,出汗,咳嗽時牽動肩背。治療時可取胸外側的腧穴、背部三節五椎旁的穴位,用手快速按壓,感覺有效後再進行針刺,也可選取缺盆穴。又說:肺病患者會出現氣喘、咳嗽、氣逆、肩背疼痛等症狀,治療時要選取手太陰經、足太陽經和足厥陰經的穴位。王冰認為所謂的內外之間,是指足少陰經。又說:肺主氣,如果肺氣過盛會出現氣喘咳嗽,治療時要疏通經絡,不要損傷經脈,不要使氣血耗損。楊上善認為經隧是指列缺穴。又說:肺氣紊亂會導致氣喘,需抬手幫助呼吸,可取手太陰經的滎穴和足少陰經的輸穴。

第三種方法是治療大腸。經脈說:腹中常有鳴響,氣往上衝胸,導致氣喘不能久站,這是邪氣在大腸的表現,治療時可取肓之原穴、巨虛上廉穴、足三里穴。又說:邪氣侵犯手陽明經的絡脈,會導致氣脹滿,胸悶喘息,胸部發熱,治療時可針刺手大指和次指指甲兩側,像韭菜葉一樣的穴位,左邊有病取右邊的穴位,右邊有病取左邊的穴位。